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英智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 王英智
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根据我这几年的尝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多年来,中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受升学率的左右,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普遍而又严重地削弱,甚至完全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只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的迅猛发展,许多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因素冲击着学校:社会以升学的高低评判学校的优劣;学校以学生应试效果来衡量教师的水平、能力,并直接与奖金、评职、晋级挂起钩来。至于学生的思想,能力等素质的高低则在其次。这样无形中使得中学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自始自终都紧紧围绕着“招生”这一根指挥棒转,而把素质教学抛诸脑后,因此,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在课堂上只一味灌输书本现成的知识,采取注入式的教法,死记硬背的考法,“以少胜多”的想法,“题海战术”的做法。于是各科竞相压作业,压练习,各使出自己的“绝招”,采用“大运动量”,高速度,“高浓度”的“补漏填缺”措施。记忆力强调过多,思维力用得太少,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压得伸不直腰,喘不过气,因而极大的妨碍了学生打开智慧之门,影响甚至制约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教育目的,端正教学思想,尽快实现“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过渡,“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课前预习入手。在每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老师布置目的明确的课前预习任务。如:熟读课文找出优美的句子、词语、解释词语并造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出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善于“激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学生发问往往有一个过程,开始时的发问,一般只集中在字词的解释或一些简单的问题上。这就要老师不厌其烦,多方引导,采用多种具体方法,大力鼓励学生提问。如有时搞提问比赛,搞表扬、记分等办法,这些都是可以试用的。有时要打破学生的种种顾虑,积极鼓励学生发问。只要学生肯问、敢问,就要表扬其精神。也可用发“提问卡”来促使学生发问。起初以作业形式迫使学生必须提出问题,逼学生去思考,渐渐地使他们养成在阅读时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每次将提问卡收上来就进行讲评。这样,解答了提出的问题,表场了问题提得好的同学,又指导了学生应如何去思考。另外也可经常有意识地举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神秘感,启发他们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促使学生多思、深思。如用“将一军”,促使他们去深思。用相互答疑,使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提示,又能在答疑时促使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未定点”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被前人、专家的定论所束缚。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目标。教学生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开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式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三味。这种探索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教学中应展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曲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只要我们坚持教学改革的精神,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方面,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将会有所改变。
甘肃省临夏县卢马中学 7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