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早期名称是“新文学”,它与旧文学的明显区别,除了胡适、周作人、陈独秀等对其内容所做的判断标准外(如言之有物、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等),在形式上它的主要标志是白话,所以旧文学的形式如诗词歌赋等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就不进入“新文学”史。这个传统延续很久,近年才稍有改变。完全以文学形式判断文学的新旧,内含了一个自设的矛盾,即旧形式无论表达了何种先进时代精神,都不进入新文学史,而新形式无论表达了怎样落后的时代精神(如1949年后许多颂圣的新诗和小说),也会进入新文学史。这里涉及判断文学的标准是以精神还是以形式为尺度的问题,新文学史传统是以形式至上为选择,而这个选择的最大困境是会把真实的文学活动简单化,同时遮蔽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对1949年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来说,这个困境更为普遍。因为这一时段有旧时代留下来许多文学修养极高的诗人依然在选择旧诗的形式来表达真实的时代感受,在思想上达到很高程度,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寅恪的旧诗,它的形式是旧的,但时代精神全新,同时代其他新的文学形式在精神高度上根本无法与它相提并论。在陈寅恪之外,这个群体的文学活动非常活跃,并且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它以油印方式流传,以当时上海乐天诗社和戴克宽私刻的油印诗文集为典型(笔者另有专文论述)。这些作品中有迎合时代的,但也多有独立品格的,如果不计较形式的新旧,这些作品无疑应当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视野。下面以洪传经个人命运作一点简单探讨。
一、洪传经其人
我最早知道洪传经在2003年前后,是山西诗人马斗全告诉我的,当时他还送了我一册内部印刷的《敦六诗存》。马先生是国内知名的旧体诗人,1998年他写《“新榜样”与“旧书生”》(《书屋》杂志1998年第8期),是国内较早公开全面介绍并评价洪传经人生经历和诗词艺术成就的。
洪传经(1906—1972),字敦六,号还读轩主,晚号盾叟,安徽怀宁人。十八岁考取南京中央大学。1931年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帝雄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湖南大学、光华大学、华西大学及兰州大学等高校,1955年辞职寓居杭州,“文革”中被迫害困顿而死。洪传经本是经济学教授,著有《工团论》《高等财政经济学》等专门著作,但他中国旧学修养深厚,又酷爱旧诗,创作数量很高,达到很高水准。他在杭州时曾与马一浮、朱师辙等时相过从,他诗集中保留了很多他们交往的史料。
1993年,杨键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中高度评价了洪传经的诗并引述了他1970年《纪事诗》中的两首:
万方酣战伐,四海竞争端。放手抛藤杖,低头著纸冠。
妻儿悲远敌,故旧默长叹。谁识精忠者,宵深也劈棺。
饥寒夸饱暖,事事胜当年。谁作硬头汉,时防软铁鞭。
塞流农断市,废学士耕田。唱罢三忠曲,低回欲问天!
