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罗根
沉默——和谐课堂的绊脚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构建让学生乐于发言的和谐氛围
文/周罗根
课堂是师生在学校共同生活的中心舞台,可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却递减。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可我们却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的确,小学低年级时小手如林,一个个恨不得把小手伸到天花板上才甘心,中级则逐渐稀疏,到了五、六举手的已经是寥若晨星了,需要教师“威逼”的眼神才能使他们懒洋洋地举手。究竟是什么使本应“童言无忌”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一群“沉默的羔羊”,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如此“不和谐”?
起初我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他们真的像成人一样学会“保留意见”了。走进他们的心里,细细跟他们交谈,才发现原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为此我分别同班级中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实地访谈,从中寻找有关“不举手”的信息,发现他们在举手前大多有丰富而激烈的心理活动和斗争,不妨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生1:反正比较简单的问题你不会叫我们,都会叫某某某、某某某(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或上课总容易走神),除非这个问题很难,才可能叫到我。难的问题有时我也没把握,干脆就别举手了。
生2:有时我知道答案的,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说。而老师老问我们是怎么想的,我就想先自己在底下练一练,试说一下,再举手,但你已经叫别人了。
生3:我觉得没举手你叫我回答问题,如果答错了,还好一点;但举了手,又回答错了,好没面子!虽然我没举手,但我挺想起来回答的。
生4:我最怕站起来发言了,因为我以前发言老是说错,常常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觉得很丢人,所以索性不举手了。
生5:我举手,可是老师好像都不叫我,久而久之,我就不举手了,反正举了也轮不到我。
细细品味学生的话,不难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有些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表;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害怕出丑;有学学生惯于依赖,懒得动脑;有些则好随大流,人云亦云……但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现象,教师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们慢慢思考吗?你把机会公平地给每个学生了吗?你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予以激励了吗?你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吗?
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问题的答案往往只有两种,错或对。一旦举手后回答失败,则后果堪忧,且不说同学们幸灾乐祸的眼神包含的用意,单是老师那颇有深意的一瞟,就更加加深了学生失败者的情感体验。所以高年级学生举手时的战战兢兢,完全可以用荆轲刺秦王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心情去衡量。既然举手是如此的危险,相比较不举手就安全多了,于是“沉默是金”,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十二成的把握,学生金手难抬。在这样漫长的举手生涯中,一次次失败的体验积累起来就变成了一种痛苦的经验;一次次信心的打击使学生形成了安全第一的准则。于是,出现台上教师“声嘶力竭”,台下学生“鸦雀无声”的不和谐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变得更加和谐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为师者,需有平等之心,关爱之心,宽容之心,欣赏之心。我们的课堂不需要严厉和苛刻。学生是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老师亲切的微笑、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话语就是他们的阳光、雨露。“你真行,再试一试!”“你真棒,做得这么好!”等等诸如此类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感受,是暖意,是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要灌输“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的观点——正因为一些同学的错误引起我们注意与思考,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时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严字当头,居高临下,“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笨!”“怎么又错了?坐下去好好听别人说!”教学气氛必然紧张,学生易产生压抑感,势必影响学习效率,更不必说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学生心理在完全安全的状态下,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于置疑,敢于大胆创新。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自己或者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教师错了欢迎学生指导,教师对学生发表意见应尽可能给予表扬。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没有被教师批评的忧虑,能充分享受到发表意见的乐趣。如此,课堂气氛才会融洽,才有可能达到“哑巴也想唱歌”的境界。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有这样的片断:
生:于老师,燕子在水上飞行,为什么常用尾尖或翼尖点水?
师:这样,燕子在吃水中的小鱼小虾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会一下栽到水里。
生:于老师,您说得不对,燕子不吃鱼、虾,它是吃水面上的飞虫,我在农村亲眼见过,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谢谢你!回去我再查看有关资料。
当证实了学生说得对后,于老师不但表扬这位学生,还向学生鞠了一躬。试问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下,哪一个学生又会不敢说、不爱说呢?
提问是教学艺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味的问题,才会为学生喜闻乐答。
首先,可以设计具有情感性的课堂提问。特级教师支玉恒在讲《西门豹》一课时,当学生细读课文之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二是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三是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四是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五是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奇怪?由于这些问题紧扣学生的内心感受,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起来,因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飞扬。
其次,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提问。皮亚杰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趣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魅力,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学变得趣味盎然。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教《赤壁之战》有一个精彩的设计:课文学完后,他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总结?”
再次,可以设计具有思辨性的课堂提问。思辨性的问题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研究、探讨,在思维的撞击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孙双金老师在教《落花生》这节课中,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采用了灵活开放的辩论会形式,引导学生就“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和“还是做像花生那样的人”的主题分两派展开辩论,结果学生非常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
总之,在平时教学实践中,需要教者重视提问,注意优化表达形式,提高提问的艺术性,努力使课堂具有吸引力,充满活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杜绝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讽刺挖苦的行为,同时避免“廉价的表扬”,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
评价要注重感情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平淡淡,使人感到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老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下一次发言的积极性。
试看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的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板书)
生: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拉着一个忸怩的……”(读第七自然段)从那个男孩说,就是开得旺嘛!我看出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孩子们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
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以上的片段中,“说得真好”“真聪明!”“发现得好!”“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及时对学生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更加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评价要注意个性特点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性格等存在着差异,同样的评价对这个学生是合适的,但却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评价应当有所区别。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激励他们求异创新;对冲动型的学生,则重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则重在鼓励参与。这样,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帮助,也会带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投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
细细品味课堂上的提问和答问,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的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以班级中的优生为参照,那么大多数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只是背景,他们成了陪衬优等生的失败者,成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久而久之,学生动脑习惯的培养无从谈起,大部分同学成了课堂上的“看客”,或沉寂漠然,或冷眼旁观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不能面对全体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谁敢于自信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呢?恐怕踊跃发言的都是尖子生。课堂岂不成了尖子生展示的舞台,而再无普通学生的锻炼机会了?那样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而是精英教育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更应充分关注“弱势群体”。落实到操作层面,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要视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易坡度,找到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最易被忽略的中等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让缺乏自信的学困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吞吞吐吐答不上来时,应耐心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或请优等生代劳;当学生回答错误惹了笑话陷入尴尬时,应当幽默地帮他解围而不是一笑置之。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所尊重、所欣赏、所关注的时候,深藏于内心的自信被唤醒,踊跃发言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创建和谐的课堂,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学生,积极创建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一定能流淌出和谐融洽的旋律。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麾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