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
“‘一带一路比苏伊士运河还好吗?”当笔者在第四十七届开罗书展阿文版《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首发式做完“埃及的‘一带一路机遇”报告后,有埃及朋友这样发问。
苏伊士运河的改造,是近年来埃及发展的大事。4/5国土在非洲、1/5国土在亚洲的埃及,凭借苏伊士运河的天然优势,成为亚非大陆连接桥梁。运河改造之后,这样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实现欧亚非互联互通,最显见的红利就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亚非国家的比较竞争力。
如果成功与“一带一路”对接,苏伊士运河则能收获“一带一路”带来的更多红利。中阿将在中东地区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特别是苏伊士运河改造完成后,中埃苏伊士运河开发区的产业具备后发优势,有利于扭转国际不合理分工体系对埃及的束缚。
作为中东重镇,引领中阿“一带一路”合作,正是埃及“弯道超车”的机遇。中国提出的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加强产能合作等倡议,尤其得到作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埃及的热烈响应。华为已成埃及的第三大电讯企业,中埃共建信息港,将带动埃及在5G时代“弯道超车”。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埃及也不会一直满足于只作欧亚非互联互通的过道。应该看到,在新一轮全球化布局中,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完善。合作共赢,能给埃及的跨越式发展带来希望。
更深远地说,对接“一带一路”,也是文明复兴的机遇。建设“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合作成果更多惠及沿线人民,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在开创人类新文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文明的伟大复兴。
去年底,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一位埃及学者感慨:“多少年来,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输出军火与动荡,是为了攫取石油;只有中国带来经济发展合作倡议,我们求之不得!”
“一带一路”包含着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也蕴含着超越既有交往方式的合作哲学。对于机遇的“求之不得”,不仅仅是埃及,而且是发展中国家希望搭中国发展快车、便车的共同写照。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不仅是经济合作,也是更大意义上的文明互鉴。中国工业化鲜活的经验,比早期欧美工业化经验借鉴意义更大;中国后发赶超的发展模式,也更适合埃及等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听得懂对方的需要和关切,还要用对方最容易理解的方式阐述合作的设想,让人站在苏伊士运河边,就能感受“一带一路”的魅力。只有这样,告别“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才不是空话,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才能够获得坚实的现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