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浩(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01665)
刍议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
黄文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01665)
摘要: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当下,研究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具有现实必要、理论必要和个体必要。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应包含意识自觉、价值自觉、实践自觉三层意蕴,加强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必须强化政府、学校和学生三重行动。
关键词:岭南文化;文化自觉;意识自觉;价值自觉;实践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195。所谓岭南文化,是指长期以来在岭南地区形成的,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岭南文化指的是包括广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统称,狭义的岭南文化是指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为代表的广东文化,本文的“岭南文化”特指广东文化。所谓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是指籍贯是广东或在广东境内就读的大学生对岭南文化了解、感知、把握的一种主体性意识,对岭南文化反思、评判、选择及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对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及创新的一种能力及主体性实践过程。
(一)现实必要
当下,“文化自觉”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文献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指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具体到广东,2010年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要求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与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广东文化建设。广东高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粤大学生作为广东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强文化自觉,挖掘、传承、创新以及弘扬富有区域特色的中华文化主流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具有十分迫切的时代需要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必要
关于“大学生文化自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36篇,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认识论范畴进行研究,探讨“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概念、内外结构、认知模型、特点、发展规律、意义、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等;第二,从价值论范畴进行研究,探讨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分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梦、传统文化危机、民族文化消亡、西方文化思潮滥觞、中华文化安全等意识形态角度进行宏观论述;第三,从方法论范畴进行研究,探讨在网络、自媒体、新媒体、志愿服务等载体中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在思政课教学、英语教育、艺术教育、学科教学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强化文化自觉;第四,从主体论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当中增强中华文化自觉以及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自觉。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多总体宏观研究而少分层微观研究,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岭南文化等区域文化语境中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二是多理论宏大叙述而少微观文化实践,大部分研究以学理论述为主,少见文化实践类的实证研究。关于“岭南文化”研究,多集中在历史发展、本质、结构、特征、形式内容等。关于“大学生岭南文化自觉”,未见学界有专门研究。仅见岭南文化与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衔接、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社会认知、文化认知等相关性研究。故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关注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十分必要。
(三)个体必要
首先,人作为自然界一个特殊的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和自然存在物的最根本特征,在于人的文化本质属性,人来自自然,却不囿于自然。人通过类本质活动对象化,即实践,超越作为自然客体的自在给定性,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为人类继承生存和繁衍的人文世界,这个人文世界或创造人文世界的过程,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创造的属于人这个特殊类的“第二自然”[2]24。文化即人化,人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方式“文化”着,通过文化,超越了人狭隘的自然属性,摆脱作为自然客体的自在给定性,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人的个体发展,不仅是人自然的物性长成,更主要是社会的文化长成,由此,大学生的个体成长,必须在主体意识的层面上关注人的文化本质属性,即文化自觉。
