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俊昌 齐方国
适性教育:撬动学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杠杆
文/季俊昌 齐方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事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此后,供给侧改革引发热议,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的正是办学体制改革以及教育结构优化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集中于此。教育供给侧改革对基层学校来讲,就是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是为全社会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能够让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然不会游离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外。同时,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主要源于教育配置渠道,因而教育就是最根本的“供给侧”因素之一,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的提法、概念,而更应成为实际的改革行动。这是大势所趋,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由之路。
“适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符合学生天性、个性的教育。其思想核心就是向受教育者提供符合其特质和需求的学习环境,促其乐于学习,发展个人潜能。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可以说是适性教育最好的诠释。当代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的发展都迫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一次有别于过去抹杀个性、不利于学生快乐成长的教育的转变。
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优质化的现实要求 大凡改革,是因为还存在着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通过有效的改革措施,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历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教育改革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基本的走向和最终的归宿。那就是,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使各项改革举措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学校要给予每个孩子优质的、符合个性差异的发展培训,促进其阳光快乐成长,为学生健康、和谐地进入社会奠定身心基础。这种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本的优劣水平。为此,学校教育必须要着眼社会发展定位和民生改善需求,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建立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努力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尊重和贴近学生的差异性特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努力改善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丰富、多元、优质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促进学校教育均衡与公平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择校热已成为社会对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民群众所要求的教育均衡,除去基础教育的硬件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包括教师在内的软件资源分配和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笔者认为,教师通过关注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达到教育结果公平,才是教育均衡与公平应该追求的更重要的实质性的目标。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权,要坚定教育不是“优胜劣汰”的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等自然特性,恪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育信条;教师坚定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信念,给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拥有归属感和被重视感,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实践要求 群众为什么对教育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教育我们没有,我们提供的教育他们觉得太单一。阅读、艺术、体育、棋类、书法、乐器等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缺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发展所需要的期盼。教育产品的提供与需求脱节。人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提高生命的价值。那么,教育的任务就是致力于生命全面和谐、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实现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愿望。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优化和拓展课程设置,积极实施适性教育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到儿童的发展权。儿童的发展权当然包含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儿童往往没有选择权,这就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儿童没有学习的选择权,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建设多样化的课程旨在给每一个学生多样的课程选择,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学校着力构建以选修课程、万象讲堂、阅读、书写、京剧、陶艺等门类的校本课程,为每一个学生列出选修课程菜单,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课,走班上课。让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个性差异性特征,也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有效补充和要求,同时强化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适性体验。
创新教师教育思路,打造新型师资队伍 实施教育供给侧改革,离不开一支业务能力强且极具爱心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符合“适性教育”需求的强大的师资队伍,才是“供给侧”改革的坚实基础。过去,在缺少深入基层调研基础上实施的由上而下硬性安排的各种研修培训,不但教师学习无动力、应付了事,而且浪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强化“需求侧”培训活动内容和形式,应既丰富又要有实效——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互动沙龙、线上线下交流、现场观摩及实地考察等,环环相扣,针对性要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特色、没有生命力。研培工作同样需要创新、需要开拓,需要更多、更好、更有效的研培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空间。
尊重“生本发展”需求,深化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 让学生以“个体”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教育视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发展个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采用“分组自主,互助合作,交流探究,补台阶,多鼓励”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的潜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只注意统一性,不注意差异性,只强调服从,不鼓励创造,只有禁锢,没有自由,那么,无论对个体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智能优势,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因此必须要努力创造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自主行动的场所,也就落实了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所在。
丰富和创新多元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适性发展 良好的评价机制,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在强调统一的基本标准的同时,更要特别强调评价对学生的发展适宜性。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评价机制作为“供给侧”的总杠杆之一,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需求侧”的差异性特质,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多元的评价机制。比如,在考查评价学习不良学生时,不能仅仅只是依据考查学习成绩,还应全面考查学生特长、品行等,这样就会收到扬优补缺的效果;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发展内动力和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从而实现激励学生适性发展的目标。
总之,教育供给侧改革不单纯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事,基层学校应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发力点,承认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自然性特征,大力实施“适性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与公平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质、满意的教育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