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帆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北宋诗人王安石传诵千年的名句,仿佛就是为眼前这条波光粼粼,芦塘彼连,缓缓西流的河道而作。
这条河道,现在几乎辨认不出任何人工开凿的痕迹,但它确实是古人建造的一项伟大的工程。
这就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颇为有名的古桂柳运河。
古桂柳运河开凿于盛唐时期的长寿元年,即公元69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历史上朝廷通过西南重镇桂林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和军需通道。同时,它也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桂柳运河,古名相思埭,也称南陡河。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应于广西历史上的另一项秦代建造的伟大工程——兴安灵渠,所以,它又被称为西渠。《临挂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北有灵渠,南有陡河”。南陡河因此也被誉为灵渠的姊妹工程,而传为南方水利史上的佳话。
“陡”,也称陡门,是运河上为了提升或降低水位而修建的闸门。而鲜为人们所知的是,汉语中的“陡”,是壮侗语中“tu”,也就是门的意思。语言学的这一研究成果也证明了“桂柳运河”是壮侗语民族的先民参与创造的伟大建筑作品。
桂柳运河与灵渠在建造方式上的区别在于,后者大部为人工开凿,前者则因地制宜,借原有水道沟渠加以疏浚和略为开挖而成,因此河道看上去显得自然天成,而绝少人工痕迹。历史上沿南陡河修建的泥湖陡、磨盘陡等陡门共有24座,为灌溉这一地区的农田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便于行人往来,运河上还修建了良丰桥、庙门桥等10余座桥。这些现存的陡门、石桥及碑刻原物,已为数不多,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体会到1300年前古人高超的工艺技巧。
古桂柳运河全长不足20公里,发源于临桂县会仙镇的狮子岩,汇人分水塘后,一条东流至桂林南郊相思江,入漓江;另一条西折于永福江、洛清江,汇柳江,使漓江和柳江得以沟通。运河四通八达,面积广袤,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纵横河汊,密如蛛网,不仅造就了一派湖光山色,鸥鹭成群的秀丽风光,而且形成广西独一无二的“湿地”和“江南水乡”。
除了灵渠和古桂柳运河,这一双在中国运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姊妹河外,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防城港市,广西还有一条几乎为人们所淡忘的人工运河。
这就是古潭蓬运河,也是我国唯一的一条海上运河。
潭蓬运河位于江山半岛月亮湾附近的潭蓬村和潭西村之间,又称“天威遥”、“仙人垅”。运河所经之处的仙人坳,全是海石结构的丘陵,以唐时的施工条件,难度之大,非凡人所能及,因此后人相传,凿通这条运河一定有仙人相助,于是,“仙人垅”的名号就这样传开了。
运河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就是公元860年至874年,为安南节度使高骈募工所凿。运河宽数米,长约10里,拦腰穿过江山半岛,沟通了防城港和珍珠港的海路,成为中国与安南之间的交通捷径。
海水涨潮时,通过潭蓬运河的往来船舶不必绕过江山半岛而直航防城、珍珠两港湾,不但缩短了15公里的航程,而且避开了江山半岛南端白龙尾的巨浪搏击和海盗的袭击,使船舶安然航行。《唐书-高骈传》说,运河通航后,往来“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自公元十世纪起,当时的安南与宋朝交恶,双边多有冲突,海上的货物互通大为减少。大概就在这个时期,潭蓬运河就逐渐淤塞,最终被废弃了。现在仅遗留下潭蓬水库一段。
1982年潭蓬运河被定为自治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广西的三条古运河,如今都已失去了航运的功能,但它风光宜人,故物沧桑,又都成为游人徜徉和凭古吊今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