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翔 石李梅(1.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
指尖轻吟30年:中国手语歌的文化演进
高宇翔1石李梅2
(1.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2.乌鲁木齐八一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为了了解1985年至今手语歌在中国走过的30年演进历程,并为聋教育、手语史、残疾人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研究发现,中国手语歌最早由聋人创编,后来逐渐融入主流文化并被健全人广泛接纳,成为引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线索,被赋予“无声语言、爱心之桥”“感恩之心、励志成长”“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推广手语、无碍沟通”“团队建设、营销手段”“健体健脑、促进学习”的内涵,近几年也在形式上复归了聋人文化的本真、在艺术上达到了新高度,逐步提升了理论研究的水平。
关键词:手语歌;手语舞;聋人;特殊教育;历史
手语歌是指将吟唱的歌词用手势形象地表演出来的一种聋人艺术形式,一般配乐进行,可一人或多人表演[1],它以聋人手语的舞蹈特性为基础[2],通过手语和舞蹈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和渗透并融为一体[3],因此也被称为“手语舞蹈”,最初是聋人文化的现象之一[4],目前也被健全人广泛接纳和使用。手语歌易和手势歌、手势舞相混淆,如聋人表演的《千手观音》、周杰伦歌曲《手语》的MV中虽然也出现了手势,但由于“手势”不具有语言性质,这类表演不属于手语歌的范畴。
中国文化常用“三十而立”象征事物发展趋于成熟,因而对“30年”赋予了特殊的纪念意义。从1985年第一首手语歌面世至今,中国手语歌的发展已至“而立之年”。那么,手语歌在中国是怎样初创和传播的?手语歌的文化内涵经历了哪些演进历程?手语歌发挥了哪些社会功能?本研究希望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相关资料,解答上述疑问并为聋教育、手语史、残疾人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980年代以前,手语歌对中国大陆来说还是一种陌生事物[5]。改革开放后中外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文化艺术工作逐步复苏,聋人通用手语依托《聋哑人通用手语图》(1979)开始在全国普及,1984年起内地电视台陆续开设手语新闻[6]引发了公众对手语的好奇和兴趣,以及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日1992)推行“使残疾人得以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并享有平等地位”的残疾人观,共同构成了本阶段手语歌初创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聋人初创手语歌。1982年,一支日本残疾人艺术团到上海聋哑青年职业技术学校访问演出,首次将手语歌介绍到中国。1983年6月28日,上海市聋哑青年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戴目赴意大利参加第九次“世界聋人大会”,进一步掌握了手语歌在国外聋人中的使用情况[7]。回国后,他与本校的聋人艺术教师、兼任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辅导员的李名扬开始着手创编适合中国聋人的手语歌曲。
众多歌曲中,李名扬老师选定了流行海内外的《我的中国心》,他希望通过这首歌表达聋人对祖国的赤子情怀[8]。经过一年多艰难摸索、反复排练,歌曲终于创编完成。1985年12月,手语歌《我的中国心》在上海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中亮相,标志着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现,李名扬老师堪称“中国手语歌之父”。
1986和1987年,《我的中国心》先后参加“上海之春”音乐节和中国艺术节并荣获大奖,它反映出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既受到残疾人群体的喜爱和欢迎,又为健全人理解和欣赏,引发了社会轰动[9]。
此后,聋人和聋教育工作者又在1989年国庆40周年之际创编了手语歌《义勇军进行曲》,赋予中国聋人“唱”国歌的权利;将手语和舞蹈相结合,创编了更具艺术性的手语歌《小草》和《世界因你而美丽》等[5]。在“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的歌声里,在“不是声音捉弄了你们,是你们摆脱了无声的折磨,你们拥有超越生命本身的快乐”的欢呼中,传达出那个时代中国聋人抗争命运、追求自强、在平凡和卑微中默默拼搏的伟大精神力量。
1980年代的中国社会被聋人手语歌的魅力深深打动。
(二)手语融入流行歌曲。1991年8月3日,三个台湾男孩组成的“小虎队”发布专辑《爱》,在短短几周时间里,这张专辑就创下了惊人的销售记录。同名曲《爱》的MTV(Music Television,音乐电视)中,歌手用手语伴唱,演绎了对聋童的关爱。这首歌极具感染力,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健全人学习手语的“汹涌热浪”[10],不少人学会了如何表演这首手语歌、如何使用手语说“我爱你”,他们当时学会的手语甚至在20余年后的今天都仍然记得[11]。2010年,当“小虎队”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再次演绎手语歌《爱》的时刻,一代人潜藏心底的青春记忆伴随着感动的泪水喷薄而出。