杨键认为“洪敦六的遗作之所以感人,在于他不止于倾诉个人的悲惨遭遇,而且怀有悲悯苍生的忧思”(《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第211页,朝华出版社1993年版)。
通观洪传经的诗,其实对个人处境的悲叹只是一个方面,在相当大程度上他对这个时代的感受是暗无天日,在“文革”时代敢于写出“塞流农断市,废学士耕田。唱罢三忠曲,低回欲问天”这样诗句的人,没有深刻的思想达不到如此力度,没有独立精神,发不出这样的感叹!《纪事诗》的另两首也同样深刻:
朝朝锄毒草,斤斧到山深。
书改当年事,人量此日心。
兰经依慧剑,蜜语伴刑针。
地下输赢氏,英雄但数今。
千古文明史,居然是斗争。
教人不怕死,随我莫偷生。
宝像驱神鬼,红书胜甲兵。
雄谟震今古,寰宇早知名。
对领袖个人崇拜以及“文革”荒诞的怀疑和讽刺跃然纸上,非有“文革”中的真实生活体验,不能体会此诗的沉重。在洪传经大量诗作中,不仅有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感怀,更有对家国生民的悲悯,对此他有非常清醒的自觉意识,以诗为史,在他是一种融入个人生命的追求。1972年,洪传经六十多岁时,编定《长啸集》,他在自序中说:“诗虽不工,然感物纾怀,胥发自胸臆,决非为诗而诗,摩拟古人,附会风雅,亦可见余平生出处之痕迹。后之览者,倘能悯其遭遇,察其为人,进而研究数十年社会变迁之概况,则幸甚矣。”可以看出洪传经对自己诗与时代的关系有相当期许,他在提示人们从他旧诗中看出一个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正如他在《书示儿子涤因》一诗中所言:“行藏已被诗书误,一卷犹思死后传。”
二、洪传经诗集版本
公开出版和私家刻印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处境下,公开出版代表对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认同,但丰富的文学史活动告诉我们,许多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由于各种原因,在当代并没有获得公开出版的机会,但这决不意味着这些作品没有价值,只是它们的价值一时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在今后可能要大量面对私家印制的作品,它们文学史身份的确定与出版方式不是直接关系,而且越是私印的作品可能更应当得到重视。
洪传经至今还没有一本严格意义上出版的诗集,他所有问世的诗集,均以私印方式存在。洪传经诗集的流布,萧山中医周明道起了主要作用,洪传经在困境中与周明道相识,可说是患难中少有的知己。如果没有周明道的悉心保存,洪传经的许多文稿不可能流传后世,如果没有周明道坚持使恩师诗集流传后世的努力,我们今天看不到洪传经诗集的整体面貌。目前已知洪传经诗集的版本情况如下:
1.《岁寒小集》,徐映璞编,1956年油印本,内收洪传经与田宿宇、庄南村、徐映璞唱和诗多首。
2.《明湖今雨集》,徐映璞编,1961年油印本。内收朱少滨、钟毓龙、孙廑才、黄天狂、田宿宇、洪传经、庄南村、徐映璞八家诗。其中洪传经古近体诗四十首,词四首。endprint
3.《敦六诗存》,1972年油印本。封面题署蒋杏沾。前有朱师辙序、自序一、自序二。内收卷一《黄叶集》(1921—1959年,收诗一百七十四首)。卷二《长啸集》(1960—1972年,收诗一百二十八首)。诗后附周明道撰《后记》一篇。
4.《集外集》,1983年油印本。封面题署王京盙。前有周明道题识一则。后附洪传经词及联语。
5.《敦六诗存》,1983年油印本。封面题署玄叟。观沧楼主编印。集后附庄观澄《哀敦六先生》。胡苹秋《读乡贤洪敦六教授黄叶集诗卷后题》诗一首。其他版本信息同1972年油印本。观沧楼主即周明道。
6.《敦六诗存》,1995年铅印本。列为钱塘诗社丛书之十五。为油印本《敦六诗存》《集外集》合刊本。前有苏步青题词。洪传经相关照片三帧。另附周明道《洪传经教授的一生》。杨键《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中摘录“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诗歌:洪敦六《纪事诗》”。
7.《敦六诗存》,2008年宣纸铅印,线装一函一册,私印本,为1995年铅印本《敦六诗存》重印本。
三、洪传经在兰州大学的遭遇
