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听障学生插上语言的翅膀

2016-04-13 18:36李曙光
教育家 2016年46期
关键词:听力词语障碍

文│李曙光

为听障学生插上语言的翅膀

文│李曙光

语言,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的重要手段,对听障群体来说,更有其特殊意义。由于听力障碍发生的原因不同,多数听障儿童或多或少地对声音有感知能力,我们称之为残存听力。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听障学生在未入校前大脑听觉中枢基本处于抑制状态,听力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因为听觉障碍丧失了学习、感受语言的主要条件,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产生负影响;缺乏家教、入学年龄大等因素又进一步增加了掌握语言的难度。因此,在听障儿童入校后,如何借助现代化的助听和康复设备,通过各种手段来刺激他们的听觉神经,提高他们通过听觉系统感知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开发其语言中枢和抽象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使听力障碍学生多方面接受教育的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对听力障碍学生按听力进行分组,分类实施个别化语言训练。

听力障碍学生听觉训练的意义

听觉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常人的听力在0-26分贝之间,当听力损失在26-40分贝时,一般不影响语言的发展;当听力损失在41-55分贝时,可明显延迟儿童的语言发展或发生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若听力损失在55分贝以上则严重影响语言发展,因此,听觉能力的训练是语言训练的基础和先导,是聋童接受教育的首要条件。

听力障碍学生的检测分类

听力障碍学生入校后,要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致聋原因,测定其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感受能力。在专业的听力检测室采用纯音听力计对这部分听力障碍学生进行听力检测,根据检验结果进行大致分析,听力损失小于70分贝的为重听,听力损失大于70分贝的为听觉缺失或听觉丧失。初入学的听力障碍学生听能与残存听力并非成正比,因此还需要借助简单的声响器械和方法,刺激他们的听神经,大致了解他们对声音的感知程度。然后根据每个听力障碍学生的听力和听能,选择调配合适的助听器。有条件的一般选用耳蜗式个体助听器。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语训方案。完全不能用听觉器官接受声音的编为一组,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听觉器官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进行训练(如看口型、触摸、多媒体直观演示等),积累语言。

对重听学生的听觉训练

重听学生虽然残存听力较强,但是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语言训练,除个别学生外,他们在生活中是用杂乱的、属“比划”性质的简单手势和“啊啊”声表达思想和需求的,如果没有人要求他们用听觉去感知声音,也没有人要求他们用口语表达要讲的话,渐渐地,他们自己也懒于听,懒于说了。对这些听力较强,而听能较差的听力障碍学生的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注重“听”,调动听力障碍学生用听觉系统感知声音的主动性 根据这部分听力障碍学生的听力检测,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声响他们是能够用听觉器官接受的,只是他们己经习惯了用视觉代替听觉,忽视了“听”。因此,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调动起他们用听觉器官接受声音的主动性。在训练中要注意用各种情景中的声音影响学生,并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和谐、有规律的乐声刺激听力障碍学生的听觉器官,利用多媒体等音响设备,把一些生活中常有的声音放给他们听,并告诉他们,这些奇异美妙的声音都是无法用视觉来补偿的,逐步使听力障碍学生了解声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达到听力障碍学生理解声音的目的。所谓理解声音,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觉概念的形成,即听力障碍学生能够通过听觉理解语言的含义,是一种较高的听觉水平。只有理解声音,才会在大脑里呈现声音的表象。

分阶段对听力障碍学生进行辨音、辨词、听句训练 第一阶段,重点进行辨别声音和音调的训练。以字音为重点,一是辨别声音,包括辨别声音的大小、高低、长短、声源的方位等。二是辨别声调,目的是培养听力障碍学生对声调的感受能力,学会四声,为以后辨别词语打好基础。原则上宜用听力障碍学生熟悉的声音进行训练,选好音节,按标准口形发音,同时用手势表示出声调符号,使听力障碍学生明确不同的声调,音的长短、强弱等都不相同。具体训练中,先让听力障碍学生对差异较大的声调“一声和四声”,进行辨别,再逐步对四个声调进行辨别;从单音节过渡到双音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些训练,对残存听力较强的听力障碍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很大,关键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保持听力障碍学生对“听”的主动性。特别是对入校不久的听力障碍学生,要把训练与游戏、生活教育相结合,每次训练时间要适度,或与授课内容相结合。

第二阶段,重点是词语辨听,目的是加强听力障碍学生对词语感知的准确性。进行这项训练之初,应尽量选用听力障碍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例:演示几幅听力障碍学生熟悉的动物图卡,并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牛、羊、熊猫、老虎、猴子”,当听力障碍学生把词语和图卡一一对应后,教师开始逐个朗读这些词语,让听力障碍学生使用助听器听清楚词语的发音、声调。然后让他们背向接听这些词语的发音,并指出相应的图卡,反复几次。当听力障碍学生辨听词语的准确率逐渐提高后,结合语文课本中学习的新词语,进行辨词比赛,也可两者交换进行,这样听训与授课紧密结合,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阶段,重点是句子的辨听,目的是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用听觉器官感知叙述语言的能力,并完整地接受叙述语言,避免“一个词一个词蹦”的现象。在一、二阶段训练的基础上,本阶段训练的重点是句子的完整性和节奏,教师的朗读一定要准确,节奏清晰,停顿明显,采用同一个句子反复,不同句子辨听的方法,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体会句子的完整性。可同时结合课本中学习的新句子进行训练,使学生在辨听句子中掌握新的句式。

第四阶段,强化训练。前三阶段的训练,使听力障碍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积累,如果将前三个阶段听觉训练的不断进步称为“量变”,那么“听觉概念”的形成,是听力障碍学生的“质变”阶段。这一阶段应培养听力障碍学生感知完整语句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言语信息的能力。跟语文教学同步。第四阶段应重点对前三阶段的训练、进行巩固,并向段篇过渡,让学生多用口语复述课文,进行说话比赛等,与背诵课文、作文等紧密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强化训练。

对听觉缺失或听觉丧失听力障碍学生的训练

对听力障碍学生的训练,要困难得多,这是一个见效较慢的艰苦过程,需要完全借助多媒体设备、助听设备等,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加强他们的听能。

建立声音意识,区分不同声音声音对这部分听力障碍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训练中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声音的存在。方法是准备几种既能发出较大音响,又能使听力障碍学生感受其振动的物品。调节好助听器的音量,打开音响设备,教师做出聆听的样子,让听力障碍学生触摸音响设备,感受振动,几分钟后,关上音响设备,示意声音消失。反复数次,让听力障碍学生体会声音的存在和消失,启发他们自然界中有许多声音都是用听觉去感知的,而且生活中有很多声音都是有意义的。然后让听力障碍学生区分不同的声音,仍用图卡与声音相对应的办法,利用音响设备和多媒体等,让学生熟悉各种声音,反复训练,必须注意实物、图像、投影等直观形象与声音的结合,从而赋予声音直观表象,让听力障碍学生了解不同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

节奏训练 目的是培养听力障碍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熟悉音节、句子的节奏。可结合律动课进行,让学生根据地板的振动感觉节奏的快慢,并用拍手、起步等表示对节奏的感受程度。需要强调的是,听觉训练绝不是孤立进行的,一定要与听力障碍学生的日常生活、授课等紧密结合,加强听力障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语言的应用,并逐步提高听能,使之向正常化发展。

总之,语言学习和训练是听力障碍学生的重要一课。要结合听障学生佩戴助听器的年龄、效果、认知等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分组,制定不同计划开展分类训练,使语言训练科学化、系统化,最终使听障学生的语言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成为自食其力的合格的“社会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

猜你喜欢
听力词语障碍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