1994年,中国内地的MTV开始萌芽。22岁的孙悦用家人拼凑的4万元买来一首《祝你平安》的歌词,又四处筹借十余万元拍摄了歌曲的MTV。片中,她扮演聋校老师,将对聋童温暖的呵护和真挚的关爱浓缩在手语中[12],彰显了人与人之间超越有声语言的情感交融。孙悦优美的歌声、动人的手语使《祝你平安》在央视MTV大赛中斩获金奖。《祝你平安》一夜爆红,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歌声传奇”。
1996年3月,台湾歌手、残疾人访谈节目《人人欢喜城》的主持人孟庭苇出版专辑《心言手语》,主打歌曲《手语》是专为聋人写作的歌[13],传达了对聋人群体的关怀。
1999年1月12日,台湾歌手欧阳菲菲发布新专辑《出境入境》,其中一首融入手语元素的MTV《感恩的心》再一次引起国内轰动,至今已传唱20余年,成为流行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手语歌。这首歌取材于一名聋哑女孩和母亲的凄美故事,感动了很多为梦想辛苦前行的人们,特别是手语部分,带给人们面对苦难的豁达和心灵的震撼[14]。由于手语歌能为聋人和健全人同时理解和接受,
1990年代四首著名的手语流行歌捧红了歌手。与此同时,反映聋人生活、有聋人参与表演的手语流行歌曲,使曾经作为边缘群体的聋人和曾被视为边缘文化的手语歌开始融入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赢得了健全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发展,如同1970年代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手语歌打破了健听人和聋人之间的隔阂,给双方搭建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5],显示出社会对聋人认识的进一步提高[15],进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残疾人观的重构,主流社会开始认同“残疾人同样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扶助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16]。
进入新千年,中国残疾人事业成就显著,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初步显现[17]。《千手观音》登上2005年春晚舞台,2008年北京举办残疾人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广州举办亚残运会等重大事件增进残疾人与主流社会、残疾人文化与主流文化深度交融。此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推动内地流行音乐迅猛发展,为手语歌的主题与内涵显示出多元化趋向奠定了基础。
(一)手语歌的内涵泛化。这一时期,手语歌不再局限于聋人创编或聋人参与表演,其内涵也从聋人展现自身的精神力量或健全人表达对聋人的关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选用的歌曲扩充到数十首。研究者在“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中检索到全文包含“手语”和“歌”的报纸文章37篇,时间跨度在2006日2014年,通过对这些文章分析并结合更多的相关资料,可将2000年以来中国手语歌的内涵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无声语言、爱心之桥[18]。2000年1月,江泽民提出“要努力进行好青年志愿者事业”“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从此,志愿者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步入新阶段。“九五”计划(1996日2000年)期间,青年志愿者助残累计约3500万人次[17],在“十五”计划(2001日2005年)期间该数字突破一亿大关[19],由此可见志愿者活动规模的发展之快。虽然志愿者的扶助对象并不限于聋人,但他们往往习惯于借助手语歌表达对残疾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病弱儿童、灾区儿童等弱势人群的关爱和祝福。手语歌传达的内涵甚至还涉及对世界的爱、对自然的爱和对事物的爱,例如,环保志愿者表演手语歌《一个干净的地球》表达对地球环境的关爱[20]。
第二,感恩之心、励志成长。在主流社会给予关爱的同时,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也常使用手语歌表达感恩,例如,聋人在“深圳手语歌公益音乐会”中表演手语歌向社会感恩;在公益活动中,自闭症儿童表演手语歌《感恩的心》回馈社会的关心和捐赠;肢体残疾人为社区群众表演手语歌《让世界充满爱》。他们表演的手语歌常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也发挥出对主流社会的激励、鼓舞作用。此外,晚辈给长辈表达感恩有时也使用手语歌。
第三,赤子之心、爱国情怀。聋人最初创编的手语歌《我的中国心》就有抒发爱国情怀的内涵,后来在国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和北京奥运会等重要节庆活动中聋人和其他人群时常使用手语歌“唱”出自己的心声。一些学校和单位还举办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目标的手语“红歌大赛”。
