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然不可能事事都满足孩子,但或许可以尝试调整对孩子说“不”的方式。
放学时,游游和好朋友明明一起走出来。明明拿着个小口琴,开心地吹个不停。上了车,游游就跟我说:“妈妈,我也要口琴。”
一模一样的这种小口琴,游游至少有两个,都是买回来三分钟热乎度,之后就不知道扔哪儿去了。
类似的情况,爸爸妈妈们应该都没少遇到过,通常你是怎么回答孩子的呢?
如果我刚好状态不好,工作遇到烦心事,或者忙活一天累得够呛,遇到游游的这种“无理要求”,第一反应一定是恼怒——
这孩子真烦人!怎么别人有什么她都想要?于是瞪着眼睛把她数落一顿。
如果我情绪状态还不错,那么应该能保持平静,会蹲下来好言好语地跟她讲讲道理,比如“已经有好几个了,没必要再买了”之类的。
但那天,我不仅状态不错,而且还有一点不同:上午看育儿书时,对其中一个段落印象深刻,这个段落的小标题叫“只说‘好啊”,具体内容是:
跟随孩子,意味着孩子需要我们经常(只要不失控)热情而友好地说“好啊”,而不是一连串的“不行、不行、不行”。
对于孩子的要求以及他们正在做的事,我们通常都会下意识地否定,而说“可以”“好”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如果数数一天或一小时内你说“不行”的次数,你自己都可能会震惊不已。
几乎没有思考,我用力咽下已经准备好的一番说辞,脱口而出——“好啊!”
游游明显没料到我的爽快,很不适应,强调说:“我现在就要!”
“好,”我说,“我给你变一个。”
我双手合十念:“妈咪妈咪哄,变个口琴吧。”然后张开手,假装拿了个口琴的样子在嘴上吹。
游游刚开始笑了,接着转为生气,她说:“这是假的。”
“好吧,我再变。”我又念咒语,又呼唤机器猫孙悟空小羊肖恩,各路大神,来给游游变个口琴。
游游笑了会儿,正色说:“不行。我真的要。”
“要是咱附近有专门卖口琴的商店就好了。”我说:“要不咱们开一家吧。店里全部都是口琴,大的小的中的迷你的粉的上面有小天使的等等。你说吧,你还想要啥样的?”
游游也开始畅想:“嗯,要会自己唱歌的,会飞的,可以吃的……啊!可以吃的?那不是在肚子里还唱歌啊?这个不行,老师会骂的。”
我们大笑起来。就这样我们一路说笑着回家了。
游游难道就这么算了?你一定会问。
当然没有。
回到家,吃完饭,收拾书包的时候,游游又想起来了。“妈妈,我还是很想要口琴!”
“嗯。我知道。”我说。
她继续收拾书包。过了一会儿她说:“妈妈,一会你帮我找找我的小口琴吧。”
“好啊。咱们一起找。”
“要是找不到,以后看到有卖的,你能再给我买一个吗?”
“当然可以啦。”
因为一句“好啊”,游游“我也要口琴、我现在就要”的事件就这样愉快地过去了。
我的感悟
生活中我们自然不可能事事都满足孩子,但或许可以尝试调整对孩子说“不”的方式。
假如孩子提出一个无知的想法,试试热情地回答:“嘿,好酷的主意,我们来试试。”他们可能反而会说:“不行,那太危险了。”
如果他们的建议无伤大雅但似乎不太可行,试着鼓励说:“好主意。但是怎么才能开始呢?”他们不一定能找出解决之道,但至少多了一个思考的机会。
规则和界限是必需的。但拒绝孩子时,不是非得说“不行”,有时还可以说“好啊”。
(钟煜,游戏力官方微信号主编,资深育儿媒体人,7岁女孩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