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功臣王希季:九十四岁仍是“创客”

2016-04-14 01:53白国龙余晓洁
支部建设 2016年16期
关键词:电厂创客火箭

□ 白国龙 余晓洁

航天功臣王希季:九十四岁仍是“创客”

□ 白国龙 余晓洁

编者按:为了引导广大共产党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按照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要求,本刊开设“书香三晋”专栏,请大家与我们一起互动,同启阅读书香之旅,共享阅读的快乐与感受。如果你有兴致,有感言,请参加我们的活动,让阅读变成一种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营造文化氛围,引领先进文化,助力强晋富民。

名人故事

王希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技术顾问、中国第一枚太空火箭技术负责人,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航天第一代“创客”

航天,原本并不是最初的梦想。1950年春,29岁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动力及燃料专业硕士王希季,拒绝了好几个美国“高大上”电厂的录取通知,踏上驶向东方的邮轮。他计划着回国创业,“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王希季的“电厂梦”没有实现,国家的需要把他的目光从大海指向天空。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人类第一颗卫星送上了天,轰动整个世界。1958年,毛主席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几经辗转,37岁的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根本没见过火箭的年轻技术队伍,充当起中国航天第一代“创客”。

“只有人,其他的什么也没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都在“放卫星”,可真正放卫星的科研人员清楚,依照当时条件,发射能送卫星上天的火箭几乎不可能。”王希季说。没技术,没资料,没外援!王希季们不具备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既无前人经验,也无现实把握。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何起步?“只有人,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王希季说。

那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困难的年代,吃着跟稀饭差不多的烂糊面,王希季们靠“土办法”摸石头过河。从最容易的探空火箭开始,先克服气动力阻力飞起来,再上到空间去。

不懂就学!哪有什么电脑?一屋子都是手摇计算器,计算用的稿纸堆得比桌子高,24小时三班倒,一个月左右,才算出一条弹道来。火箭发射场有多简陋?只有个发射架,指挥所靠沙包堆成,火箭推进剂用打气筒打进去,发电机跟部队临时借,天线靠人拉着转……

从无到有再到强

王希季的创业团队终于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现代化T-7M探空火箭。44岁那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顺利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天。54岁那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82岁那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器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飞船技术的国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航天事业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奇迹嬗变,王希季也早已从当年的“门外汉”成为航天界泰斗。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是由王希季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

倔老头

“在技术问题上不能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王希季没少当过“少数派”,没少讲过别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这个倔老头不止一次跟上级争论:“所有官员犯的错误,最后不都得由老百姓承担后果?”

这位出生在1921年,只比中国共产党年龄小几天的老人,如今身上仍是“创客”的节奏。单位的保安说,“不生病、不下雨的话,他八点半前肯定到。难以想象94岁的人还有这么大的劲头。”

猜你喜欢
电厂创客火箭
某660MW电厂主蒸汽及再热蒸汽管道管径选择分析
BIM技术应用与问题分析——以南通某垃圾焚烧电厂为例
电厂热工控制系统中抗干扰技术运用分析
电厂电气调试方法的改进及新方法的探析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