第四,推广手语、无碍沟通。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手语社团,向大学生教授手语、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目前,众多高校都有手语社团,它们一般采用手语歌的创编、传唱、表演、比赛等方式,让健全人更多地了解和关爱聋人,认识聋人文化,同时通过手语歌的讲解和演练,把学习手语的过程变成一件快乐的事[21]。一些手语社还将拍摄的手语歌录像在网络上分享,有力地促进了手语在主流社会的推广。
第五,团队建设、营销手段。手语歌在社会经济领域也有广泛影响,房地产、保险、化妆品、保健品等营销行业中,《我们是一家人》《从头再来》《我真的很不错》《爱拼才会赢》《超越梦想》《放飞梦想》等手语歌常常作为销售人员培训内容、团队活动形式、会议营销手段,用于打造积极的企业形象,营造进取的企业文化,强化销售团队的凝聚力,激励销售人员对自我、公司和产品的信心。平安保险、绿韵保健品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还专门制作了手语歌光盘。
第六,健体健脑、促进学习。手语歌广为大众熟悉后,出现了一股表演手语歌健体健脑的热潮,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和部分普通学校选取手语歌作为课间操的一种形式,一些手语歌融入社区广场舞活动,《幼儿手语健身操》《跟我学手语舞》等手语歌相关的音像出版物风靡一时。2003年《少儿英语手语跟我学——A.S.L.互动美语歌曲集》的出版还标志着中国的手语歌开始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正如作者在前言中介绍:手语歌有助于儿童“通过调动身体的诸多器官,有效地刺激大脑记忆皮层”,使他们“学习起来更专注、情绪更活跃、记忆更牢靠”[22]。
(二)手语歌的内涵提升。在手语歌的内涵出现泛化的同时,随着21世纪以来聋人文化意识在中国的觉醒,聋人及聋人工作者开始重新思考手语歌的发展方向,通过一系列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手语歌内涵的发展。
2008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全球瞩目。在一名小号手的伴奏下,320名聋人女孩在鸟巢中央“唱响”手语歌《星星你好》,向全世界的亿万观众展示中国聋人仰望星空、天人合一、不屈不挠、执着追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聋人女孩动人的无声诉说、近10万名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鸟巢上空的绚烂烟火一齐将手语歌的文化演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聋人手语歌表演,更是脱离了有声语言的“伴唱”、复归聋人文化本真的中国手语歌向世界的隆重亮相。
手语歌不仅在形式与内容上实现了深入发展,一系列相关论著还逐步提升了手语歌的理论研究水平。
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手语研究》率先将“手语歌”收入手语理论研究著作,肯定了手语歌在手语语言学中的特殊地位[23];2003年戴目编著的《百年沧桑话聋人》记载了上海聋人初创手语歌的历史过程[5];2004年《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研究》明确了手语歌在聋人文化中的意义[15];2007年出版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材《手语教学》归纳了手语歌的创编和表演要求[21];2013和2014年庞佳在《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上刊发的两篇文章又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以“点亮聋人生命文化、提升聋人生命质量,构建聋人社会身份、维护聋人文化权益,尊重聋人文化规律、发展聋人独特文化”为内容的聋人手语歌价值观,并指出了未来手语歌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3,4]。
手语歌在中国的演进历程是引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线索、是一段鼓舞人心的艺术之旅。从1985年中国第一首聋人手语歌面世至1989年是手语歌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聋人作为手语歌最初的创编者、表演者,借助手语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融入主流社会的渴望,对艰难命运的乐观抗争。1990年代,《爱》《祝你平安》《心言手语》《感恩的心》四首流行歌曲融入手语元素,从此,手语歌进入主流文化,健全人加入创编、表演手语歌的行列,表达了健全人对聋人积极的理解、接纳和关怀,打破了聋人与健全人的长期隔阂,为双方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进入21世纪,手语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社会广泛传播,被赋予无声语言、爱心之桥,感恩之心、励志成长,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推广手语、无碍沟通,团队建设、营销手段,健体健脑、促进学习等多种内涵,也在形式上复归了聋人文化的本真、在艺术上达到了新高度、逐步提升了理论研究的水平,手语歌的内涵泛化和深化进一步推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从此,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基本形成。
