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是福利制度的推手
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着双重身份。蔡京,是宋徽宗时的宰相,也是奸相,执政误国,被列为北宋“六贼”之首。同时,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北宋国家福利制度的最重要推动者。
蔡京执政之时,他推动建立的国家福利制度包括三个系统:一为居养院,是政府设立的福利收养院,收养孤苦无依的老人、孤儿、弃婴、流浪乞丐、残疾人,被收养的孤儿还可获得免费的基础教育;二是安济坊,是福利医院,免费收治穷苦的病人;三是漏泽园,即福利公墓。这三个福利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对穷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救济。按照蔡京政府的规划,天下各州县及规模略大的城寨市镇,都必须设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以救济无法自存之人。
蔡京执政前,北宋已建立了居养院与安济坊,不过,宋朝的福利机构却是在蔡京的推动下全面展开的。而当蔡京被罢相之后,北宋的福利制度则出现了明显的收缩。
了解蔡京作为北宋福利制度重要推动者的身份,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更为立体的蔡京形象。
苏轼是一位工程师
26岁的蔡京在杭州钱塘县当县尉时,他的上司杭州通判正是37岁的苏轼。苏轼也是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宋代名士,既是政治家、学者、蜀党领袖,又是大书法家、美食家、大诗人,不过苏轼还有一个身份是一名充满奇思妙想的工程师。
苏轼晚年在惠州为官,还协助朋友修建了广州城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宋代时,广州已经建成自来水供水系统,它的设计师正是苏轼。今天的广州博物馆,还陈列着宋代广州城自来水装置的模型。
北宋绍圣年间,新党执政,作为旧党领袖的苏轼失势,被贬至岭南惠州。他听人说起广州城缺乏饮用水,恰好知州王敏仲是他朋友,便给王敏仲写信,提出一个解决饮水难的方案:蒲涧山(即白云山)有泉,可在“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
王敏仲根据苏轼的提议与设计,真的将这个供水系统建起来了。苏轼又向他提了一个更细致的建议:“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为什么要在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然后又塞住?这是为了方便日后检查哪一根竹管堵塞:有了这些小孔,发现竹管堵塞之后,只要拔掉各节小孔的小竹针,看哪处小孔不出水,便可马上判断是哪一节竹管被堵住,更换那根竹管就行了,不会累及整个供水网络。
凭着广州城自来水工程的设计者身份,苏轼便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工程师。昔日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说起词人辛弃疾,他也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武功高强甚至有点儿心狠手辣的剑客。
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可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而是一名剑客在抚剑感慨刀光剑影的往事。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府,少年时,济南已沦入金国之手,他的祖父也在金朝为官。但辛弃疾要效忠的国家是大宋,不是大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攻宋,后方中原故土的宋朝遗民趁机发动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建立起一支二千余人的队伍,加入耿京领导的山东义军。次年,辛弃疾受耿京委派,潜回南方的宋朝,拜见宋高宗,“奉表归宋”。高宗大喜,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让辛弃疾带委任状潜回金国,召耿京归宋。但辛弃疾回到山东时,却得悉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张安国已带着耿京的人头投奔金营去了!
这如何是好?辛弃疾竟率领50名勇士,直闯敌营。其时张安国正在金营“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突然闯入,生擒张安国,“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然后,辛弃疾押着张安国,一路闯关南下,抵达南宋杭州。当时,辛弃疾才23岁。
南宋洪迈写了一篇《稼轩记》,形容辛弃疾的神勇:“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关羽之勇,也不外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