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 泉
打造一支研训机制下的全能教师队伍
文/于泉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和发展动力是决定教育品质和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提出要以“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指导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倡导素质教育发展的当前,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校教师发展实际,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目的,以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为基础,通过面向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和全体教师四个层面的教师培训,建立起以教师为主体的研训机制。
全面了解本校教师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教师研训提供参考,学校对全体教师的发展需求及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说服力、更真实,学校采取了无记名调查的方式,调查内容涉及了以下几方面:教师对学校教师发展的认识,对自我发展的认识,对教师发展环境的需求,对学校评价机制的要求。通过调查问卷的收集和分析,发现了不同阶段的教师发展上的不同需求。如,工作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方法有很大的需求和困惑;工作5年—10年的教师更加关注自身专业的提升和特色的形成;工作10年—20年的教师的关注点则侧重于教科研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关注自身内涵的提升;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对个人的职业价值有了更高的要求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希望得到持续发展。总之,教师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内在学习的需求往往大于外在的影响,对科研的需求也十分迫切,真正关注到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关照教师精神世界为让师生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有共同的文化精神。在办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养浩然之气,正民族之心”校训解读,形成了独具学校精神文化特质的“养正”文化。即“以养静气正思、以养和气正言、以养锐气正行、以养贵气正身、以养真气正道、以养大气正业”。并引领全校师生“炼精化气”,践行校训,使之成为引领师生成长的精神之魂,并最终内化为师生的心质。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自下而上确立了“厚德博学,求索笃行”教师精神,并在论证、解读、培育中形成了以“厚德”承载教师文化,以“博学”滋养教师文化,以“求索”创新教师文化,以“笃行”践行教师文化的行动方略。
关怀教师工作环境学校将管理方式下移,建立年级委员会,凝人力:进行“年级管理”的研讨,通过学习团队建设:打造年级管理特色。系列文化管理措施的实施,在年级组中凝聚了教师发展的合力,培育了年级组同伴互助共生的文化氛围。
关心教师团队成长学校学研共同体是教师团队文化的载体。为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学校分别成立了以读书引领为核心的“芙蓉叶”书友会;跨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蕴思”学研社;以课程开发的研究为核心的“传薪”学研社;以班主任管理为研究主题的“紫墨”学研社。学研共同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壤,教师们互帮互促,实现着自我超越,创造着团队价值。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整体、分层发展”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全体教师在《创新研训机制,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与润泽下丰厚了文化底蕴,教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老教师的“我的教育思想”研讨会,青年教师的“我的教育追求”论证会,骨干教师的“教育风格”发展走向分析会,新老教师的“拜师会”“品牌教师”的打造等等,从不同层面激发了教师们成长的内在需要和发展的动力。在学校文化的感召下,教师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骨干教师。他们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力军和顶梁柱,为学校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着有力的保障。
学校“十二五”课题《创新研训机制,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确立以来,学校领导班子亲自挂帅,带领学校科研骨干教师,积极投入到构建课题研究体系的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收获。
以“养正文化”为载体,探索教师发展体系,形成团队发展机制
一个学校的发展,凭借的就是团队的力量。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养正”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构建的策略是:继承创新——聚整合之力。即通过解读中华民族之浩然正气,来涵养现代校园之精神品质——“静气、和气、锐气、贵气、真气、大气”。在养正文化建设中学校既注重发挥“气场”的整体效应,又坚持团队文化建设各有侧重。实践证明:学校对各层面、多角度教师团队的打造,凝聚了教师的合力,从多维度提升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专业精神和综合素养。
以办学理念为依托,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形成开发研训机制
“课程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育人取向的直接表现,只有选准学校特色文化的生成点,拥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才能打好根基,使其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学校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融入新课程之中。在反复实践与探索中,学校领导带领老师们找准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于2003年确立了“走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并确立了“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民间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途径”的课程实施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课程特色,把构建“六艺”活动课程作为学校德育课程化的新探索。在整合思想指导下,学校活动课程借古开今。即在解读我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确立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德育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礼孝之心、艺术之美、健体之魄、实践之能、读书之乐、创新之志”,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新“六艺”,并与学校开展的体育月、科技月、实践月、礼仪月、读书月、艺术月主题教育月活动一一对应,活动整体优化,主题鲜明,贯穿全年的德育活动。
