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国外经验与启示

2016-04-13 15:26:32沈思远陈建明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高职

沈思远 陈建明

(1.南通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分院商贸部 江苏南通 22601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国外经验与启示

沈思远1陈建明2

(1.南通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分院商贸部江苏南通226011)

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进程比我国早,在长期的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机制。文章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助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启示。

校企合作;高职教育;长效机制;国外经验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既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被公认为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制度。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相比,至今仍处在浅层次、低水平、表面化的合作阶段,尤其是如何构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发展来看,他们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这些机制的主导力量、实施路径、侧重点等各有不同,反映出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性,这些校企合作机制背后所依赖的“土壤”也同样值得我们从中汲取“养分”,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有着诸多的反思价值。[1](P17)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校企合作路径和规律进行梳理,归纳经验,以期为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供借鉴。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国际经验

(一)德国的“双元制”。所谓“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工读交替的办学制度,其中一元是职业院校,另一元是企业。[2](P46)这种模式是由职业学校和企业按照角色分配共同承担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传授和职业有关的各种基础性知识以及各种专业理论知识,企业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3](P72)德国“双元制”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培训;第二,由来自学校的优秀教师和来自企业生产活动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或工程师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承担教学任务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和岗位实践技能“双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第三,以国家立法保障和行业协会保障予以约束的评价准则;第四,“市场化”和“需求性”共同导向的运行机制。

(二)美国的“合作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实施的教育改革为产生标志。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奈德首次提出合作教育的理念,以“工作交替”模式来培养人才,每学年分为“理论学期”和“工作学期”,“理论学期”学生会在校园内进行,学习理论课程,“工作学期”学生在工厂进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这种把课堂学习与工作经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被称为“合作教育”。[4](P35)美国的“合作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美国合作教育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先后制定出台《莫雷尔法案》《职业教育法》《卡尔D.波金斯职业教育法案》等众多法案,有效保障了合作教育的开展;第二,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有并行式、交替式、双重式等,每种方式都各有优势,可根据合作教育项目不同要求灵活选择;第三,充分考虑到合作各方的利益,并采取利益驱动机制发挥各方的作用,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多方共赢。

(三)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发端与20世纪初的桑德兰特技术学院,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出校门去参加实际工作,这种把学习、工作有规律的交替安排类似于“三明治”,所以被形象的称为“三明治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教育和工作时间分阶段或分期交叉进行,四年制学生的工作时间为18个月,三年制为12个月,而那种仅有几个月工作时间或每星期工作一天的形式不能算作“三明治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主要特点包括:第一,政府为主导协调相关机构,在政府政策宏观指导下,有机组合教育行政部门、公共机构和民间机构,吸收各种社会、民间力量的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网络;第二,充足的资金保障,英国不仅在制定职业教育法规时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资金进行了规定,而且在其他相关政策中也有类似的规定;第三,“三明治教育”课程考核体系是一个全过程的考核体系,由企业评估结果、指导老师评价结果和学生自评结果共同组成。

(四)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带着浓厚的英国烙印,已经形成了联邦和州、地方政府大力扶持、行业紧密合作、企业与中学、大学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学生在经过义务教育后进入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主要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承担。[5](P27)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主要特点包括:第一,政府赋予行业组织很大的权利,职业教育主要由行业领导、学院实施,行业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教育框架和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参与职业教育的决策,并对资金分配具有发放权;第二,经费筹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灵活性、竞争性的资金划拨方式支持TAFE学院的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不是直接划拨,而是采用公开投标方式,通过“购买”拨款;第三,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雇主招收雇员以及晋升职位都要看是否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由行业牵头开发适合教育和培训部门使用的“培训包”,从而形成不同的任职资格标准。

(五)日本的“官产学合作”。日本是个“教育立国”的国家,其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学习了很多外来经验,但也体现了自己差异化的特征,日本政府对职业教育起着绝对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因而日本的校企合作也称为“官产学合作”,由政府主导、中介机构深度参与,行业协会具体执行并沟通企业、学校、学生、社会等方面关系。日本的“官产学合作”主要特点包括:第一,政府处于主导地位,1997年日本成立了由文部省、厚生劳动省和经济产业省组成促进委员会,主要负责促进学校与产业双方的校企合作;第二,发挥中介机构桥梁作用,日本政府和民间成立一些科技中介机构,在学校科研成果和企业间牵线搭桥;第三,日本高职教育办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紧密对接,重视服务区域经济意识。

二、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理念缺失。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与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缺失。从学校层面,有的是迫于政府政策导向,有的仅仅是把校企合作看成是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途径,有的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利益,仅希望利用企业所具备的技术、设备等资源弥补自身的教学环境不足,缺乏如何从科研、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互利互惠利益的服务意识和思维高度。从企业层面,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很多企业只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而校企合作是需要长期投入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这造成一些企业不愿接受校企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不愿为学校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义务和责任等。