其次,“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是在既定的文化里边长起来的,一切离不开自己所属的文化”[3]3,所以,无论是粤籍大学生或在粤就读的大学生,都离不开所在的岭南文化圈。“文化的基本功能是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内在的机理和图式”[2]36。于粤籍大学生而言,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生命已然烙上深深岭南文化印记,岭南文化因子象血液一般流淌于每一个体生命之中,左右着他们的文化认知、文化素养、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文化行动,所以,他们个体的文化长成注定是基于岭南文化自觉的根性成长。于在粤就读的非粤籍大学生而言,岭南文化作为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体系的区域文化,对区域内的个体具有外在的强制性,区域文化特有的力量给生活其中的个体外在给定了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所以,他们个体的文化长成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了岭南文化的烙印。故此,从大学生的个体成长的角度出发,关注岭南文化自觉也十分必要。
辩证来看,人的文化自觉,首先是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其次是一种自觉的文化价值取向,再次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实践。
(一)意识自觉
基于主客体的视角,文化自觉的主体是作为个体及类的人,客体是人在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即文化。文化是受动的客体,而人则是能动的主体。所谓自觉,“指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人类有意识认识世界的意识行为,强调主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4]119。与自觉相对应的是自在,所谓自在,“是指不因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的存在,是本身的存有,纯粹的与他的对立相区分。着重在客观存在”[4]119。自在与自觉的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自觉是人主动认识并掌握一定客观规律时的行为,自在则是指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一定客观规律时的活动,是一种本能的活动”[4]119。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从人的意识层面,它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而不是一种自在的文化存在意识。在人与文化的主客体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应该体现在:把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在特定的岭南文化环境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自觉、自为、自主地去观照岭南文化。意识自觉首先表现在对岭南文化的“自知之明”,即主动去了解岭南文化的形式以及内容,从本质上把握岭南文化的传统精神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其次对岭南文化区域外各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他知之明”,要以开阔的胸襟,有意识主动观照、了解和把握其他文化的基本内容、精神特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再次是对人类文化的“共知之明”,要从更高的意识层面关照人类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图景中,通过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各抒所长、取长补短的多元共生,实现费孝通先生所描绘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同、天下大同”的美好文化愿景。
(二)价值自觉
“在个体行为的层面,文化主要体现为人自觉或不自觉遵从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体系”[2]36。“区域文化是指归属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是具有某种相同社会特征(宗教、语言、文化、民族)的聚居社区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5]5。岭南文化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在一代代岭南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理和历史诸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它的内在机理和图式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凝结而成一套岭南地区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和生活习俗,在社会运行层面,以一种约定俗成的力量规范和约束、教化和引导着岭南民众的价值观念、价值思维、价值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外在的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社会礼仪、宗教行为等。在个体行为层面,影响和引导着个体道德观、价值观的内在生成,规范着个体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诸方面。粤大学生对岭南文化的价值自觉,首先应自觉文化的价值本质,超越岭南文化外在形式,从内在去理解、解读、感悟“在其中”熏陶自身、养育自身、塑造自身的岭南文化,从深层的价值层面自觉加强对岭南传统日常生活进行批判与重建的意识。其次,要从内在深刻把握岭南文化的实质,如开拓、灵活、重商、务实、开放、多元、兼容、顽强、勇于冒险和敢于创新等优秀的岭南文化特质,但也要跳出“岭南”看“岭南”,以一种他者的目光去审视岭南文化的优劣,如重实利而轻大义、重眼前而轻长远、重实务而轻理想、重小家而轻大家、重于行而轻于言、重经验而轻理论、重感性而轻理性、重直观而轻思辨、重细节而轻大局、重创新而轻反思、重世俗而少高雅、重平民而少人文等等。其次,要有一种文化担当意识,作为大学生应超出一般民众而力具历史担当的使命意识,在大中华的文化复兴和现代化语境中,以一种开阔的胸怀,思考岭南文化价值的现代性转换,如优秀岭南文化的现代性传承与传播、糟粕岭南文化的现代性批判与反思、隐性岭南文化的现代性挖掘与凸显,显性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叙述与包装、可塑性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创新与发展等。