以对话生成为内核,构建课堂文化,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良好的课堂文化具有较强的内在素质聚合力,成为师生生命彼此成就、相互激活、共同生长的场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民主、尊重、对话、生成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沟通”的活动,所以学校提出把“对话生成的课堂”作为课改实践新的目标追求。“对话生成课堂”的五大特征是:亲和度、整合度、延展度、深刻度、幸福度。即以平等对话(亲和度)落实新课改的人本思想观;以多维对话(整合度)落实新课改的潜能开发观;以实践对话(延展度)落实新课改的行为实践观;以情感对话(深刻度)落实新课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精神对话(幸福度)落实新课改的生命发展观。以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对话文化”,来打通学生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精神世界”,让课堂润泽学生生命。在构建“对话生成”的课堂文化过程中,学校的做法是:
构建教学模式,让课堂演绎文化。“传统”与“现代”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两个支柱,这就要求学校从“整合”的思想入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整合拓展”教学模式。为此,在学校“十五”科研课题《小学生拓展性学习的研究》(获省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提升,三步拓展”的目标,来打造“对话生成”的课堂,并确立了基本思路:注重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教学思想的整合,创建“对话”平台;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的有效整合,搭建“对话”桥梁,提升师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注重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拓建“对话”渠道,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在实施中突出三步拓展:拓展知识背景;拓展学生思维;拓展学习渠道。同时关注教学方法创新。学校的年级诊断课重在“会诊”;探索杯课堂教学观摩课注重智慧“生成”;全员听课关注教师“发展”;市优秀教研组全员展示课聚焦学科“研究”。
强化常规管理,让规范成为文化。学校教学工作始终以教学常规管理为抓手,做到学生习惯用恒心来培养,落实“三个坚持”;教研用智慧来引领,找准四个关键点;质量用发展来衡量,关注五个发展点。具体地说,通过习惯培养的“三个坚持”,引导师生追求“写字求规范,书写好人生;读书以修身,相伴好人生;思考出智慧,创造好人生”人生目标。校本教研找准四个关键点,即:找准切入点,用问题驱动教研;把握提升点,将教研导向深入;注重联系点,让经验凸显特色;形成沸腾点,让智慧点燃热情。教学质量关注五个发展点,即:改革备课方式,关注备课质量,让备课向关注思维发展;更新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思维,让思维向突出价值发展;落实教学目标,关注课堂实效,让课堂向高效灵动发展;讲究批改策略,关注作业评价,让作业向引导探究发展;做好质量检测,关注学习过程,让学习向提升能力发展。
关注新课程实施,让落实彰显文化。在教学中,学校加大落实力度,使“对话生成”理念逐渐在老师们的课堂上扎根,推动新课程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第一,研究“对话生成”课堂实质,找准“三点”。一是找准“立足点”,深入研究“对话、生成”课堂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注重对话,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善于捕捉课堂生成,做到教学相长;二是将“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重点研究“对话生成”课堂和“成组教学”“说数学”等学科特色及主题教研的联系,做到有效结合;三是将“切入点”放在挖掘学生学习主动性上,激发兴趣,重点研究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对话生成”教学策略。第二,进行“对话生成”专题研讨,落实“三课”,即微观课例、同课异构、递进磨课。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有效课堂。在研究和实践中,促进教师理解和内化“对话生成”课堂的实质和内涵,提高运用能力。
关注特色形成,让教研提升文化。各学科教研组教研工作强调一个“特”,即学科的独特性,突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提高教研的学术性和实效性。各教研组以对话生成课堂文化的深入实施为本,积极打造教学研究的特色,让教研走向特色与多元。第一,突出主题,落实研究实效性。一是进行“成组”教学体系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实践、提炼成果、形成体系等方面全面铺开,落实到每个层次、每位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二是完善“说数学”评价体系。上学期,各年级根据自己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自己年级的“说数学”评价方案,并付诸实施。第二,学术研究,开展学科研讨周。学校开展“学科研讨周”系列活动。研讨的主题包括:听课与评课,重点关注“对话生成”课堂文化的落实;学科特色建设,学科思想、学科思维的挖掘与渗透;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应用,改编重组、深度挖掘教材;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与教学手段创新,课程改革经验总结与学科前沿动态;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调控与考试命题设计等。第三,教学调研,加强过程性监控。一是工具学科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题教学调研,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确保教学方案有效实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二是提高综合学科考查效率。在学生教师中展开调研,提高对综合学科的考查效率,制定翔实的监测方案并予以论证,让各学科的质量检测做到过程出效果,成果出特色、学生出个性。
目前教师各学研团队已经形成“学习——探索——反思——实践——总结——提升”的研修氛围。
多层面研训机制的创新,促进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已经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助力。下一步,学校将以多元评价为指标,通过创新和运用多种评价机制,检测课题研究的成效,进一步完善学校研训机制,进一步提升和打造更加优秀的教师团队。
第一,运用诊断性评价,看教师发展的认同度。采用诊断性的评价,对教师在研训机制中的不同表现和素养提升进行监测,看教师对课题研究和研训机制的认同度,发现真正适合教师、被大家认可的研训机制。第二,运用过程性评价,看教师发展的参与度。在每个研训机制的创新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建立起过程性评价体系,将教师发展的参与度进行监测,努力建立起真正教师乐于参与的有效机制。第三,运用形成性评价,看教师发展的满意度,发现各个阶段中教师发展方面的新问题,将研究走向深入,创建令大家满意的研训机制。第四,运用发展性评价,看教师发展的长远度,随时监测教师的发展状态,真正为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推动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五,运用终结性评价,看教师发展的有效度,借此看教师发展的提升度、有效性。
全体南上山人将以更为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进一步更新培训观念,探索和创新研训模式,在整合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功夫,真正打造一支凝心聚力的团队、一支勤奋学习的团队、一支求真务实的团队、一支勇于创新的团队、一支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保障的优质团队,实现学生、教师、学校、集团的同进步、共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