目前关于洪传经的史料很少,多数还停留在传说和回忆层面,我偶然得到一本1952年兰州大学校刊的合订本,里面恰好有许多思想改造运动中批判洪传经的史料,利用这个史料,我们可以把一些关于洪传经人生经历中影响他后来命运的细节呈现出来,同时也能观察时代转换之际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
20世纪50年代初,洪传经在北京学习一段时间后,来到兰州大学任教。时代转换之际,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多数以自己以往的人生经历判断时势,洪传经以为一个大学教授到何处教书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可能还是以旧时教员的自由流动习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合则留不合则去。但以这个阅历在新时代选择职业则完全错误,因为自由流动的空间在新时代已越来越狭窄,到他最后想再做选择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空间了。1955年,他做出了退职回杭州居住的选择,在洪传经看来,或许以后可以有再就业的机会,但这个想法在新时代就太天真了,失去公职以后,洪传经再也没有从业的可能了。
一个有西方生活经历同时也有中国旧学修养的知识分子,突然在新时代的大学里教书,可以说他的一言一行与新时代都格格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人的习惯行为,在1952年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都被同行或学生用政治眼光来评价,最后上升到政治思想高度,洪传经精神上的痛苦可以想见。
1952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几个月时间内,当时《兰大学习》就刊出了如此众多批判洪传经的文章:
李珍照《问洪传经教授》(《兰大学习》1952年第4期第3版)。
经济系一年级学生黑家乐《洪传经先生的思想一角》。(《兰大学习》第6期第7版)。
经济系四年级学生马顺德《读〈问洪传经教授〉文后》(《兰大学习》第6期第11版)。
法二、三组集体稿《批判洪传经先生的反动思想》(《兰大学习》第7期第1、2版)。
法七、法八组集体稿《看洪传经等先生怎样搞宗派的》(《兰大学习》第10期第2版)
银三安延新、赵玉辉《洪传经先生的糖衣炮弹》(《兰大学习》第10期第2版)
经济系副教授刘天佑、助教朱杰、李珍熙、沈克俭《希望洪传经先生正视错误彻底暴露》(《兰大学习》第12期第2版)
经二陈永年、魏生辉、孙树庄、汪洪《洪先生赶快暴露你们这个危害人民教育事业的宗派堡垒》(《兰大学习》第12期第2版)
银四鲁贵珍《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洪传经先生的反动本质》(《兰大学习》第12期第2版)
经四王之玮、完颜福《洪传经先生的过关问题》(《兰大学习》第12期第3版)
化四李人镜《从洪传经先生诗中发现的一些思想问题》(《兰大学习》第12期第4版)
经济系岳维森、寇银章《谈洪传经先生“见鬼”》(《兰大学习》第12期第5版)
银二陈炳南《谈洪传经先生的反动言论》(《兰大学习》第12期第6版)
银一张建、李立功《再给洪传经先生进一言》(《兰大学习》第12期第7版)
银会系杨成德、赵继志、郭维钧、董环、杨云程《洪传经先生还想作官》(《兰大学习》第12期第12版)
经三张润、周凤歧《建议洪传经先生》(《兰大学习》第12期第12版)
经济系副教授刘天怡《洪传经先生作风点滴》(《兰大学习》第13期第4版)
《批判洪传经先生的反动思想》(《兰大学习》第19期第1版)
经济系教授吴宗汾《批判洪传经先生的宗派主义》(《兰大学习》第19期第1版)
英语系教授鲍文俊《批判洪传经教授的反苏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思想》(《兰大学习》第19期第2版)
地二马镇邦《从洪传经先生历史分析他的反动思想》(《兰大学习》第19期第3版)
地理系教授王景尊《批判洪传经的反动统治思想本质》(《兰大学习》第19期第3版)
数学系教授赵继游《由宗派和谣言来分析洪传经教授思想》(《兰大学习》第19期第4版)
史三林仲玉《从洪传经先生谈话中分析他的反动思想》(《兰大学习》第19期第5版)
中三汪秉坤《谈一首洪传经先生的反动诗》(《兰大学习》第19期第6版)
