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政, 李战奎
(陕西理工大学 经济与法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全球化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
赵军政, 李战奎
(陕西理工大学 经济与法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变化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深层次多方面的影响,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高校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需不断推进教育内容的普遍化、突显教育内容的特色化、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性、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化、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价值,增强其教育效果。
全球化;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面向全球化时代的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当今中国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确立并掌控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必须要及时准确地了解西方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并结合中国实际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建设。
在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时代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有了新变化,呈现出了主动调整、扩展包容、内在统一、加强控制、对外扩张的新趋势。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动调整
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实现的。面对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动调整构成了西方社会内部调整的重要内容,这些意识形态的新变化推动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目前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特征的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动调整性,也是其他特征如扩展包容、内在统一、加强控制、对外扩张等趋势的来源。苏东巨变后,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西方社会外部的制度性威胁暂时减轻,在当时源自内部的社会主义危险因素逐步减退。因此苏东剧变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安全感、制度优越感极度上升,冷战格局的解体使其逐步敢于也乐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出调整。在此过程中,资本主义也开始利用非主流文化为资本利益的存在开辟道路和空间[1],民主社会主义、女权运动、欧洲共产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反文化”运动等等,看似表现为与资本无关甚至反资本力量的各类运动,在多层面、多领域表面上对西方资本主义传统提出挑战的同时,其形式逐步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利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调整伴随着这个过程进行。以“罗斯福新政”、“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以“华盛顿共识”的出笼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以2001年“9·11”事件为标志的新帝国主义战略,以及英、法、德等过近些年来提出的“五大基本价值观”、“六点激进政治新框架”、“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身份特征”的六个维度等,这些都是西方在苏东巨变、冷战格局结束之后意识形态的新调整。西方社会借助于这些调整,开始逐步利用意识形态的时尚化、碎片化掩盖了资本的剥削本质,用脱离各国具体国情的抽象分析、虚拟假设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制造一个美好梦想,并借助于民众的期望掩盖资本的本质。借助于这种调整,把资本的对外扩张和掠夺高调宣扬为不同文化的冲突,逐步借助于对外文化扩张、文化欺骗、文化控制从而最终实现资本控制。
(二)西方意识形态的整合包容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全球化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封闭、保守、僵化、孤立都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要求,西方意识形态的整合包容性就是要在相互关系上实现其理论上的兼容并蓄、动态开放,在宣传上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张力和整合能力。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西方资本由于对利益的共同追逐,在相同制度文化的掩盖下,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由于制度、文化等意识形态的相似性而使得相互冲突看起来容易缓解和化解,从而显得西方各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性好像减弱或消退,看起来西方各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交融性增强,这种表现出来的西方意识形态相互间的包容和融合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看来西方意识形态具有全球普适性。由于政党政治、选举政治的需要,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西方意识形态具有全球普适性的需要,以及对选民选票的追求使得使广大选民成为不同政党实现各自政治目标的重要工具,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多样化需求的选民支持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正当的政治任务[2],这也同样要求西方社会各个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展示包容性和中间化。各国政党为了选举目的从实用主义出发,在形式上对意识形态进行调整,逐步开始强调合作多于对抗、吸纳多于排斥、包容多于拒绝、中间取代极端、开放多于封闭。西欧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纲领倡导群众性政党;德国社民党提出的“新中间派政策”主张淡化意识形态;法国社会党号召大家以新的方式服务传统意识形态。这些淡化“主义”强化政策的举措使得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了内统性、趋同性、整体性的发展倾向[3]。
(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在统一
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决定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内容上是同质的,所不同的只是西方各国、各政党在各自意识形态领域的表达方式、叙事内容等方面的形式上的差异和侧重,其相互之间共同的内在追求、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必然也必须具有内在统一的特质。
本质而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内在地反映和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劳资关系的雇佣劳动制度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最终维护的是大资产阶级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经典标志是个人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4]。共同的资本增殖的目标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内统性和一致性。随着经济全球、科技进步带来的国际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意识形态的内在统一性进一步强化,各种思潮虽然各有主张,但差别日益缩小。这种弱势国家屈服于强势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内在统一性借助于各类国际型组织、国际规则成为当今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
(四)西方意识形态的加强控制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加强控制主要表现为对内的控制和对外的压制来实现的。对内控制是指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将自己标榜成自由、民主、正义的榜样。对外压制是指对其他在立场上与其不一致的发展中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历史文化借助否定、抹黑、甚至造谣等手段予以全力打压,以达到对意识形态进行控制的目的。
西方发达国家对内的意识形态控制是通过牢牢地把握着新闻媒介和舆论工具的方式实现的。借助于对金喇叭的掌控获得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和领导权,在社会各领域表现出来的几乎所有的言论自由只是维护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的言论自由。后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鼓吹的“全球思维”、“共同繁荣”、“共赢”、“共同进步”等思想、口号,本质上其实也是通过话语霸权来统摄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精神领域,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普遍化、全球化、世界化,借此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来主宰和控制整个世界,借文化手段掩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新帝国主义、新干涉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本质。
(五)西方意识形态的对外扩张
在全球几乎认同的全球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影响下,反映资本本质的西方意识形态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可,这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过程就是资本的对外扩张和掠夺过程。这种隐藏在意识形态外衣之下的对外扩张对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提出严峻挑战和考验。
