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探究

2016-04-13 23:48杨富斌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

杨富斌,高 茜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

高职高专理论

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探究

杨富斌,高茜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关乎大学生自身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用人单位的办事效率与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认真剖析大学生就业困境,对其进行主、客观因素的分析,并从政府、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四个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就业机制;就业困境;大学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市场初步形成,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出台,传统就业渠道和岗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结构发展不平衡,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过渡到现在的买方市场。

研究和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推进大学生就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大学生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更好地生存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保障大学毕业生的根本利益,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次,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有利于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1]。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与日俱增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从网上数据得知,大学生数量由2006年的413万人达到2014年的727万人,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毕业人数的与日俱增致使大量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是造成大学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二)大学毕业生“不工作”现象增多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不工作”的现象增多,“啃老”现象严重。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择业观念开始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就业遇到困难,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就不就业;还有的大学生纯粹依赖父母的帮助,自身不愿意辛苦工作,一有需要就向父母要钱,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还有一些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或者出国。

(三)大学生就业发展不平衡

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就业形势明显好于落后地区。很多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地区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地区大城市,其次,选择东部沿海地区中等城市,很少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中西部地区,极少数大学生选择农村。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在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市场完善的地区就业,不愿意选择去贫穷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者农村就业。大学生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导致了发达地区更为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去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大学生人数较少,造成了这些地区人力资源的不足。

不同院校的就业形势不同。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一般院校。“985”“211”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也明显高于一般院校的大学生。

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同。热门专业、技术性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冷门专业、纯理论研究专业的大学生。有些专业社会需求人数较少,往往造成学这些专业的学生供过于求,不容易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因素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综合考虑导致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通过政府部门、高校和用人单位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原因

1.政府角度

政府虽然出台了不少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社会上也举办了一些对大学生就业有指导意义的活动。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体制发展不平衡,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高等学校、地区、行业之间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就业市场,就业市场混乱,就业手续复杂,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不完善,互联网信息渠道不畅,信息管理方法不成熟。

政府对就业市场中存在的钱权交易行为监管不到位,很多大学生通过不正当方式进入待遇好的用人单位,这就限制了其他优秀大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不仅会影响用人单位的工作质量,也破坏了正常的就业市场,不利于大学生公平公正就业。

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奖励机制和扶持机制不到位。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麻烦。大学生毕业后,人事户籍的落户问题突出,是留校,还是转回老家,还是以后迁到单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是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就业时就会遇到诸多问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对大学生就业很重要,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健全势必影响大学生就业。

2.高校角度

高校的教育水平、课程设置同社会需求的关系、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第一,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一些高校的课程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市场的发展需求。[3]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符,势必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非常需要的专业,很多高校没有建立,没有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来胜任工作;有些学校设置的专业,市场根本不需要,已经不能推进时代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资源与人才的浪费。[4]

第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不充分。很多高校根本就没有设置就业方面的课程,有的高校只是重点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不能针对全体大学生全面开展就业指导。有的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忽略了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没能找到就业指导工作和大学生需求的契合点。

第三,高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综合素质水平低,除了自身的因素,还与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师整体水平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的教师专业知识有些过时、教学方式老化、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学校考核教师水平主要看学历和职称的高低,忽略其实际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导致一些老师只顾自己的利益,多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对教学勉强应付,更不会主动去关心学生的需求。

3.用人单位角度

用人单位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第一,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精简人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以前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力,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大学生去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人数明显减少。

第二,国有大中型企业很多岗位存在冗员过多的问题。很多企业经营不善,资金困难、技术落后等原因致使企业濒临破产,导致企业招聘人员减少,大学生就业机会随之减少。

第三,用人单位招聘程序不完善,招聘条件设置不合理,致使一些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生被拒于门外。有的用人单位实行企业内部招聘,或者不公开招聘,只有企业内部员工知道或者通过关系才能够进入。

第四,很多单位用人观念不切实际。如盲目要求高等教育,过分重视名牌大学学历,轻视一般院校的大学生。现在大学生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致使处于主动地位的用人单位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

很多大城市的就业岗位要求大学生必须是本地户口,限制外地户口的大学生就业。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要求则更多,如要求必须是党员或干部身份、限制一般院校的大学生或者专科毕业生、只要男生、要求有工作经验,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主观原因