中二田明《自称“潜夫”的阴谋》(《兰大学习》第19期第6版)
《批判洪传经教授错误思想与反动言论》(《兰大学习》第19期第11版)
中一王文蔚《洪教授所谓“英美的真民主”》(《兰大学习》第19期第12版)
经四《李闺凤、蒲德裕、水天浩、李广云《对洪传经先生检讨的意见》(《兰大学习》第20期第4版)
医三组《谈谈洪传经先生的历史问题》(《兰大学习》第20期第4版)endprint
物理系副教授方孝博《批判洪传经先生反动思想和立场》(《兰大学习》第20期第4版)
法七组集体稿《听了洪传经教授自我检讨后》(《兰大学习》第20期第5版)
医三组《对洪传经先生的检讨提几点意见》(《兰大学习》第20期第6版)
银会系四年级倪鸿钧《批判洪传经教授的教学观点》(《兰大学习》第20期第7版)
史三陈守信《关于洪传经先生的检讨》(《兰大学习》第21期第8版)
银三萧中立《由这件事分析洪传经先生的思想》(《兰大学习》第21期第16版)
银一、二集体稿《批判洪传经教授的自我检讨》(《兰大学习》第21期第16版)
经一宋希珍《听了洪传经先生的检讨之后》(《兰大学习》第24期第4版)
细检这些批判文章内容,多数是新旧时代不同生活习惯的冲突,比如洪传经刚到兰州大学经济系,请几个年轻人吃饭,同时说起要给年轻人介绍女朋友,这就成了收买人心,争夺青年。类似内容在学生的批判文章中比比皆是。洪传经毕竟是受中西两面文化影响的教授,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知识逻辑非常稳定,一般不符合常识的东西极难在他那里得到认同。当时经济系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洪传经先生的思想一角》,批判洪传经,他提到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呢?有个学生揭发说,洪传经给他们上课时说,他刚由外国回到上海时,见街上有人拉人的现象,心中很惊奇,因为外国交通发达,有汽车、电车,就没有人拉人的事情……英、法、美这些帝国主义,他们的招牌是和平博爱,其实他们对国外是残酷的,而对国内则有些博爱。且不说洪传经当时是如何真实表达他由国外回来时的感受,就以学生批判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出洪传经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他把自己在国外的真实生活经历讲出来,结果被认为是美化帝国主义,赞扬资本主义。
这个学生还在文章中指出,洪传经上课时经常说:“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房子都是高楼大厦,大部分的房子中都有气候调济的设备,无论在冬天还是夏天开着窗与闭上窗室内温度一样高。”现在看,洪传经其实只是讲了他在国外见过空调的经历。
当时许多批判洪传经的文章都说,洪传经崇洋媚外,理由是洪传经经常和人讲:“城市生活比农村要好得多,如在城市天天吃肉也没有人管,而地主在农村吃一次肉或吃油炸馍,那就要斗争他……在美国(或者法国我记不清了),地下都修有粪道,把粪流到城外的地方集中起来,经过科学制造成肥料及其他物品原料,又干净又不浪费,而中国却是东一堆西一堆,到处都是粪。……周恩来总理讲话是看人的。对我们(像洪先生这样从外国回来的人)和对学生及一般人讲话都不一样。对一般人在说美国工人怎样的苦,怎样受压迫,失业工人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而对我们讲话(是他在北京学习时的讲话),便不是这样了;因为我们是由美国回来的,知道美国工人的生活比中国一个大学教授还好,失业工人住的是高楼大厦。……西北学生文化程度太低,东南的学生程度高,教也容易,在我来时就知道的。……中国的封建社会没有外国那样残忍,如俄国、美国、法国等”(《兰大学习》第6期第7版)。今天再看洪传经这些言论,其实只是一个有西方生活经历的人,讲出了自己的一点见闻和观感,并无政治上的企图。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洪传经却要为这些言论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一篇《批判洪传经先生的反动思想》的文章,也是把洪传经讲课时的一些言论作为反动思想看待,其实只是洪传经在国外的一些感性认识,他在讲课和与朋友交流时讲出来的。洪传经说过“英国学校的设备真好,在教室不吃粉笔灰,我们现在还要吃粉笔灰,真不卫生!……英国宰猪的工人比我们生活好。