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敏
(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浅谈如何在加快培育增长点的基础上唤醒消费活力
□安敏
(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消费需求正在不断上升。国家需要积极发挥出投资、出口以及消费这三方面的作用,不断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使得我国国内生产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基于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着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在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上逐步唤醒消费活力。本文首先对唤醒消费活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再对如何唤醒消费活力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培育增长点;消费活力;方法措施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8.004
基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巨大压力。在目前投资增长乏力、出口增速逐渐减缓的现实情况下,政府需要深刻认识到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能够着手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有效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国家要想激发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就需要在加快培育增长点的基础上唤醒消费活力,从稳增长与调结构两方面入手,积极鼓励大众消费。消费对引导生产、促进投资具有重要作用,在“三驾马车”之中最为持久、动力最大。因此,政府需要重视唤醒大众消费活力
1.1消费活力可以刺激新消费
唤醒消费活力,是为了使大众能消费、敢消费,进而在消费活力的刺激下,逐渐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唤醒消费活力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有效扩大就业,深入开展分配制度改革。人民群众只有在手里有热钱、有余钱的情况下,才会愿意去消费。扩大就业是为了使人民群众都能拥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而为刺激消费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深入开展分配制度改革,是为了体现社会公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有效减少收入差距。其次是要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这主要是为了给居民消费提供基础保障,防止居民因为各种原因而丧失收入来源,这就会影响到唤醒消费活力。目前国家正在逐渐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居民收入不断增长,进而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是逐步改善消费环境,充分保障产品质量。要想在加快培育增长点的基础上逐渐唤醒消费活力,使消费活力能够刺激新的消费,就需要为居民创造和谐良好的消费环境,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消费产品,这才能使居民愿意消费。政府通过强化对企业生产产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进而有效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2消费活力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消费正逐渐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基于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消费活力,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根据商务部的电子商务司统计,我国2014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突破了十三亿,而且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要建设“互联网垣”,更是使我国大众消费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通过消费活力,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于互联网,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将会迎来一个经济转型期,从而有效扩大了消费空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理念正在不断上升,低碳经济便是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为了顺应国家提倡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居民对环保型产品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升高。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逐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能够生产清洁无污染的节能环保产品。除此之外,当前科技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许多智能产品相继推出,特别是一些智能家电产品的生产,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与喜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消费,希望能够获得更加快捷方便的消费服务,这就让社交管理以及健康管理等新型企业开始逐渐兴起。
1.3消费活力可以创新生产技术
当前我国正在逐渐推进“三网”融合,不断提高宽带网速,强化光纤网络建设,进而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物流快递,使得线上线下的新型消费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在网络消费理念的刺激下,人们开始追求智能环保产品,使得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居民消费逐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居民往往只需要在电脑旁选购点击,便能够实现送货上门,减少了居民购物的时间,也使居民能够选购到更加满意实惠的产品。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消费开始逐渐被互联网消费所取代,从而激发了新的消费需求。传统生产企业也开始重视创新自身的生产技术,逐渐使产品实现网络化与电子化,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一些新型APP以及电商平台的出现,更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使得居民消费更加方便快捷。基于消费活力基础上,企业开始逐渐创新生产技术,注重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消费产品,进而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1.4消费活力可以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唤醒消费活力,可以使我国逐渐形成一些新的消费增长点。在绿色生态理念的引导下,我国的旅游业逐渐实现了蓬勃发展。当前我国的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自从宣传绿色生态旅游以来,我国的旅游人数便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五一长假以及国庆期间,更是旅游发展的高峰期。旅游业的发展衍生出了一些其它消费增长点,像旅游区的当地物产、小吃、手工艺术品等等,获得许多旅游人士的喜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打造六个消费增长点,分别是教育文化体育消费、住房消费、绿色消费、休闲旅游消费、信息消费以及养老家政健康消费。这些新型消费增长点的出现,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升级转型,也不断扩大了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激发了企业生产活力,进而拉动了经济增长。
2.1提高居民收入
国家要想在加快培育增长点的基础上逐渐唤醒消费活力,就需要不断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是居民能够有更多的余钱与热钱投入到消费中去,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政府提高居民收入可以从分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着手,逐渐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加中低阶层收入者的收入,让他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唤醒消费活力的基础便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如果居民手里的钱只够满足自己生活需求,那唤醒消费活力便无从谈起。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以及养老方面的投入,增加居民的预期消费,利用消费的特点来扩大企业生产效应。国家为了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需要采取现金补贴或者是减免个人税等财税措施,鼓励居民参与消费。政府还需要加大货币转移支付,能够向低收入人群以及农村居民倾斜,逐渐提高低收入人群以及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通过不断完善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来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居民敢消费、能消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民占据了较大比例,但这部分人群往往不具备较高的消费需求。政府为了激发这一部分人群的消费潜力,逐渐唤醒消费活力,就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投入,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2.2拓展消费领域
要唤醒大众消费活力,还需要不断拓展消费领域,加快培育服务类消费需求。政府需要充分发掘与释放节日消费的市场潜在需求,能够鼓励与引导服务企业以及广大零售企业积极开展商品促销活动,满足居民在节假日的特殊消费需求。就像是当前电子商务平台天猫购物所推出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极大刺激了居民的消费活力,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政府还需要积极引导居民进行旅游消费,逐步扩展观光休闲旅游、养生旅游、以及特色旅游等,能够有效发挥出旅游地的资源优势,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当地就业率的提升。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居民住房消费,结合安居工程建设、土坯房改造以及棚户区改造工程等,进而有效唤醒住房消费活力,从而带动家具、家庭装修、建筑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政府还需要有效拓展汽车消费,通过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建设来为居民的汽车消费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停车场建设,支持与鼓励二手车消费来唤醒居民的汽车消费活力。
2.3延伸公共消费
政府需要将公共服务消费作为唤醒消费活力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类消费还比较少,这是我国当前消费增长的一个薄弱点。与此同时,这也是唤醒消费活力的一个潜在方向。目前来讲,公共服务消费包括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水供电、公共交通、医疗与教育等,在这些公共服务消费上面,总体上是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但具体消费活力还待进一步激发与唤醒。政府除了要加大对这些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以外,还需要实施相应的升级改造,逐步引入社会资金,将社会资金合理引入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建设、民办医院、民办学校等领域,让社会资金能够合理有序的流动,带动这些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也唤醒了居民内在的消费活力。政府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居民进行消费,让居民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将这些公共服务逐渐向农村延伸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便可以有效唤醒农村人口的消费活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政府需要强化社区服务建设,进而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另外,政府还需要推进金融保险、社会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劳动就业等事业的不断发展,强化公园、市民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建设,满足居民健康生活的消费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唤醒消费活力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政府需要重视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能够在加快培育增长点的基础上唤醒大众消费活力,不断引导市场经济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有效拓展居民的消费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消费服务。
[1]黄卫挺.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基本思路与重点领域[J].宏观经济管理,2013,02:26-27.
[2]徐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政策建议[J].经济,2013,01: 21-22.
1004-7026(2016)08-000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6.1
A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N201500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Y437)。
安敏(1979-),女,汉族,云南楚雄人,硕士研究生,楚雄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