随着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美国自动获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逐步借助反恐名义确立了除少数国家外的对整个世界的领导权。冷战后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进一步推动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国际化扩张进程。这个进程导致了西方价值观向发展中国家的扩张和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向发达国家转移同步进行,这个进程的结果导致的富国越来越富和穷国越来越穷的局面反过来又证明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正确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扩张掩盖了资本的剥削本质,反而促使发展中国家民众对资本产生盲目的迷信格局。
当前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在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影响。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动调整和整合包容性特征掩盖了资本的剥削和掠夺本质,弱化了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不断涌入,在不断给我国人民带来新知识、新见解、新观念、新思想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原有的主导性、权威性地位和作用产生了冲击和瓦解。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调整和包容性转变把人们生活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时尚、成功、人性、自由、自我实现等主观价值的追求方面。而这些层面的追求恰恰是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整体上所难以实现的,以工业化初期落后的生产力来实现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追求目标,其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苏联解体后西方大肆渲染“社会主义失败论”、宣传“意识形态终结论”、宣扬“意识形态趋同论”、鼓吹“中国威胁论”,这些观点极力压迫着、消解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价值和作用,使得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下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作用被弱化,导致高校大学生们面对西方价值观指导下的西方生活方式与当下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现象,看不到差异背后的本质性区别,仅仅把生活水平的差异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差异,从而用简单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来衡量意识形态的优劣。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统一和加强控制特征导致了西方文化上的强势,挤压、消解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互动与交流,在增进了解的同时也给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带来巨大压力,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借助于经济优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构成严重的冲击和压制,通过话题制造、话语权掌控、美化西方、丑化甚至污谬我国历史及其英雄人物的方式,导致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处于不平等的劣势位置。不可否认,由于经济实力、生活水平、教育发展等差异,当前世界文化格局中确实存在着中心与边缘、西方与东方、强势与弱势、文化生产国与文化消费国的非均衡、不平衡、不平等的二元结构[5]。冷战格局解体以后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形式上突破了文化交融和合作本身的价值、意义,潜在地被西方国家披上了孰强孰弱的外衣和色彩,彰显出较强的竞争性和压制性。高校课程设置以双语教学为荣,以全程外语教学为时尚,这种文化扩张和侵略,不仅导致我国高校汉语地位的下降,同时产生文化渗透导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竞争力消减,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霸主地位得到稳固,长此以往,大学生们将难以在自己的国土上形成对自己国家的正确认识。
(三)西方意识形态的持续性扩张将会进一步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增加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难度。
“9·11”后西方借助反恐这一人类公敌,对其意识形态进行改变、包装和完善,进一步对外扩张推广,打着全人类利益的幌子使得其蛊惑性进一步增强。在这样的全球化文化的比照面前,尚未有生产生活阅历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对一些标榜性文化的盲目崇拜,也容易产生对一些生产性文化的放弃思想,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是非常危险的。
近年来的“颜色革命”以政治渗透、支持反对势力等途径在一些国家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干涉主义,这些行径已经在我们大学生中造成了一些恶劣影响。当前人们生活方式上表现出的一些拜金主义现象、享乐主义追求、消费主义嗜好,在道德领域表现出来的一些见利忘义行为、以权谋私现象、尔虞我诈行为,在政治层面暗含的个别分裂主义思想、民族主义观念、恐怖主义活动等隐性因素,在娱乐层面表现出的以抬高他方而贬低自我的某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冷落、贬低、打击,这些基本上都是西方文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的典型表现。这些影响的持续发酵会导致连锁性的反映,不自主地引导中国民众崇尚西方贬低自己,给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带来更深层次的冲击,增加了抵制西方意识形态进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难度。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以及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接班人问题,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信息在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得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的小村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要积极应对,适应全球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不断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普遍化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种文化的同构性愈强,其文化特色保持和文化生存能力也愈强,两者相辅相成。在这个方面,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应该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积极成果,形成自己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这种普遍性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要为我所用。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要认真吸收资本主义优秀的文明成果,积极借鉴资本主义可为我所用的意识形态做法和经验,通过增强全球意识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势”能。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具有全球意识,借助中国经济社会的成功模式推动、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全球推广,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持续的“势”能,以促进中国文化安全,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三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具有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改造现实而生的,“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因此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育环节等领域,就不能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一种单纯的知识体系来讲授,而要把它当作现实地改变人们现实中不合理现象的方法论来传授。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不仅要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还要增加资本主义产生以来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价值。否则学生从马克思主义课堂上只看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问题的揭露、批判,与现实生活中的西方社会生活现状差异很大,容易引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质疑、不信任。
(二)突显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特色化
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要植根于社会主义现实,植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国家总体的建设和发展战略框架内来安排意识形态建设,以中国意识来激发和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的“动”能。
