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养利
3-12岁是孩子成人的关键时期
文/王养利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观老”。陕西省三维发展实验学校在2015年秋季家长论坛会上提出“三岁惯大,七岁习老,九年树人,育教心生”的理论,并坚信这是符合中国乃至世界基础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的。
古语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维人讲:人之初,性自然,你我他,种心湾。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岁是人之初,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更是生理想、善幻想,且随心所欲的年龄。从脑科学研究的成果知道,三岁左右的孩子大脑细胞功能正处在重新组合和分工的阶段,他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更不具备认知对错标准的意识,就像厚德的土地种瓜得瓜,种蒜得蒜,种苦得苦,种甜得甜,种善收德。
三维学校在学习、消化、吸收、实践了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又根据最新前沿脑科研成果,提出,在三岁孩子的心湾里种下你、我、他三颗种子,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使潜移默化地明白:人是群聚动物进化的物种,人类社会是由你、我、他三部分组成的社会体,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地存在于这个社会,社会也需要每个人善行,好知,合作,共处。三岁在人生过程中是“花眼”,一定要让孩子懂得看见“叶子”和自己很和气,任凭大风再吹,枝条始终支撑着自己,暴雨再下,根始终牢牢地抓住大地,把握着属于自己的地盘,长大后就会懂得感恩,知道回报。
古训讲:七岁观老。三维学校本着“三维发展,爱满天下”的教育目标是,把古人的七岁观老的被动行为转化成七岁习老主动为人的行为,提出:要在七岁的孩子心湾里要生发:身边最熟悉的生活资料——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衣、食、住、行。家长和学校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年龄特点、知识层面随机地将这些生活资料的生成发展和来之不易,深入浅出地告知孩子。
比如米,其中却蕴含着大学问,我国著名科学家之一,被誉为“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把自己团队的一生献给了小小的一粒米,了解了袁老师的人生你才会真正地理解“粒粒皆辛苦”,然而这里讲到的“米”泛指一切食物的原料。
如果做一次理想调研,各种伟大的理想都有,什么科学家、工程师、歌唱家、书法家、教育家、总经理等,很少有孩子会讲自己长大打柴、种米、制衣、盖房子或开车。可上完大学进入社会生活后很多情况发生逆转,甚至出现北大毕业生卖肉,海归博士种菜等等现象,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这样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发才应该是真正的生活和教育。
现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老师多次讲:如果孩子小学毕业时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知道长大干什么,那是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失败和最大的耻辱。
三维学校提出十二岁在学生的心湾里树立起的“三个为”是古今中外基础教育的大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是消灭战争、争取和平的真言,是杜绝浪费、防范贪婪的良言,是劝人为善、防人后悔的箴言。
教育不仅是为了一张成绩单,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人,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笔者真心希望这个想法能影响和引领成千上万个三维人,让3-12岁的儿童都能按照这样的理想去做人、做事,走自己的人生路。
(作者单位:陕西省三维发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