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宇,朱颖原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感召力*
王建宇,朱颖原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感召力,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也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把引导青年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作为增强感召力的思想基础;把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作为增强其感召力的理论基础;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增强其感召力的民族文化基础;把发掘创新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增强其感召力的群体文化基础。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感召力;地域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青年学生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勉励青年学生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高校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指示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风、学风、班风、校风明显改善,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但是,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主流意识淡薄、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措施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当今大学校园95后大学生成为主体,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伴随着各种思想文化大活跃、大碰撞、大发展的态势。各种性质的思想文化形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同学“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主流价值不屑一顾,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极度动摇、缺乏坚守,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淡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看成是假、大、空的东西”[2]。面对思想文化领域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动摇和价值取向扭曲,我们必须引导青年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核心命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使自己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使自己不断全面完善发展,最终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高度一致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82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离开了物质的或精神的利益,就得不到民众的关注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同和践行,就必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尊重满足他们正当合理的利益要求,而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就是他们最大的利益。我们要以利益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把自我利益的实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中,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不是脱离实际的宣传口号,而是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社会的公正有序、国家的文明富强息息相关。
“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开放、市场发达、文化多元、各种思潮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认同核心价值观,同时兼具多元化的思想和观念,部分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利益进行价值选择。”[5]具体来说,一些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感兴趣,不愿花时间和精力主动学习研究理论内容;一些同学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一些同学埋头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有一些同学崇尚“实用哲学”“利益哲学”,认为只有专业知识才是王道;再加上大学生自身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经济、恋爱等一系列现实压力,这些攸关自身发展利益的问题,客观上消耗了他们的理论学习时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本内容和功能目标上是一致的,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6]181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个阵地,认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明白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真正从内心接受它,做到内化于心。课堂上,全面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本质内涵、历史渊源、功能特性等内容;重点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西方价值观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注重从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上阐述核心价值观各范畴在整个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价值间的辩证联系,科学、透彻地阐述各价值范畴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践行策略。”[7]价值观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也是现实的,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具体价值范畴时,我们不能孤立地停留在概念的表面,因为它们与资本主义的价值原则在字面上是相同的。然而,站在今天的角度,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历史的节点,每一个具体范畴都有今天特定的内涵。比如民主,它是全人类的价值追求,但我们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适合自己的民主,与西方宣扬“普世价值”的民主在性质和内涵上根本不同。总之,社会主义有自己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原则。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9我们一定要抓住“大学生的实际”这个根本,洞察其思想动态和思想困惑,研究其行为特点,关注其现实诉求,满足其价值需求。将抽象的理论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理论的深度与大学生的接受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润物无声开展理论灌输,最终使青年学生知理论、信理论、用理论,达到“日用而不自知”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功利主义,确切地说是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在面对自己的选课、学习、实习、就业,甚至恋爱等问题时,不同程度表现出急躁的功利主义倾向。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像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一样为大学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和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的同学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不重视人文社科类课程,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盲目贬低,“有知识没文化,有智商没智慧”,在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人文涵养明显不足;有的同学努力学习获得较高的分数或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其目的也不过是为自己就业谋求一份光鲜的履历。当然,客观地说有些人文类课程也“难辞其咎”,偏重知识灌输,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科学阐释。加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我国高校思想文化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想文化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强势渗透,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在大学校园里大行其道。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信以待人的处事原则等民族精神式微。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涵养作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8]他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8]概括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改革精神;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共生理念;有“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社会、生态的和谐精神;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有“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治国之策,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础、价值源泉。“如果抛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无法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6]191研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丰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增加其文化底蕴;还可以继续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使其更加符合民众的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可能在历史的真空中自发形成,而必须依托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这事关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全面启动。为增强青年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可以考虑设置必修的中华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设置中国古代典籍的系列公共选修课程;组织编写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教材;组织开展类似汉字英雄、诗词大会等丰富多彩、深刻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等等。最终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9]。以文化魅力、思想魅力感染学生,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文化产生于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也影响着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群体。大学校园里汇聚了来自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带着各自浓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传统礼仪、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鲜明的地域烙印汇聚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他们对新环境的文化资源、文化精神了解不深、认同感不高、归属感不强。在大学校园里,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在所难免,既为当地文化带来新鲜的成分,又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且,随着校园学习生活的延续,他们会越来越感受到当地多姿多彩、厚重博大、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会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传统产生一定的兴趣和亲切感,会不知不觉、自发自觉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而地域文化资源正是人们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纽带,研究和发掘地域文化已成为当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于地域文化之中,没有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中华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地域文化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基因。所以,地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是一脉相承、渗透融化和继承发展的关系。“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提升地域文化,又要用地域文化承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山西文化资源丰厚,其文明的蕴含远胜于能源的蕴藏。概括而论,主要有公德孝敬、家国情怀的尧舜禹文化;忠孝节义、信义仁勇的关公文化;诚信戒欺、义利相通的晋商文化;忠厚直爽、开放包容、坚韧敢为的根祖文化;艰苦奋斗、信念坚定、无私奉献的红色文化;等等。“具有不同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地域文化承载了不同地域历史发展的记忆、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精神的传承、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千百年来不同地域人民在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地域文化中的折射和聚焦,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11]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山西地域文化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域内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选择。
地域文化更接近于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要,具有地缘上和文化上的亲和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只有与当地文化基因紧密契合,才不会高高在上,才可能同当地民众有文化上、心理上、情感上的亲近感,进而才可能更容易为当地民众所认同、践行。”[10]所以,努力提升青年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努力发掘地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相契合的文化要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化和大众化,才能增强其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应该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创新地域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本地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活动;创新开设专题的地域文化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强地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建立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开辟地域文化研究专栏,设立地域文化讲坛;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等等。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更具地域特色、更具个性特点。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1).
[2] 邵从清.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3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5] 许晓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5(3):60.
[6] 田海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 李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J].红旗文稿,2015(3):6.
[8]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9]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Z].
[10] 贵州专家谈:挖掘优质地域文化 助力践行核心价值[EB/OL].[2016-04-14].http:∥www.wenming.cn.
[11] 蒲玉忠.地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培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72.
Improving the Inspi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College Students
WANG Jianyu,ZHU Yingyuan
(CollegeofMarxism,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Improving the inspi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relates to their self-growth, but also determin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future society.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to reinforce the inspiration is that we must help the young students understand how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essential to their self-growt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reinforce the inspiration is th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connotative meaning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mple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national cultural foundation to reinforce the inspiration is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mass cultural foundation to reinforce the inspiration is that we must explore and innovate attractive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Efforts must be made so as to make the young students to accept the core values and make them more attractive and coherent.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s; inspiration;local culture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163250017-s);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项课题 "晋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晋规办字【2016】3号)之阶段性成果。
2016-08-30
王建宇(1968- ),女,山西沁县人,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朱颖原(1968- ),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11.021
G641
A
1008-6285(2016)11-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