1.就业期望值不太切合实际

大学生刚毕业就想找到好工作,对一些工资少、环境差的公司根本不予考虑。越来越多的人梦想着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好单位、大公司,工作几年就可以在大城市立足,过上有车有房的好生活。不考虑在偏远的小城市或农村工作,也不愿意自主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不利于地区间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自身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就不能就业。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社会经验、工作激情、工作的发展潜力和个人品德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真正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3.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严重

诚信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立足点。伴随着近些年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诚信问题也很严重。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有的毕业生花钱去学校的教务处修改四年的大学成绩,花钱买假的大学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等,用盖假章和找假材料等手段来伪装自己的优秀,欺骗用人单位。还有的毕业生在一家用人单位签约以后,自己又去寻找新的工作,如果找到比之前好的工作就违约。这样,这些毕业生占有多个就业机会,致使其他的毕业生错失了这些就业岗位。还有的毕业生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不择手段,不惜丧失人的伦理道德,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就业。[5]

4.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态问题

第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毕业生都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很高,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条件好、福利好、待遇好、自己满意的工作,可是现实很残酷,自己的专业知识、艰苦奋斗精神、综合素质不足,而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很高,自己应聘条件不够,或者面试时由于准备不足过于紧张而表现不好,均会导致自己不能从事满意的工作。

第二,不自信的心理。一些性格较内向、不善交际、学习成绩平平的大学生参加面试时往往不自信,在职业选择中态度消极,不敢参与竞争,以致于失去很多重要的机会。例如,去参加用人单位面试的时候过度紧张,说话哆哆嗦嗦,不敢跟面试官眼睛对视,不自信,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好;认为自己没有充足的能力可以胜任,即使遇到符合自己要求的用人单位,由于不自信,也往往望而却步;在面试中如果没有被用人单位录取,就会特别失望,更加不自信,对就业产生悲观心理。

第三,缺乏独立自主意识。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希望别人给他一份工作。有的人希望老师或者学校给自己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或者希望用人单位特别看中自己,会主动邀请自己去公司工作,有的人希望自己的爸妈或者家里的亲戚朋友给自己安排工作,天真地以为大学毕业以后直接可以工作,或者把自己的个人简历发出去就可以马上找到工作。如果真的有人帮助找到工作也是不错的,但事与愿违,工作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找。没有好的工作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自己的爸妈没本事,或对社会不满,这是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误区。

第四,从众心理。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不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清楚自己未来究竟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觉得别人从事的工作不错,自己也跟着去试,或者直接听从父母的安排,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择业取向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高校应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应该提供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机会,大学生本身则应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解决就业难题。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1.调整国家宏观政策推动大学生就业

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政府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合理调整三大产业的关系,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注意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要过分发展重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取发展创新领域的行业,推进创新型人才就业。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型私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去这些企业工作;鼓励大学生去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福利待遇水平;鼓励大学生考取村官去农村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2.加大对学校教育的扶持力度

增加对大学教育的财政支持,重点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学生,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还应该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倡导鼓励大学生培养自主择业和自主就业的科学就业观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福利与政策鼓励。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

政府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加强对我国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减少对大学生的户籍档案制度的严格限制,鼓励大学生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加快完善与发展人才市场,加强人才市场的整顿与管理,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质量与效率,使大学生更好地办理户口迁移与档案接收等。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大学生的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福利的投入。

4.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就业市场

大力整顿就业市场,遏制不公平不公正的就业市场行为,反对和抵制钱权交易的不正之风。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减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完善当代大学生考取公务员和选调生制度,反对近亲繁殖,反对通过关系网进入单位,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正、公平、合理的进入政府机关或部门的平台,来缓解就业压力,保证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让真正优秀的人才得到施展机会。

(二)高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高校教育应该以市场为依托,满足就业市场的发展要求,时刻掌握当前就业市场的信息,深化专业课程,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针对大学生的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还可以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专业性指导。适当减少一些没必要开设的课程,增加一些对大学生就业有帮助的实用课程[6]。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其个性,发挥其特长,而且也有利于向学生展示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还可以开设一些有创新意识的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使其以更好的姿态去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

2.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该开设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将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实习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丰富的大学实践课程。[7]组织好校园招聘,多引进一些好的单位和企业,让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得到双赢。

学校要全面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不能只指导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所有大学生。以指导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为重点,以重点指导和全程指导相结合为方针,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8]对于大一新生,着重进行心理性指导,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特征初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于大二的学生,应该着重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大三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早地融入社会,依托具体的就业岗位,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把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研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要适当引进一些高级企业领导,帮大学生尽早认识职场,了解职场特点,规避职场风险。[9]要优化教师结构,合理分配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科学研究人员、普通教师与教授的职能,让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与配合。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创新意识,并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教人学习知识,更应该教育学生为人处世;时刻关注就业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要求;转变教学形式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并深入企业进行项目交流,帮助学生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二者的双赢。[10]

