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也能“梅开二度”
——实现“非遗文化”课程建设由开展到开发的提升

2016-04-13 18:36:30夏加强
教育家 2016年46期
关键词:梅开二度校本意识

文│夏加强

校本课程也能“梅开二度”
——实现“非遗文化”课程建设由开展到开发的提升

文│夏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粹,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保存和传承价值。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弘扬民族音乐,让学生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亦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为此,作为学校教育,要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音乐方面的“非遗文化”,将其作为校本课程来进行开发和传承。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本位缺失问题

目前,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校艺术教育和非遗文化的传承,将其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建设,并进行了各种尝试与探索、开发与实施,取得了许多可喜的发展和成果。但静心反思当前各校“非遗文化传承”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现状,还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纵观种种问题,归结到一点便是“本位缺失”。

“课程”本位缺失 学校和艺术教师缺乏“非遗文化”课程意识。“课程”概念的歧义性使相当一部分教师及学校概念不清、意义不明,对课程的外延和内涵没有清晰认识。部分学校艺术教师把“非遗文化”作为校本课程,但对它的特点及原则规律没有进行相关研究,许多学校和艺术教师将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把教材等同于课程,或把开发的“非遗文化”课程等同于学习科目;还有的将其与兴趣班、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混淆,不能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作为一种课程开发和实施活动,它涉及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素。而以往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仅仅是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不是一种课程开发活动,缺乏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

正因为课程意识淡薄,造成了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校本课程建设缺乏课程的整体长效机制、艺术教师配备不到位、教育教学目标要求不明确、教学内容书本化、教学方式僵化等问题。

“校本”本位缺失 这是指学校“非遗文化”课程主要开发者,即学校、教师、学生的缺位,即“校本”本位缺失。学校艺术课程是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的,是以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的,是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的。学校、教师是校本课程最主要的开发和建设者,但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一方面对校本课程的意义及概念认识不清,开发建设往往不切实际,不尊重学生需求、教师需求,学校发展“为校本而校本”“为课程而课程”;另一方面,对于校本课程的规律、操作策略理解不够,开发和建设能力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了校本课程实施中理想主义、形式主义、拿来主义、简单主义、功利主义、追风主义等现象严重。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最大困难。

部分学校、教师对于学校“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论证、系统建设的策略,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理解和开发上把校本课程的“独立性”滥用为随意性。有许多学校违背课程开发原则,编制“校长本位教材”和“教师本位教材”,将一些“非遗文化”中不具备课程价值意义和不适合学校学生学习的知识或技能随意规定为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时往往注重的不是怎样去结合本校师生实际,不是从本校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时也没有严格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步骤去操作,随意性、主观性强,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操作性,到最后往往教师难做,学生难受。

“主体”本位缺失 我们在开发“非遗文化”校本课程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但不少课程在开发时学生“主体”本位缺失。在为“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确定发展目标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整个校本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关注点。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最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校本课程才是“有源之水”。而当下众多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时从课程论证、设计、实施到评价,学生参与极少,或者有些环节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这样的校本课程根本不能称其为“课程”,充其量叫“活动”。

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五个意识

为了让非遗文化在学校得到有效传承,真正实现“非遗文化”校本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诉求,笔者认为可以从“回归本位,坚持五个立足,树立五个意识,实现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校本课程建设由开展到开发的提升”入手。

树立课程意识 树立课程意识,就是在开发“非遗文化”校本课程时,要立足整体,科学操作。第一,学校、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及非遗文化的认识,树立一种科学的课程意识。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我们要在学生中传承非遗文化,就要把非遗文化和国家课程中的地方文化相结合,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并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使之不断完善。第二,关注全程,科学操作。开发“非遗文化”校本课程主要有四个阶段,即需要评估、课程规划、组织与实施、评价。作为课程的“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也应该经历以上四个阶段,要防止开发过程中过于感性,操作不规范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施效益,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树立生本意识 树立生本意识,就应立足学生,以校为本。第一,学校校本课程要实现以校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这里谈的以“校”为本,就是以“学生”“教师”“学校”“社区”为本,其中“生本”是灵魂。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在开发“四川清音”校本课程时一直强调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基地,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依据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和教师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表明该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第二,校本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学校在开展“四川清音”校本课程建设前对全校的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了有效的调查,根据数据,学校认为,孩子们有了普遍的认知才能有深入学习与传承的可能;家长意见普遍为支持,这样学校开展四川清音传承教育实践有后续发展的可能,为四川清音校园传承创造了条件。

树立开放意识 树立开放意识,就是要立足发展,改革创新。“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应立足发展,灵活开放。这里所谈的发展既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在课程中的个体发展,也包括整个课程的发展。“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应该是一种持续、动态的过程。课程从内容到组织方式要富灵活多样,应保持较大的开放性与适应性,依照社会变迁、学生需求及实施反馈随时作出调整与改变。

树立课程建设意识 树立课程建设意识是指要立足开发,生成与固化课程。“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课程开发共同体的整体活动过程,即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过程,过程性是它的重要特征。那种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理解为编一本教材,是对校本课程线性化和静态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情境性的过程。

树立文化意识 树立文化意识要立足品位,形成文化。要将“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和学校文化结合起来。校本课程建设既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强力推进剂。切忌以校园文化代学校文化、以环境建设代内涵发展。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面对当前校本课程建设的新困惑、问题,已经成为当下课改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要实现当前校本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本位缺失问题,必须回归本位,坚持五个立足,树立五个意识,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由开展到开发的提升,即:立足整体,科学操作,树立课程意识;立足学生,以校为本,树立生本意识;立足发展,改革创新,树立开放意识;立足开发,生成与固化课程,树立课程建设意识;立足品位,形成文化,树立文化意识。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梅开二度校本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老油田梅开二度
读书有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梅开二度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