(二)制度缺失。发达国家高职校企合作各具特色,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政府积极参与到高职校企合作全过程中,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协调、监督、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行,而我国的校企合作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对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由于企业的营利性和高职院校的社会公益性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两者在利益分配、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体制粘性。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虽然对高职校企合作发展十分重视,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政策制度,但总体来说,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缺乏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且已有的政策中,提倡和鼓励政策较多,约束和考核制度较少,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制度环境。从学校角度来看,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教学与管理制度,过程管理缺乏标准,监督和评价没有落实到位。从企业角度,很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制定关于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制度。

(三)条件缺失。校企合作要想长效健康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否则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校企合作,这种合作也不会长效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条件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没有足够地资金予以保障,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二,没有足够地可以胜任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师资,很多高职教师存在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对高职校企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忽略了高职教育的应用型和专业性,导致人才培养同行业企业需求错位。

三、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校企合作立法保障和制度建设。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顺利运行与政府为主导大力推进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等都受到政府一些列政策法规的鼓励、支持和约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规体系,需要可操作的政策制度,使校企合作的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政策法规规定和保障政府、企业和职业教育实施机构等多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合理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严格规定学校和企业各自责任和义务,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加强管理,用法律形式确定合作关系的稳定,保证合作渠道的畅通和巩固。

(二)充分调动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程度特别高。行业组织具有权威性,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决策与管理、教学质量评估、技能培训等方面,如澳大利亚“TAFE教育”中,由行业组织负责制定各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而我国也有行业组织,但许多行业组织只是顾问机构,形同虚设,只能起到协调作用,没有形成权威,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充分挖掘行业组织的作用,使得行业组织作为学校与企业的第三方组织,发挥在校企合作运作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企业是高职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关键要素,在国外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很高,如德国的“双元制”下的企业除了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外,还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实习及科研项目中。针对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而高职院校热情较高的“一头冷一头热”的现状,我们要正视企业的利益性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政府给予企业减免税收、提供经费等政策倾斜,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为企业提供紧缺的技能人才,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等,吸引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

(三)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梳理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经验,无论是英国的GNVQ,还是澳大利亚的AQF,都是较为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美国的社区学院与德国的高等专科学院也都提供了多样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供选择。[6](P81)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各行业的职业任职标准,高职学校应积极开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保证职业资格证书与各类学历证书的对等地位与平滑衔接,这既是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保证自身地位的要求。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以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状,我国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特别是专业技能好、素质高、具有丰富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育理念、培养培训模式、职教教师任用和考评制度,切实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合作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术能手、管理者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工作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双板块知识”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组成团队开展科研项目。

(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经费保障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必备条件,德国的“双元制”经费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即各级政府负担。英国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了以政府和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如建立了继续教育经费理事会,制定鼓励企业多种方式投资的政策等。因此,我国应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各个阶段给予多渠道、多途径、充足的经费支持,对于可能产生重大技术突破、风险大、投资多的研究项目,政府可通过风险基金给予支持,或者政府和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出资实施项目。

四、结语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校企合作经验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校企合作实际上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且是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的合作,也可以说是一个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如果要成功构建,必须要适配所处的政治体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有选择的借鉴吸纳,积极探索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2]瞿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李红琼.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4]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5]冯梅.澳大利亚TAFE学院校企合作时间的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11(4).

[6]Th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of Vocational Training.TheMaterialand SocialStandingofYoungPeopleDuring Transition from SchooltoWork in theFederalRepublicofGermany [M].Berlin:BerlinPress,1990.

[责任编辑靳开宇]

Exploration on Long-Te rm M echanism of Schoo lEnterprise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Foreign Experienceand Inspiration

Shen Siyuan1Chen Jianming2
(1.Schoolof Econom icsand Management,Nantong VocationalCollege,Nantong,Jiangsu 226007;2. Departmentof Trade and Commerce,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Nantong,Jiangsu 226011)

The proces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earlier than that in China,and in the processof long-ter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it has formed a distinctiv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mechanism.This paper reviews successful cooperation experi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in the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analyzes the gap between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at in developed countries,and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help to build a long-actingmechanism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long-term mechanism;foreign experience

G719.21

A

2095-0438(2016)11-0116-04

2016-08-21

沈思远(1977-),女,江苏靖江人,南通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收入增长、产业经济、企业管理。陈建明(1974-),男,江苏南通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分院副教授,江南大学控制工程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产业经济、企业管理。

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再思考——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2016SJD790034)。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