(三)用人单位提供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用人单位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用人单位应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改进技术,加强自身的管理,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争取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

1.用人单位加强管理

用人单位内部要加强管理,力避亲属连带关系,保障大学生通过正常的招聘渠道获得就业岗位。完善招聘程序,公开招聘信息与招聘流程,不能内定就业人员,也不能通过钱权交易提供岗位,要让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大学生就业。[11]用人单位要从自身长远的发展出发,要通过优胜劣汰的原则,淘汰不利于用人单位发展的员工,引进一些素质高的优秀大学生就业。

2.用人单位规范招聘条件

用人单位不能简单地以性别、外貌、身高、学历的高低、毕业院校的好坏等条件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并且要规范自身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招聘流程。[12]

3.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交流

加强企业和学校的交流沟通,把生产和学习结合起来,制定产学合作教育的奖励政策,让企业给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和实习的机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加强人才培养计划。[13]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良好的用人观念,转变用人机制。用人单位应考虑在合适的条件下大量吸收具有潜力和踏实工作的毕业生,在满足他们工作环境和待遇的条件下,他们往往会保持良好的业绩,长期稳定地工作。[14]其次,用人单位还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加强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这样将使高校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就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大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去用人单位实习,干得好的话,就可以留在那里工作,用人单位就不用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招聘,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效率,对毕业生有利,对用人单位也有好处。[15]用人单位还应该主动参与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市场发展调整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使他们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1.大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

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争取成为专业课优异的好学生,不能得过且过,只要求成绩及格。[16]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多阅读其他书籍,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此外,要学好英语、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

2.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多动手,勤动脑。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多参加社团活动或者兼职,加强自己跟其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的能力。要认真踏实地完成学校组织的社会实习工作,在单位好好表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付诸实践,学习其他员工的优点,学习企业文化中的精华,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虚心请教他人,友好地跟领导与同事相处,如果在单位表现得好,有留下来继续工作的机会,一定要争取。[17]

3.大学生要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调整就业心态,不能过分依靠他人,要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面对新的环境,要有适应意识,既然不能改变社会环境,就要改变自己,要调整自己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要有竞争意识,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挑战;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一成不变地生活和学习,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发展;要对自己充满自信,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自信,对工作上心,自信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18]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气馁,要坚强地面对,不逃避,不退缩,迎难直上。

4.大学生要做好及时转变为员工的准备

在思想上,还要做好从大学生成功地转化为员工的准备。[19]面对社会现实,了解自己所处位置,抛开不切实际的想法,脚踏实地地对待工作,乐观积极地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要做个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不能造假。作为员工,就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以公司利润的最大化为出发点。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作为大学生,要密切关注就业信息,掌握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充分做好就业的准备,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让自己足够优秀,在激烈的就业中掌握主动权。[20]

结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一项长期的政策就是促进就业,实现就业关乎人民直接和现实的利益。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21]关注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改善我国教育机制,提高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高校应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应该提供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机会,大学生本身则应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发伟,王辉.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6).

[2]刘畅.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3).

[3]刘红伟.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技术与市场,2010(11).

[4]刘佳.浅析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4).

[5]陆汉梓.对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6(12).

[6]张小群,陈海平.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1(12).

[7]胡国荣.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

[8]颜艳妮.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9]曹文泽.试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

[10]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6) .

[11]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8).

[12]陈慧.对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3(5).

[13]杨金荣.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14]周兵,徐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建——基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J].软科学,2008(7).

[15]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16]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

[17]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8]石国亮,赵黎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青年探索,2007(2).

[19]韩琳琳,徐澄.试论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

[20]汪青雨,何晖,徐艳红.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构建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21]钟博.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3(22).

(责任编辑:李爱民)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YANG Fubin,GAO Xi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

Abstract:Alo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the past few year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has been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ightly related to their own interest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employing units as well as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means a lot. Analyze carefull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from the subjective factors and objective factors .Also,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the gover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t of choose and working units,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Key words:employment mechanism;employment difficulties;undergraduate

收稿日期:2016-04-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怀特海过程哲学研究”(14FZX044)

作者简介:杨富斌(1958-),男,河北邯郸人,哲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导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教授,美国克莱蒙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从事过程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85(2016)03-0023-06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