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伟 赵楠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承德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策略
□王佳伟赵楠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近年来,承德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承德农业产业化现状、承德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承德农业产业化需要,提出从培育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推进“一环六带”主导产业带建设等七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承德;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
十二五以来,承德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正在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5年将达到4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今年达到66.5%,经营率位列河北省第三。今年,全市共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17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
1.1原料基地规模稳步扩大
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基地。到2014年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22万hm2、总产量达到524万t,中药材人工栽培面积达到3.19万hm2、总产量8.46万t,均居全省第一;马铃薯总产量达150万t,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5万t、15万t和20万t,水产品产量达到4.02万t,粮食总产量始终保持在130万t以上。
1.2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
立足生态、资源、区位、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绿色、有机、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不断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全市绿色食品企业达到47家、产品8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企业57家、产品225个,无公害畜产品认定企业121家,产品26个。“露露”、“颈复康”、“缘天然”、“森源”、“润隆”、“华都”、“三融”、“隆泉”等一大批品牌在京津及全国其他地区拥有极高的知名度。
1.3龙头企业建设初步发展
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57家,形成了以露露股份、怡达食品、山庄集团、京北缘天然公司4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4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30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2014年,357家市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利税33.9亿元,带动农户58万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2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3家(露露股份27亿、山庄集团20亿元、华都食品19亿元)。
1.4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注重提升农科教结合、政产学研企协作水平,先后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北京林大、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农林科学院等多家高校院所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企协作关系,“十二五”期间共成功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00余项,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1.5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加
全市农产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7家,实现产值210亿元。主要农产品分为肉类、菌菜、果品、乳品、中药材等五大类,其中,肉类加工业,肉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150万头,禽类年屠宰加工能力达1.6亿只;菌菜加工业,年加工能力20万t;果品加工业,年加工能力100万t;乳制品加工业,年加工能力13万t;中药材加工业,年加工各类中药材1万t。
1.6农业园区建设长足发展
全市面积在66.67hm2以上各类特色农业园区有72个,其中,粮食生产型园区1个,为隆化县绿色水稻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品生产型园区57个,产品主要涉及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果品、畜牧、奶业养殖加工、牧草、胡萝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品种技术展示示范型园区5个,主要展示蔬菜、马铃薯、玉米、奶牛以及牧草新品种;休闲观光型园区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5个。
承德市农业产业化经历几届政府的悉心经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全省其他市、周边各市相比,仍面临很多问题,主要是:
2.1龙头带动力弱,市场意识淡薄
由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匮乏,多数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初加工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企业的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
2.2组织性程度低,竞争力弱
承德市农业产业化竞争力弱,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上,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上。承德市农业品牌中除露露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外,山楂、板栗、肉鸡、马铃薯、设施菜、中药材等产业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在全省、全国还没有叫响品牌。总体来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2.3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4品牌优势未能发挥
承德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区,具有较高的产区优势,农产品质量好,品质高,但区域公用品牌未能发挥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共注册商标2200余件,其中河北省著名商标46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与邯郸等城市相比,具有较大差距。
2.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承德市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咨询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则很少,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的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
3.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
围绕主导产品规模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与农户、与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着力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即:扩大开放引龙头,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承德办企兴业;“二次”创业增龙头,引导本地矿业、风电、房地产开发等非农企业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扩能提升强龙头,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强化素质壮龙头,培树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和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鼓励条件成熟的农业企业在内外主板、创业板、新三板、股权交易市场上市。
3.2推进“一环六带”主导产业带建设
推进“一环六带”农业产业产业带建设,即:以平泉为核心的环八县食用菌产业带,实现产值突破100亿元;以兴隆、宽城为核心的果品产业带实现产值200亿元;肉类产业带,实现产值20亿元,中药材产业带,实现产值50亿元;蔬菜产业带实现产值100亿元;马铃薯产业带实现产值50亿元;奶牛产业带实现产值40亿元,促进特色产业由一产向二三产业的的转型升级。3.3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完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以上农业园区6个,继续做好规模大、标准高、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新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做好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
3.4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龙头企业和基地步伐。二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河北著名商标,河北名牌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三是加强品牌营销。鼓励在京津等地开办销售本地绿色有机农产品专卖连锁店。四是注重农业产业文化挖掘,提升附加值。重点培育壮大中华菌文化、有机奶文化、板栗文化、山楂文化、活性炭文化等承德农业文化品牌。五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引领传统农业走“接二连三”的现代化多元产业发展之路。
3.5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做好与京津市场对接。二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在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同行业的合作社联合,条件成熟时成立食用菌、果品、蔬菜、畜牧等辐射全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是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力度,建成全市通用的农产品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四是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围绕农产品流通政策、运销贮藏加工技术、质量安全知识与法规等内容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
3.6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全市“三农”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和推动。要制定详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创新政府和中介的服务形式,引导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实现中介服务多元化;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服务内容,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其次要出台规范社会化服务管理办法、细则或法规,健全评价、监督和约束机制,实现服务管理规范化。
[1]杨旭金.对加快推进武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0(2):45.
[2]尚龙江.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0(2):40~41.
[3]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0(1):22~23.
[4]马彦令.辽宁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探讨[J].农业经济,2010(1):24~25.
[5]郭梅枝.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6]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J]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5).
[7]赵德余.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的动因与线索[J].农业经济导刊,2004(10)..
[8]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J].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9).
1004-7026(2016)01-0020-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4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1.13
本项目为2015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立项课题基金项目:20152054。
王佳伟,1986年,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赵楠,1982年,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