(三)实践自觉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一切的社会实践是人之为人的先决条件,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从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即人化,自然事物只有渗入人的实践活动方具有文化的可能,才能从“自然之物”转化为“人文之物”,所以文化亦可被称之为“人化了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6]174。文化自觉不仅是一种意识自觉,也是一种实践自觉,只有通过实践,方可“自知”人所“熟知”的并非“真知”,实现自知之明。另外,一切现存的文化都是“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各种形态的文化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淀和日益更新,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化是一幅幅从生成到发展到创新到再发展具有连续性的实践图景。粤大学生对岭南文化的实践自觉,首次表现在只有实践自觉方可强化意识自觉,文化的意识自觉不是凭空生就的,而是通过实践自觉产生的,脱离了实践的意识自觉是一种臆想的、虚无的、缥缈的自觉,不是一种真正的自觉。同样,脱离了意识自觉的实践也是一种盲目的、本能的、低层次的实践,从自觉到实践到再自觉,这是一个循环往复和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粤大学生对岭南文化自觉,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的口头自觉,而应该是落在行动上实实在在的实践自觉。其次,只有实践自觉方可强化文化认同。既定的区域文化是本区域人民基于本地的历史实践而形成的,人们只有植根于本区域的实践,才会产生对本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据相关调查,当下粤大学生对本区域文化——岭南文化的认知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具体体现于区域文化知识缺乏和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区域文化二重性认识困惑、广东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失衡等”[7]115。作为大学生,不能满足于感观层面去感觉和享用“在其中”的母体文化,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感同身受,才能从内里了解和把握岭南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再次,只有实践自觉方可促进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一种区域文化如不能很好地推动本区域人民的社会实践,将遭到本区域人民的抛弃,泯灭于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因此,岭南文化只有顺时而动,乘势而为,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中,与时俱进,方可促进岭南文化的现代创造性转化,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粤大学生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要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文化使命,通过自身的自觉实践,积极投身于岭南文化的具体建设中,为本区域的文化发展担多一份责任、出多一份力量、添多一份贡献。
粤大学生岭南文化自觉不仅仅是学生本人之事,更是所在高校和广东地方政府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地方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联动、步调一致、内外共举,方可由表及里全面提升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
(一)政府行动
2015年8月13的《广州日报》以《把散落的“两千年”串起来》为题,关注广州老城区各处的历史文化古迹,呼吁对本土的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包装。而广州市越秀区组织的岭南文化公益旅游深受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的热捧[8]。从中可见政府在地方文化自觉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如何促进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本研究认为政府必须率先行动,发挥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的先导作用。主要应该有:
1.“岭南文化高校论坛”活动。建议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共同策划、统一行动,力邀有关社科专家和文化学者在高校广大学生当中普及、传播岭南文化,特别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粤大学生全面解读“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让学生不仅从面上了解和感受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更能从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的三维空间深层把握好岭南文化之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的文化特性、开放融通的文化心理、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经验直观的文化习性、清新活泼的文化审美等精神特质。
2.“岭南艺术进高校”活动。岭南文化有多种艺术瑰宝,如诗歌(岭南诗派)、绘画(岭南画派等)、书法(康有为书法等)、戏剧(粤剧、潮剧、雷剧和广东汉剧等)、音乐(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广东汉乐等)、歌曲(广东小调、客家山歌、咸水歌、壮族民歌等)、工艺(广绣、潮绣、佛山剪纸、石湾公仔等),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大力加强与相关艺术团体的合作,通过艺术巡展或艺术巡演的方式,让岭南文化艺术走出博物馆和艺术展馆,走进大学校园,让高校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身感受到岭南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增强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2001年广州粤剧团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打造了一出风格唯美、品位高雅的时尚粤剧《花月影》,《花月影》剧组送戏到广州大学城,结果大受当时大学生的热棒和赞誉。
3.“岭南文化公益旅游”活动。建议广东省财政厅、文化厅、旅游局、团省委等相关部门按照历史文化、岭南艺术、红色文化、商业文明等不同属性按不同的地域规范划好岭南文化公益旅游及考察路线。如广州地区,历史文化线路可组织参观及考察白云山、镇海楼、南越王墓、陈家祠、广东省博物馆等,岭南艺术线路可组织参观及考察岭南画派纪念馆、广东省美术馆、大剧院、红线女艺术中心等,岭南红色文化线路可组织参观及考察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岭南商业文化可可组织参观及考察北京路、上下九、天河城商圈等。相关部门可采用财政补贴、交通补助或岭南文化考察立项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广东各地,通过旅游或考察,触摸和感悟岭南文化。
(二)学校行动
大学是文化的高地,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在促进粤大学生的岭南文化自觉的进程中,学校作为区域文化的守夜人,必须充分整合及充分利用本区域文化资源,以文化人培育具有和谐文化品性的完整的人。
