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湖 李学喜
(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
新时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思考
□王立湖李学喜
(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的发展,使得农村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为加强农业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能有效促进剩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缓解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劳动力转移培训旨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提高知识技能,使其能够适应城市工作的需要和城市建设的需求。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注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时效。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新时期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的实效进行相关研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理论基础。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时效
近年来,为了满足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政府各部门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实施了大量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但是立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情况,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仍旧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进程和实效。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技能,更好地凸显出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实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及其不平衡以及很多历史因素造成的客观条件,导致了当前我国存在着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局面。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提高,逐渐向现代化生产转变,和传统相比,需要的劳动力就会更少,因此也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增加。如果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开发和利用,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更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这一点来说,充分妥善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为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意义。
1.1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我国的农村土地面积庞大,农村人口较多的现状决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农民以及农村问题会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矛盾。就目前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来说,其主要的问题在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差,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农村的发展较为落后”。产生“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冗余,冗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导致了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过少,加上技术和精力不能成规模投入,导致农业存在着小规模经营,从而使农村生产率下降,使农村问题陷入恶性循环。但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条件、有步骤的转移,通过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会大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手段,从而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几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增多,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对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客观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满足了农民生存的需求,而且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对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1.2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农村的小康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地要解决好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但是,就目前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生产力不高,农民的收入有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想满足小康社会条件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就要切实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大规模转移,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加强城乡之间的连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农村经济发展得又快又好。
1.3有利于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对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各部门间的合理流动以及向二三线产业的合理转移,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优化二三线产业结构,比如牧、渔、林等,同时还可以壮大农村的服务产业。除此之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之后,可以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而促进城镇化建设,使农村和城镇的发展得到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城镇做为农村服务业和工业的载体,对科教文卫事业以及娱乐产业的发展都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为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加速金融、通信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建设,使农村紧跟现代化的脚步,促成现代化农业的建成。
2.1生源组织不够全面
农村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但是分布较广,流动性较强,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过细致。导致难以集中大量剩余劳动力。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劳动力意识落后,没有充分地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实力进行了解,不愿意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从而使各个培训机构很难组织一定规模的劳动力参加培训,培训覆盖面积不广。
2.2培训者和受训者都存在着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认识偏差
一方面,培训机构只是出于培训任务,对培训的目的和理念没有深刻认识。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目的是为了增强剩余劳动的素质和知识技能,让剩余劳动力学习到新的知识技能,进而推进先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需要劳动力的地方转移,实现二次就业,从而实现城乡地区的统筹发展。但是由于培训者的认识不到位,只是机械地完成培训任务,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在培训过程中方法不到位,对政策的解读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向农村剩余劳动力说明相关情巧一知半解,造成了对培训最初目的的偏差。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培训的认识不正确。大多数都是村干部组织报名和是指派,还有的纯粹是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去培训,自己也跟着去,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是提升自己的机会,仅仅把这次机会当做一次享受的福利,进而浪费了培训机会。
2.3培训与转移就业、职业技能考核衔接不够
很多地方为了完成培训任务,随心所欲地开展培训工作,缺乏前期的调研,没有对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没有针对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和企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开展相应对口的专业,从而导致培训没有凸显出具体实效。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大多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培训的场地和师资配备没有进行整改和优化,培训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实践评价,从而让劳动力转移培训趋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
2.4政府推动型培训机制存在问题
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政府动用自身的职能进行行政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培训是较为普遍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地方政府采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介入模式过于泛化和指标化。通常都是以下任务、做指标的方式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接导致了政府大包大揽,存在越位和错位的现象,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没有达到具体要求。存在为了培训而培训、为了指标而培训的现象,很多培训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没有根据现实情况针对性地、有效地培训。同时,这种培训模式会导致受训者的依赖性加强,客观上增加了政府的资金投入。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多头管理的现象。包括农办、水利、林业以及科技等领域都有严格的培训任务和培训模式。导致了投入的资金分散,管理分化,部门的利益倾向严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培训更加混乱。从而客观上导致了培训客体的运行成本,体制流失,财政困难,受训者也没有得到切实有用的技术信息。
3.1加强培训宣传,引起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注意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项惠民工程,需要多方的积极配合,将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首先,政府和培训部门要加强培训的而宣传和引导,引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视,强调劳动力培训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提高剩余劳动力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端正心态,把握培训机会,提高自身的二次就业能力,加强舆论引导,进而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
3.2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实时监督
在培训的过程中,建立培训前、培训中、以及培训后的跟踪调查及反馈,及时了解培训动态。在培训前,对地区的进行摸底调查,清楚了解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包括文化水平和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情况等。在培训中要建立考核和淘汰机制,让受训的劳动力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对培训中考核不过关的要予以淘汰,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促使学员端正心态,从而深入学习。在培训完毕之后,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要及时认真地组织验收,组织社会实践,强化技能,引导劳动力的择业就业,使培训的效果得以显现。
3.3对受训群体进行分类,加强分类培训
同一个地方的剩余劳动力呈现出水平、素质多元化的状况,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不可能在同一水平上。所以,在培训中,要对受训人群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群体,坚持短期和长期培训相结合,使培训的内容符合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在新时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强剩余劳动力的专业和农内就业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对于向外转移的人群和农内就业的人群,所培训的时间、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别。分类培训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受到的培训更加符合当前市场和人才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
3.4建立劳动力转移可持续培训机制,持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长时间存在的现象,因此,在培训上也应该建立长期有效的后续培训机制,才能使农村劳动力实现良性循环,从而从事农村的后备劳动力。整体上来说,要充分结合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职业机构整合等渠道,集中、系统地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的培训。
在农村的教育体系中,要适量增加职业中学的数量,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投入,提升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培养农村高技能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同时,增强对职业学校以及农广校等职业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使培训技术长期可持续存在。除此之外,在城市中的一些附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投入,包括试验性学习和技术教学设备的建设,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使培训多样化,满足不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从而全面提高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时效。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因此,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当前就业形势的客观需求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在新时期,要满足经济转型和农业转型的条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促进我国“三农”又好又快发展。
[1]董李.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本化及其转移中的教育培训作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5):100~106.
[2]张竺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现状与实施对策[J].职教论坛,2005(28):29~33.
[3]曾丽.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01):67~69.
[4]黄华英,刘纯阳.湘西自治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88~91.
[5]龚敏健,黄晨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趋势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45~52+58.
[6]王万山.开放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1):32~37.
[7]孙秋,崔嵬,周丕东,张佩.毕节试验区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SWOT分析[D].贵州农业科学,2011(12):262~267.
[8]柳劲松.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圈农民工技能培训效率研究——来自湖北77个区县的数据实证[D].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7~22.
1004-7026(2016)01-0027-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3/33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1.18
课题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编号:B-a/2011/03/012。
王立湖,讲师,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商贸系副主任;李学喜,正高级讲师,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