……美国失业工人的生活水平,比新中国大学教授还要高。……朝鲜战争是朝鲜发动的。……斯大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阴谋家”。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洪传经和多数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一样,喜欢议论,习惯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评判当下的现实,而且因为有西方生活阅历,所以参照系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洪传达也经常评论,他说过:“乡下农民对人民政府不满,干部给老乡们卖鸦片。人民政府给老百姓放粮,收利太高。”这些表明他对现实的一种态度,至于有人揭发洪传经说过:“有一次乡下开群众大会时,炮也放不响,旗也升不上去,军事代表正在讲话时,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像突然倒了下来,这些都是不祥之兆。”(《兰大学习》第7期第1、2版)很可能是把洪传经平时讲的笑话都当思想问题对待了。
因为大女儿在杭州,1955年年洪传经辞去兰大教职,回到杭州居住。他在《南归车中怀人》诗中感叹:“恨别伤时涕满衣,得归宁忍计寒饥”、“入世岂堪怀抱尽,怜才空负辈流知”,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心情。离开兰大时,洪传经得退职金三千元,到杭州一两年便用光了。他后来在诗中感慨:“当年名利不关怀,自诩清流与俗乖。到此方知吾道损,居然柴米上心来。”想不到几年后自己连生计都成了问题。当时因为洪传经是九三学社成员,算是民主人士,省统战部每月补助生活费三十元,他便靠这三十元维持生计,最后连这点钱也没有了,生活完全陷入绝境。
1960年,洪传经诗文中多次说自己有“南冠之厄”,述及当时处境,他说自己到杭州后,“尚与少数师友唱和,吟啸自若也。厥后管制益严,复有抄家之变,图书诗稿,丧失殆尽。”因为材料少,我们至今也不知洪传经是何原因经此“南冠之厄”,只能由他“谁知北郭存真性,竟有南冠到此身”诗句判断,可能是因当时兰州大学旧时言论被人翻出,基本可以判断是以言治罪了。
1971年前后,洪传经有《述怀》诗:“疏狂无意逐功名,舞舌川湘又楚秦。学汇中西空自许,言非理则不相因。那知以此遘忧患,竟为多言犯要津。甚矣书生无一用,未能权变且谋生。”可谓是对自己一生出处的总结。
“文革”中,洪传经有《书愤》诗:“有儿有女竟成孤,无米无柴怅索居。物外亲交皆断绝,胸中丘壑早荒芜。南冠重比当山石,微命轻于覆辙鱼。谁敢挺身分皂白,太阳万岁日高呼。”可以视为对一个时代的控诉。他还有“世味尽尝欠一死”“何如闭眼从兹去,付与江流任所之”等句,与陈寅恪晚年诗作是同一境界。
读洪传经的诗常常让人想起陈寅恪晚年的诗,他们的经历相似,晚年心境略同,所以诗的风格和境界也极相近,甚至有些旧诗常用习语及典故也共同出现。杜诗的沉郁悲凉和庾信的哀婉苦痛意象经常在他们的诗中浮现。逆境中的旷达与绝望中的深思,在表现1994年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史方面,都有极高深度。如《读秦史有感五叠前韵》中“九州赏罚余三器,四海权威聚一家。甚矣陈吴真胆大,居然只手夺中华”,借对陈胜吴广的赞叹,表达内心对极权黔驴技穷的嘲讽以及对改变现实的某种期待,是何等大胆的感慨。
由于旧体诗表达艺术的特殊性,它在言论严酷时代,对于自由心灵的表达有其他文学形式所不能取代的效果,从目前我们已发现的1949年后多数私印旧文人诗集中,可以判定,在这样的时代中,许多旧人用旧形式表达了新的现代思想,无论是陈寅恪、吴宓还是洪传经、聂绀弩以及更多不甚知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文写作,不应当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所遗忘,今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如果不注意这些旧诗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可谓史家失职。
2015年11月18日于厦门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