1.课堂教学的文化渗透。建议高校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大力引入那些粤大学生耳熟能详、真实可感、形象生动的岭南文化资源,扩大课堂教学的文化容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质感和文化味道。比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引入近现代发生在岭南大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篇,如太平天国运动、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北伐战争等。可以引入在近代史建立过丰功伟绩的岭南历史名人,如清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等等。另外,可以依托课程,组织学生到相关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进行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岭南文化在大学生心中鲜活起来。
2.课外活动的文化拓展。建议高校在组织课外活动过程中,大力引入岭南文化资源,凸显岭南文化元素,丰富和拓展岭南文化载体和文化教化,让学生在课外接受岭南文化熏陶,传承岭南文化,养育广东精神。一是大力扶持岭南文化学生社团。如粤剧社、广东音乐社、岭南画社、岭南诗歌会、广绣社等,一些地方高校更可以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文化社团,如佛山地区高校可成立南派醒狮社、佛陶社、南拳社、佛山剪纸社等,客家地区高校可成立客家山歌社等,潮汕地区高校可成立潮剧社、功夫茶社、潮绣社等。通过社团活动开展“唱粤曲”、“奏韶乐”、“舞南狮”、“打南拳”、“剪佛纸”等富有岭南特色的活动,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二是在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学术节等校园大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当中引入岭南文化,组织岭南文化专题,营造浓郁的岭南文化氛围。如“食在广州”饮食文化系列、“乐在广东”曲艺文化系列、“行在岭南”历史文化系列等等。
3.校地互动的文化共建。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而丰富的地方文化即是高校办学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建议两者强化文化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是依托高校的研究优势,在高校成立岭南文化研究机构,促进岭南文化研究的深化与发展,构建“岭南学”。如依托中山大学成立“岭南文化研究院”、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成立“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依托广州美术学院成立“岭南画派纪念馆”都是一个个很好的做法。二是广东地方设立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文化遗址,应以课题立项、馆舍共建、青年志愿服务等形成,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利用高校的研究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文化辐射力,特别是要大力吸纳大学生作为义务馆员,开展长期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同时,提高对岭南文化的了解及认同,并以身作则传播、传承、创新岭南文化,提升岭南文化自觉。
(三)学生行动
粤大学生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其文化自觉不仅是指对本区域文化的认同、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更主要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对优秀岭南文化进行理性的鉴别与选择、大力的传承与弘扬、发展性的创新与创造,粤大学生作为岭南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需要培育一种特别的文化担当。
1.岭南文化的自觉认同。余英时先生曾批评过我国大学生“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9]255。同样,据有关学者调查发现,当前粤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对岭南文化认识不足、文化底蕴浅薄、文化视野狭窄、文化精神缺失等问题,部分学生对岭南文化存在无意识、无认知和无选择。因此,粤大学生必须用三个“自觉”加强文化认同,一是自觉学习,通过课堂、书籍、网络等各种媒介,广泛全面较为系统地了解岭南文化谱系,对岭南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和主要特质能了然于胸。二是自觉反思,坚持文化价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通过独立思考,对岭南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辩证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握好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既要把一些如封建迷信等糟粕、消极的东西抛弃掉,又要揭掉他人贴在岭南文化“妖魔化”的标签;三是自觉选择,坚持“以己为本,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兼容并包”的原则,精于鉴别,善于扬弃,准确地把握住务实、开放、兼容、进取等优良岭南文化特质。
2.岭南文化的自觉传承。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习俗、共同的环境、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倾向奠定了岭南文化的价值基础,正是这特定的共有的文化基因,让岭南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粤大学生在岭南文化的自觉传承应坚持三个“处理好”。一是处理好岭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岭南文化从属于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自觉传承必须放之于中华民族大的文化图景中进行,必须在传承中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弘扬优秀岭南文化特质,如必须在“刚健日新”的中华文化基石上传承岭南的“开拓创新”、在“自强不息”的民族特性中传承岭南的“经世致用”、在“和谐共生”的传统精神里传承岭南的“开放多元”等等。二是处理好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文化间的交流存在双向性,文化间的融合和异化处于一个传播过程的两极。