耿松涛,王琳
(海南大学 a.旅游学院;b.国际合作交流处,海南 海口 570228)
产业融合背景下美国和瑞士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经验与启示
耿松涛a,王琳b
(海南大学 a.旅游学院;b.国际合作交流处,海南 海口 570228)
在产业融合的浪潮中,中国旅游创新业态快速发展,但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专业设置落后、课程内容陈旧、教师队伍不合理,校企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分析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提炼出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对中高端人才的新要求,同时结合美国、瑞士等国外旅游高校教育改革的经验,提出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和有益启示,进而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旅”的国家战略。
旅游产业融合;旅游高等教育;旅游创新业态;教育改革
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业人力资源结构化供需矛盾已经凸显:当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培养途径不够清晰有效、课程体系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教师队伍不合理等现象,以至于我国旅游高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从而严重制约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因此,针对我国今后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培养产业融合背景下所需的旅游人才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主题。
1.2融合对象广泛化
旅游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消费和供给,也涉及到旅行社、餐饮、交通等行业。正是这种需求串联的特点, 使得旅游产业表现为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传统产业, 而是表现出很强的产业类型渗透性——旅游产业总是与其他产业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叉关系[3]。因此只要找到合适的“融点”,旅游业均可以与其进行产业融合,开发新的旅游业态。例如旅游业和农业进行融合可以产生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和服务业发生融合,可以衍生出会展旅游、探险旅游、医疗旅游等。
1.3融合路径多样化
在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一共有4种融合路径,分别是资源融合路径、技术融合路径、市场融合路径、功能融合路径[4]。资源融合路径是指其它产业作为旅游的一种资源而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技术融合路径主要是在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推动下,将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活动环节,全部或部分无摩擦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形成新型的产业[5];市场融合路径即其它相关产业借助市场途径,融入旅游业之中寻找发展契机从而提升本行业核心竞争力;功能融合路径即两个相关行业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体育业和旅游业均有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形成功能旅游。
1.4融合思维创新化
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就是创新。通过分析市场中各行各业的资源特点、功能特色,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将各行业合理的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行业新业态。由于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单一重复的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因此在进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将创新思维贯穿整个融合过程,保障新的旅游产品富有创新性,能够充分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符合市场发展的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Craig和Graham并非同时自由拍摄,而是商量好了各自轮流拍摄半小时。对于拍摄全情投入格斗中的模特,Craig坦言他感觉不是很熟悉,“对我来说,拍摄动作场景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我平时主要拍的都是静态的肖像或是风光摄影。”
2.1复合型的旅游专业知识
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旅游产业融合的推动力量,其通过在旅游产业渗透和融合,改变了旅游业原有的产品、服务甚至分工。比如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催生了携程网、去哪网、同程网等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改变了传统旅游业面貌。因此那些具有扎实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掌握一两门其它相关产业知识或者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旅游新业态健康发展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指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不必要精通所有学科,只要能够将一门或者两门其它领域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旅游专业即可,避免出现博而不精的尴尬情况。
2.2创新型的旅游发展理念
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实质是对传统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不论是对于新兴的旅游产业:医疗旅游、低空旅游、会奖旅游等;或是对于新兴的旅游企业: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装备制造企业;还是对于新型的旅游产品:深圳“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三亚“千古情”、陕西“长恨歌”,其创新性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想促进旅游新业态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中高端人才应该具有创新型的旅游发展理念,能够觉察到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跨产业、跨市场、跨区域的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
2.3学习型的旅游实践能力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融合的主体,正是旅游企业将旅游资源、技术、人力、资本和市场等要素整合在一起,才打造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形成了新的旅游业态。绝大多数旅游从业者都是通过旅游企业来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旅游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有能力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高等教育重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的旅游人才具有优秀的实操能力,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无缝对接”。
3.1课程设置体现灵活性、交叉性和职业性
美国旅游高等教育设置的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占比高达70%的自由选修课程包含了与旅游相关的不同学科的知识,涉及面极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交叉学科知识背景,而且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此外美国旅游高等教育通过对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深入分析和预判,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以便学生可以跟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增强自身适应能力。瑞士旅游高等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十分看中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的重要性。比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实行学业和操行并重的“双重学分”,以确保学生在获取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3.2工学结合,店校合一