虽然手语歌的文化演进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手语歌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量”的发展显著,但由聋人自己创编和表演、体现聋人文化的手语歌偏少,手语歌的“质”有待提升;在健全人的文化主导下,手语歌艺术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过于舞蹈化的现象,歌词中很多关键语句的手语被删减,以至于聋人反映逐渐“看不懂手语歌”;手语歌在聋教育中往往作为一种文体活动的形式存在,其对于聋人学生的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社会生活中,手语歌常体现出“关爱——被关爱”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弱势群体的象征符号,这种与主流文化不平等的价值取向亟需重构。因此,要通过发展聋人文化主导的手语歌艺术,塑造聋人作为权利主体的积极形象而不仅是受助的对象,在主流社会营造“社会模式”的新残疾人观;要将手语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应用在聋教育中,不仅关注表演,也注重歌曲背景信息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聋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对聋人文化的掌握;要加强手语歌的理论研究,构建手语歌的理论体系,从而科学指导手语歌的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16.
[2]曲清荣.边缘艺术知识百科(上册)[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1989:98-99.
[3]庞佳.浅议手语舞蹈文化的真、善、美[J].现代特殊教育,2014(11):18-20.
[4]庞佳.聋人文化视野下的手语舞蹈价值观[J].现代特殊教育,2013(2):25-26.
[5]戴目,闻大敏.百年沧桑话聋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0-270.
[6]高宇翔,刘艳虹.中国电视新闻手语翻译:现状与展望[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2):57-61.
[7]杨云棠.泛舟湄南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0.
[8]徐凤建.为生命喝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305-309.
[9]上海文化艺术报.上海出现手语歌曲[J].音乐世界, 1987(7):47.
[10]孟欣.经典组合演唱歌曲100首[C].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6:42.
[11]白小帆.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10-111.
[12]侯昱霞.现代传媒中音乐编辑行为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15-25.
[13]张颖,刘新峰,等编.流行金曲分类集锦:唱遍华夏的歌(第二版)[C].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469.
[14]赵艳.心晴不怕阴雨天[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151.
[15]赵锡安.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0-121.
[16]彭珮云.在中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第十次理事会上的讲话[J].中国残疾人,1994(7):1.
[17]中残联.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情况[EB/OL].http:// www.cdpf.org.cn/sjzx/tjgb/200711/t20071127_357672.shml, 2007-11-27.
[18]杨光远.无声语言爱心之桥:常用手语100句[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1
[19]中残联.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公报[EB/OL].http://www.cdpf.org.cn/sjzx/tjgb/200712/t2007 1202_357729.shtml,2007-12-02.
[20]吴晓菁,王协云.城市义工学唱手语歌[N].厦门日报, 2014-06-22(A04).
[21]潘一,汪飞雪.手语教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7-69.
[22]北京其欣然传播机构.少儿英语手语跟我学——A.S. L.互动美语歌曲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1.
[23]赵锡安.中国手语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6.
[责任编辑刘金荣]
作者简介:高宇翔(1989-),男,福建福州人,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中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手语、聋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09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01-0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