粤大学生既是岭南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又是异质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必须坚持一种“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文化立场,保持开放的态势,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将内在文化传承变为一种创造性转化,将外在文化交流转化为一种积极性吸纳,达到鲁迅先生所期盼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10]49。三是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文化的自觉传承,“知”是其础,“行”是关键,文化自觉更多是一种行动的自觉,知行合一,方是真正的自觉。粤大学生应以主人翁的精神,广泛组织岭南文化研究小组、岭南文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鲜活有趣的岭南文化活动,扩大岭南文化的辐射面,增强岭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粤大学生都来“讲岭南、爱岭南、为岭南”,让传播和传承优秀的岭南文化成为每一个粤大学生的文化习惯和实际行动。
3.岭南文化的自觉创新。综观岭南文化的发展与嬗变,无论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还是与海外文化的比较与兼容,“创新”永远是岭南文化不变的旋律。粤大学生作为岭南文化创新的现时生力军和未来的主力军,只有不断赋予母体文化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新的方法、新的内容,岭南文化方可源远流长、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一为形式创新。“平民化”是岭南文化的一大特点,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不能一味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而是要高于生活。传统岭南文化习惯性停留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少有意识提升至科学、艺术、哲学等非日常生活领域。而在非日常世界全面取代日常生活世界的人类社会现代化当下,如何突破重复性日常思维——岭南文化“是什么”,而借助于科学思维探寻岭南文化“为什么”和“应如何”,正成为新的时代性课题。新的岭南文化,要通过粤大学生有意识的研究和提升,突破现有的日常生活形式,赋予其更的科学形式、艺术形式和哲学形式。
二为载体创新。传统的文化载体往往是书籍、讲座、广播、电视、论坛以及各类活动等,但在多媒介、新媒体、自媒体的新时代,科技为文化插上飞翔的新翅膀,个性网络、微博、微信,特别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微信公众号,是岭南文化可资利用的好平台,粤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应大力探索科技与人文的双轮驱动,以大学生喜欢的形式拓宽岭南文化传播途径,增强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粤大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岭南文化。
三为方法创新。文化是一个有质感的东西,高校传统的文化过程往往集中于讲课、讲座、专题报告、专题读研等,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缺乏文化应有的温度和可感受性。粤大学生应大力拓宽自教育平台,如社会文化调查、文化考察、文化下乡、参与民俗节庆等,特别是结合“挑战杯”,深入岭南文化的第一线,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探索各类岭南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创新以及发展,以“在其中”的实在感强化自身的岭南文化自觉。
四为内容创新。优秀的岭南文化是广东创新发展的“根”和“魂”,粤大学生要以此为基础,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宏大文化背景下,用青年人广阔的胸怀、开放的视野、高远的抱负,不断赋予“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等岭南文化精神新的内容、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95.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J].读书,1998(11):3.
[4]李艳,马金婷.文化自觉的逻辑结构[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29(6):119.
[5]双传学.区域文化刍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6(6):5.
[6]代艳丽,赵红,俞光华.论文化自觉的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13(1):174.
[7]刘利华.广东大学生区域文化认知失调现象的调查和分析[J].黑河学刊,2014(12):115.
[8]林洪浩.把散落的“两千年”串起来[N].广州日报,2013 - 08 - 13(2).
[9]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255.
[10]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9.
【责任编辑:赵佳丽】
A View on Guangdong College Students’Self-Consciousness of Lingnan Culture
HUANG Wen-hao
(Literature Institut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Researches on Guangdong college students’Lingnan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re practically, theoretically and individually essential, especially in current situation when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and cultural province are emphasized. Guangdong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involves conscious awareness, value awareness and practice awareness, and to strengthen it,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students should be intensified.
Key words:Lingnan Culture; natural consciousness; conscious awareness; value awareness; practice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5934(2016)01 - 0110 - 06
作者简介:黄文浩(1974 -),男,广东化州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5DYYB067)
收稿日期:2015 - 09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