美国和瑞士的旅游高等教育都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几乎在所有的重要理论课程后面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了方便学生实践课程的安排,美国和瑞士的大部分旅游高等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旅游企业或者酒店。例如美国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拥有约1万平米的会议中心、2个全时服务餐厅;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其教学楼就相当于一座酒店,内设大堂、前台、餐厅、会议室[6]。这种工学结合,店校合一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而便利的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在真实场景解决真实问题,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养成了旅游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职业素质。
3.3打造多元化师资团队
美国和瑞士高等旅游教育教师主要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多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教授,兼职教师大多是业界专业人士或者行业领袖。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产业融合的加剧,美国和瑞士的旅游高校在两类教师的招聘和管理上都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对于专职教师,除了强调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实践经验之外,那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者教授更受青睐,并且美国和瑞士的旅游院校会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聘请具有不同旅游业态专业知识的教师;对于兼职教师,则通过聘请业界专家作为学校客座教授或者和当地旅游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共建培养基地等方式,邀请业界精英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接受最前沿的实践知识的机会。
3.4增加与企业间的联系,深化“产学研”合作
美国和瑞士的旅游高等教育都是市场导向型,所以旅游高校和旅游企业一直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作为旅游院校,通过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科研项目来源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地;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调整学校培养模式。作为旅游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修改甚至执行、“订单式”的从旅游院校获取旅游人才;另一方面,将合作院校当作自己公司的智囊团,为公司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或者制定发展规划。美国休斯顿大学和希尔顿酒店集团合作建立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便是其中典范,企业为学院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学院则将希尔顿酒店集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
4.1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学科内容
在进行专业调整、改革学科内容方面,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应通过调研真正了解旅游市场和企业的最新需求,再结合自己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开设一些符合旅游新业态发展要求的相关专业,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研究、旅游经济金融、旅游装备制造、旅游设计规划等;第二,有必要由政府或者有实力的旅游高校牵头,邀请旅游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的高管,由理论家和实践家进行旅游业某一领域的教材编写,打造一批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又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潮流的精品教材,推广至全国。
4.2增加实践课和选修课比例,注重职业素质培养
第一,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让实践课程贯穿旅游高等教育全过程,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提供学生更多可自主选择的课程,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比例,让其能够自主定制个性化课程,达到“因材施教”目的;第三,重视职业素质的培训,旅游高校应借鉴美国和瑞士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通过开设相关的职业素养课程,将学生在将来的就业或创业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更加系统、全面的发展。
4.3培养多元化教师团队
为解决我国旅游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教师类型单一、交叉性教师少等问题,旅游高校应该打造多元化教师团队:首先,改革教师招聘制度,除了聘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俱佳的学者教授作为专职教师之外,还应积极从企业和政府机构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中高层管理者和领导者作为兼职教师;其次,鼓励专职教师在企业中任职或者定期到企业中“回炉重铸”,确保其科研、教学不和旅游业发展脱节;最后,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国际会议或到其他高校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背景,为学生提供交叉学科知识。
4.4加深与企业间联系,深化“产学研”一体化
旅游院校可以通过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明确研究的方向,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通过邀请在旅游行业有权威的企业参加旅游院校教学方向的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修改、甚至是某些教学教材的编写,将行业的发展动态和企业的需求加入到教学方案中。旅游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求,“订单式”要求旅游院校培养一批符合自身发展的旅游人才,降低自己的人力成本,并将合作的旅游高校,作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让其帮助对企业的项目方案和发展规划作出预测和评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4):13-19.
[2] 张卫国.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21-22.
[3] 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8):1-5.
[4]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4):678-681.
[5] 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1):56-62.
[6] 吴杨.关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优化途径的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12):13-18.
(责任校对王小飞)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29
20160204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QJZ125002)
耿松涛(1978-),男,河北承德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G643
A
1674-5884(2016)08-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