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和平年代的火炬传递者
吴成是新四军老战士。1929年生于江苏海门的他,15岁时参加了抗日新四军。浴血疆场两年后,他在“苏中七战七捷”战斗中负伤截去右下臂,成为“独臂英雄”。
1952年,吴成在省荣军医院工作,被聘为扬州市城北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从那一刻起,他便与革命传统教育事业结下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退休后,吴成先后被80余所大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奔波在各个学校,与青少年座谈、通信,先后到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的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近6000场,听众达500余万人次。
为了讲好革命历史,吴成坚持每晚学习,结合国内、国际形势,不断为讲课内容加入新鲜事物。他还根据不同的对象讲不同的内容。
在吴成的家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他自费搜集整理的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3万多件。除了革命时代的文字材料,还有他采自嘉兴南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延安的延河之水,以及井冈山的红土和红米、延安的小米、当年战士们用来代替纸张的桦树皮……吴成说,这些地方的水土养育了中国革命,给孩子们看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历史。
我要指给他们回家的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吴成又走进少管所、戒毒所、收教所和大墙深处的监狱,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结对帮教数十名失足青少年。
1986年春节前夕,一个某大学中文系即将毕业的学生,因犯罪被判死缓。“帮教要真心实意、以心换心。” 吴成说。他把家庭住址给了这名学生,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吴成的耐心帮教下,这名大学生积极改造,立功减刑,用15年时间回归了社会。出狱后,在吴成的鼓励下,他克服难关,开了一家有着70余名职工的洗涤公司,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前几年,有个帮教对象刚出狱,晚上就赶到吴成家里。帮教对象告诉吴成,他找到了亲人的感觉。吴成用真诚的心、博大的爱,教育和感化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让他们重新走入社会。
以幸存者的名义建立革命传统阵地
吴成的妻子张雅娟也是老党员,几十年来,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她独自承担着家庭重担。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吴成开始考虑红色革命传统如何延续下去。他想办一个革命陈列馆,留下更多的革命资料。张雅娟非常支持,拿出积攒的4万余元,在自家楼顶平台搭建了两间40平方米的小屋,建起了革命传统教育家庭陈列馆。
此外,吴成夫妇带头捐款1万多元,发动社区居民共同捐资,在无锡严巷职工住宅区为已故女英雄刘君湘建了一座“君湘亭”,既美化了小区环境,又为后人留下了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实物。女儿下岗,女婿待业,外孙女上大学,家庭情况窘迫,但这些都阻挡不住吴成热心公益的脚步。多年来,他带领全家向青少年赠送书籍和刊物1000余册,先后资助了延安、井冈山、安徽金寨等革命老区的5名贫困学生。
2014年9月30日,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无锡市市长汪泉走访慰问吴成,参观了吴成的家庭革命传统教育室后,要求相关单位为吴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扩容。当年10月,无锡市滨湖区政府出资20万元,将吴成的家庭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搬到了荣院家舍,新基地有250平方米,内设宣讲室、陈列室、荣誉室、传统室和传承室5个区域。在新基地展区的前言中,吴成写道:“为了不让烈士们的鲜血付诸东流,我以幸存者的名义建立革命传统阵地,与我们青少年探索共勉。”
如今,吴成夫妇依然用火热赤诚的心,奉献社会,关注青少年成长。他及其家庭荣获了“中国好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禁毒教育先进家庭”、全国“最美家庭”提名等荣誉称号。
荣誉背后,是吴成一家真诚的心、博大的爱,是对革命理想信念的矢志坚守,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热忱期待。
(江苏省妇联宣传部 供稿)
(编辑 张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