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不再是远方——小学古诗教学策略微探

2016-04-13 17:58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东小学钱栋彬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11期
关键词:童趣童心古诗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东小学 钱栋彬

让诗不再是远方——小学古诗教学策略微探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东小学 钱栋彬

古诗因复杂的写作背景、含蓄的表达方式、生僻的字词典故等诸多原因,成为语文教学难以抵达的远方。生硬的、平面的、模式化的教学令课堂易陷入枯燥、低效的泥潭。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小学古诗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幽默而富有童趣的方式拉近心理距离,比照整合的框架缩短教学路径,聚焦诗眼的智慧触摸诗魂。

幽默童趣 比照整合 聚焦诗眼

苏教版语文教材几乎每册都会安排课文《古诗两首》,有时甚至一册书中出现多篇古诗,源于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独有的珍宝,言有尽而意无穷,方寸之间风光旖旎。古诗相较于其他文体,因其复杂的写作背景,含蓄的表达方式,生僻的字词典故等诸多原因,使得课堂易陷入枯燥、低效的泥潭。而生硬、平面、模式化的教学令古诗学习的现状雪上加霜,古诗也成了学生难以触摸到的远方。因此,教学古诗更需要智慧和策略,就如雕刻家遇到一块璞玉,不百般思虑,对不起玉的灵性。如何让诗不再是远方,让穿越流年的吟唱拨动学生的心弦,完成跨越千载的情思对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思索尝试,总结出一些粗浅的经验。

一、拒绝死板,盈嬉乐而映童心

如果说童心是一颗沉睡的种子,那么幽默、趣味就是唤醒种子的阳光雨露。以嬉乐铺展课堂,蘸一点幽默,晕染满池的童趣盎然。教童心与诗情共舞,是可以实现的梦想。我以《池上》为例,说说具体做法。

1.重视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池上》全诗之趣在于一个“偷”字,绕过大人警醒的视线,偷着出门,这种新鲜刺激永远是童年值得铭刻的记忆。课前谈话就从钱钟书小时候偷藏柜子盼大人着急却遭遇冷落的傻事开始,勾起孩子有关童年傻事趣事的珍贵回忆,以原有的生活经验迅速唤起对古诗所叙事件的共鸣,为探明诗情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2.谐趣点评,推波助澜激童趣

一堂好课,精准的教学目标,精巧的教学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了随机应变的智慧,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良好的师生互动是课堂呈现精彩的催化剂,有时甚至有画龙点睛的奇效,而及时、巧妙、幽默的教师点评无疑是让课堂风生水起的制胜妙招。在教学《池上》的“莲蓬”一词时,一句“古代没有冰箱,这就是山寨版的冰淇淋”的轻松调侃让孩子会心一笑。在想象小娃怎样瞒着大人悄悄来到池塘的情景时,三十六计的即兴点评让孩子的眼睛闪光。当说到小娃“不解藏踪迹”的天真可爱时,一句“在我们面前,小娃你还嫩呢”让孩子开怀大笑,同时也让他们触摸到诗人藏在诗句背后怜爱的目光。

3.舞之蹈之,乐享诗韵显童真

古诗可以正襟危坐着学,也可以手舞足蹈地学,相较于前者,孩子更渴望能够在课堂上“动”起来。那么不妨就让他们别出心裁地读出来,活灵活现地演起来。“这么有趣的诗歌,这么可爱的小娃,似乎我们读来读去都觉得不够尽兴。其实读诗的方法多着呢,我们不仅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还可以带上表情读,打着节奏读,做着动作读,配上音乐读,甚至即兴哼出曲调来唱。你准备用什么别出心裁的方法读?自己在下面试试。”课堂就以童年为主线,层层铺展,渐渐入境,“偷”得古诗几分韵,乐享诗趣萌童心。

二、拒绝零散,善比照而揽全胜

古诗言简意丰、题材多样、意蕴丰富,教学时如果能按照古诗题材、意象、情感加以整合分类,注意比照,温故知新,触类旁通,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古诗版图并举一反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

1.同题异构,比照写法

同写春日,有工笔细描,如《咏柳》;有善用比拟,如《春夜喜雨》;有寓理于景,如《春日》,有借景抒怀,如《江南春》;有以少见多,如《游园不值》…… 在学完一首后,可以再找几首描写春景的诗来读读,想想:同样的春天,投映在不同的诗心,呈现出不同的诗情,给读者迥异的艺术享受。这样的主题阅读,不仅对于积累有意义,通过比照可以窥见面对同样题材诗人们的匠心独运,习得取景时剪裁切入的技法。

2.异题共情,感知意象

意象是构成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因素,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杨柳寓意送别,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月亮通常是思乡的代名词。在教学古诗时注意提取不同古诗中相同的意象,感知隐匿于古诗中一脉相承的情感共鸣,进而了解这项独特的文学现象,有助于学生在璨若星辰的诗海中找到一个一个清晰的星座,系统地感受一组古诗传达的相同心境,对于以后的古诗学习也大有裨益。如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可联系之前学的《静夜思》,知道古人经常借月亮表达思乡怀远的情感,还可联系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进一步探求“月亮”这一意象包涵的独特情感。

3.互补延伸,探明心境

有时不同诗人的两首作品会在同一事件或意境上遥相呼应,或互为因果,或互为注解,通过比照阅读,可以使两首古诗互补延伸。对于探明诗人心境,感受诗情起到一石二鸟之效。如《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从内容上比照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是遗民苦盼之因,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两种形象、情感、氛围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文化的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三、拒绝低效,牵一发而动全身

窦桂梅老师教《游园不值》就围绕“不值”和“不遇”串起文字和文化层面的探究,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的意蕴,同时又获得了“虽不值,然而却‘兴有所值’;虽不遇,可是却‘另有所遇’”的精神享受。通过围绕主题问题的生成性理解,触摸到藏于浅显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精彩源于教师能够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浅出,紧扣诗眼设计一个足够开放且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它成为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

受窦老师的启发,我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以“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统领所有教学环节,带领学生用发现的目光去探究诗歌表达上的秘钥和诗人藏于雨中的情感。面对这样无拘无束的问题,学生兴味盎然,通过合作探究,课堂生成很多有价值又别具一格的精彩发现。通过对重点字的关注和想象,学生体会到“翻”“跳”“乱”“忽”等用字的精妙,认识到这场大雨正是因为诗人的巧用比喻才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场疾雨是因为有了“忽吹散”和“水如天”的动静切换才让我们感同身受,对于表达技巧的领悟在深入讨论探究下逐渐明晰。围绕主题问题的探究使课堂避免了亦步亦趋的牵绊,如顺水行舟般轻快自然

古诗虽远,匠心独运自有坦途初现。道路漫漫,苦心求索远方终能抵达。

猜你喜欢
童趣童心古诗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趣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拟古诗”之我见
童心绘天下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