邓小平指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6],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历史必定会产生虚假的意识形态。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是现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式的“现实性”的统一,必须要体现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之中形成自己意识形态教育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要在国家层面考虑和安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处理好宏观上文化的趋同性和微观上文化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网络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介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之间的文化趋同化将更具有自身的特征。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同样没有世界性,也就没有民族性[7],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是以中国意识为基础的并服从于中国意识的。从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作为我国意识形态主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照搬西方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进程中,伴随着这一进程的价值观也必然是能满足世界人民需要的中国历史文化经验的积淀,而不是某种外来文化不经消化地转包出口。
(三)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化
当前我国面向大学生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从全局角度进行整体把握,规划处理好主流与支流的关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整体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国际范围两个时空大局视野整体把握,逐步推进。
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有主流和支流之分。在我国除了占统治地位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同时还存在着不占统治地位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支流意识形态。这就要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性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生产、生活领域尊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对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具有促进、补充作用。而一元化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对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则具有引领、整合功能,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8]。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涵盖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课堂教育,还要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在文艺作品、影视访谈等领域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价值判断,同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作斗争。
(四)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互博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能仅仅关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还应关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具理性决定的现实化作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均衡,在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化中使不断产生的变化因素和异己因素变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力量,时刻防止意识形态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价值理性的缺失。
如果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工具理性而忽略其价值理性,就会因意识形态教育的强制性而不能使其真正地占据大学生心理的阵地。相反如果只是看重其价值理性而不去关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理性,就会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为无根之木,陷入空中楼阁的境地无法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现实化价值。因此,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化应该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博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实现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和均匀。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主次、强弱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由于任务和目标不同,二者的侧重也应该不同,但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不能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要在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化中紧密地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两者的动态均衡和统一。就实质而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本身是辩证关系,二者同时具备。但对二者的宣传教育、理解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难易差别,导致部分教学活动易于形式化的宣教,难以让大学生达成价值认同。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性与实效性。
(五)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长效机制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改进的路径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问题。伴随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无论国外国内,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的制度化需求日益明显。目前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要在机构设置、人才队伍、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系统化的制度设计,新时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灵活性、世俗性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进步性建设,通过制度性安排对高校各专业、各课程各自为政、相互背离的规范进行整合,区别对待大学生课堂上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主导功能,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与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两个良性互动与循环。借助制度化安排与体制性措施,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能够真心认同并自觉践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教育学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方面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9]。
借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制度化安排,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建设内容等控制和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在实践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在实践层面还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各阶层到执政党到国家的交流互动,同时,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利用各种形式发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1]严书翰,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26.
[2]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6.
[3]石本惠.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08(2):28.
[4]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61.
[5]韩健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代困境及其应对[J].科学社会主义,2012(4):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1.
[7]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50.
[8]王永贵.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72.
[9]李英田.从利益入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J].学习与实践,2008(1):1.
[责任编辑:刘 英]
2016-06-01
2016-09-12
赵军政(1960-),男,陕西乾县人,陕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经济与法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李战奎(1970-),男,陕西富平县人,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陕西省高教工委基金项目“意识形态话语权与大学生个体自我认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传统信仰文化与中国当代信仰建设研究”(12XKS026)
G641
A
1673-2936(2016)04-00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