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剑
以工业流程为载体的综合题是目前热门的试题类型,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吸收、整合信息,并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经典的例题为抓手,然后将问题的解答进行拆解,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统计,找到错误的病结,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学生顺利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精选例题
例题碳酸锂广泛应用于陶瓷和医药等领域。以β-锂辉石(主要成分为Li2O·Al2O3·4SiO2)为原材料制备Li2CO3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Fe3+、Al3+、Fe2+和Mg2+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分别为3.2、5.2、9.7和12.4;Li2SO4、LiOH和Li2CO3在303K下的溶解度分别为34.2 g、12.7 g和1.3 g。
(1)步骤Ⅰ前,β-锂辉石要粉碎成细颗粒的目的是。
(2)步骤Ⅰ中,酸浸后得到的酸性溶液中含有Li+、SO2-4,另含有Al3+、Fe3+、Fe2+、Mg2+、Ca2+、Na+等杂质,需在搅拌下加入(填“石灰石”、“氯化钙”或“稀硫酸”)以调节溶液的pH到6.0~6.5,沉淀部分杂质离子,然后分离得到浸出液。
(3)步骤Ⅱ中,将适量的H2O2溶液、石灰乳和Na2CO3溶液依次加入浸出液中,可除去的杂质金属离子有。
(4)步骤Ⅲ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5)从母液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是。
二、学生解题情况统计与讲评策略
一个具体的工业流程题往往与具体的知识和方法相对应,统计学生的解题实际,并及时针对学生的质疑、错误予以评价是进行习题讲评的重要环节。
笔者就上面例题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
1.第一小问的答题分析
以β-锂辉石为原材料制备Li2CO3,在第一步浸取之前,为什么必须先将β-锂辉石粉碎成细颗粒状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将这一个操作与后一步操作有效连贯,不能看到该操作对浸取锂的作用,往往容易导致答题的不完整,十二、根据物质的性质来确定化学式
例13黑色粉末A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X和Y两种气体,X气体与黑色粉末A反应又可生成Y,Y燃烧又生成X,则用化学式表示A ;X;Y。
解析A黑色粉末可燃烧生成两种气体X和Y,则A为碳,X、Y是CO2、CO,X气体能与A反应生成Y,Y能燃烧生成X,说明X为CO2,Y为CO,所以用化学式表示分别为:A:C,X:CO2,Y:CO。
十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来确定化学式
例14将14.4 g某金属氧化物和CO在高温条件下充分反应,可得到8.8 g CO2,这种氧化物是()。
A.ZnO B.FeO C.CuO D.HgO
解析题给所有选项的化学式,金属原子个数均为1,设所求氧化物的化学式RO,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
RO+CO高温R+CO2
x44
14.4 g8.8 g
x∶44=14.4∶8.8 g
解之:x=72
所以R相对原子质量为72-16=56,则答案选B。 (收稿日期:2015-12-20)笔者将学生的错误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编号答案评价1使反应速率更快2反应更加充分没有从操作的连贯性角度进行回答,导致了答案不完整。正确的答案是:增大固液接触面积,加快浸出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
讲评时,要求学生围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1)内因——反应物的性质;
(2)外因——浓度、温度、接触面积等因素。
那么,本题的操作呢?“固体粉碎”带来什么结果?粉碎的过程,颗粒变细的过程是其表面积增大的过程,有效增大了固液接触的表面积,因此加快了反应的速率,使得浸出率更高。经过这样的思考,结论自然得到。
2.第二小问的答题分析
对于这个小问,部分学生选择物质错误,这是学生认知不到位导致的。但是,有学生还跑过来和笔者交流,问为什么不是给定三个答案以外的答案?这出乎笔者的意料,对于第二个小问的确是可以有其他选择的,问了比较多的就是填NaOH是否可以?
其实,学生能够想到NaOH,就说明他已经知道要把pH调高,但是答案是限定的三个答案,在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题目中给定的三个,有没有和NaOH相同的作用了,引导学生将思维转向正确的选择——石灰石。
讲评时,要求学生注意前后步骤的联系和重视审题。(1)前一步用到了硫酸浸取锂,“此时是酸性溶液”这样的提示性语言也指出溶液应该具有较高的酸度;(2)后面一个步骤是“除杂”,题目中也有提示“需要加入一些物质把溶液的pH调节到6.0~6.5”。
结合上面的分析,说明加入的物质能够有效增大溶液的pH。对应给定的三个物质:氯化钙是中性的,稀硫酸是酸性的,只有加入石灰石与溶液中的酸反应,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3.第三小问的答题分析
第三小问相对于第二小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学生的解答情况看,部分学生或多写了或少写了离子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