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的视角挖掘文化的根
——浅论纪录片《实说走西口》的结构方式

2016-04-13 09:45:50赵际春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017010
数字传媒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脉络编导纪录片

赵际春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017010

以历史的视角挖掘文化的根
——浅论纪录片《实说走西口》的结构方式

赵际春
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017010

【摘要】历史纵深和文化厚度是文献纪录片追求的主要目标,它的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达到这样的目标。《实说走西口》将地域文化根植在历史丰润的土壤里,同时对走西口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考、挖掘、重构,再用影像的力量表现出来,最终呈现出一部震撼人心灵的影像作品。

【关键词】文献纪录片走西口历史脉络地域文化

由鄂尔多斯著名的纪录片人王忠田老师拍摄的12集系列纪录片《实说走西口》终于在2015年的岁末制作完成。这部历时4年完成的文献纪录片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这是迄今为止,梳理走西口历史起源、时代变迁、文化现象最难得的一部影像作品。走西口的历史久远,可以一直追述到元代,但数百年的时间里,所突出的历史脉络节点并不是十分清晰,所以,结构这样的片子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实说走西口》最终达到的制作水准和文化高度,是走西口历史的纵向脉络与地域文化的横向元素相碰撞产生的结晶。

一、历史脉络铺垫了走西口的文化背景

走西口为什么叫走西口?拍纪录片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走西口的历史起源离不开长城的修建,所谓“口里口外”的“口”其实就是指长城的关口。围绕长城的修建要讲清楚从元末到明清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搞清楚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用影视体裁表现这段历史更是难上加难。但《实说走西口》的编导用了整整一集,较为系统的讲述了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关于长城的故事和走西口的事件。开篇这一集就体现了系列纪录片的历史深度和厚度。《实说走西口》从一开始就呈现给观众一个宏观的历史发展画卷,这样的切入方式可以说是高屋建瓴。只是历史数据的信息量太大,从观众的角度来讲,可能略显专业,但片子文化脉络、视角的高度确实需要这样构架和铺垫。

二、文化要素支撑了走西口历史渊源

在前三集中,编导用盟旗制、晋商、放垦运动等历史坐标逐步理清清初到民国走西口的历史脉络。当解说词讲到:以京城为中心,人们习惯把张家口以西的长城关口称为“西口”。“走西口”就是指走出张家口以西的各个长城关口;而走出京城北边的长城关口叫“走口外”;走出山海关到东北叫“闯关东”。当镜头将杀虎口、偏关、大口古渡、红石口这些主要的走西口关口依次进行展示的时候,观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纪录片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为人们补了一堂难得的历史文化课。

三、地域文化组合了走西口文化节点

二人台和漫瀚调是走西口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为此,《实说走西口》较为系统的介绍了这两种表演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让观众对二人台和漫瀚调与走西口的渊源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去看走西口,更能体现走西口强大的文化力量。黑界地是清代划分的分割蒙汉双方交流的禁留地。康熙年间开放了禁留地,黑界地从此成为走西口的重要地带。所以,《实说走西口》用“黑界地新镇”这集介绍了古城、长滩、纳林、哈拉寨等重要黑界地沿途的城镇,同时也介绍了庙宇、集市、餐饮、油坊这些集镇重要的特色地域文化,展示了一系列的西口地域文化元素。包头是历史上走西口的一个主要落脚点。《实说走西口》围绕走西口的话题,将包头的起源和包头最早的游牧家族——巴士家族几代的兴衰发展史逐一道来。同时,结合走西口过程中蒙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讲述了乔致庸、二相公、报得稍等人的传奇故事。一集“包头故事”借助走西口的主题将包头的历史与地域文化清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走西口涉及的地域很广,但是《实说走西口》的编导在纪录片中所选择的城镇、线路以及相关联的文化艺术都极具代表性。这些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像一粒粒珍珠镶嵌在历史的脉络中,在两者的互融、交汇、碰撞中,让走西口的历史和文化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可以说,《实说走西口》是编导深入研究历史基础之上的匠心之作。

四、精彩故事讲述走西口的文化魅力

历史文献纪录片有深度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做到有趣味,要达到这两个要求难度很大。《实说走西口》的片子在构思全篇的时候,肯定是考虑到了这一因素。所以,除了开篇几集注重铺垫历史的背景外,全篇大概有一半多的篇幅都是在讲述故事,“后套渠神”“二老财轶事”“土默川拾遗”三集讲述王同春、二老财、赵老同等人的传奇故事,故事情节起伏曲折,悬念设计铺垫巧妙,许多细节都能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此外,《实说走西口》注重现场纪实采访的作用,编导不导拍、不演绎,在多个采访段落都能看出这种现场交流的纪实魅力。例如山西保德洲的采访对象陈秉荣说:“受二人台《走西口》的影响,人们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走西口是很苦难深重的事。其实走西口苦是苦一点儿,但经济效益是挺不错的。”这段采访既排除了人们对走西口的一些误解,又让观众体会到了真诚与真实。

五、历史事件凸显走西口的时代特点

在结构这些故事的过程中,编导巧妙地将抗战、国共战争等相关元素引入到片子中,例如二老财营救抗日人士的故事、走西口渡口船工为八路军送盐的故事等等,增加了纪录片本身的厚重感,让走西口的发展脉络与重要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体现了纪录片的时代感。第十二集“走出保德州”用独立篇章讲述了杨二喜、杨侯喜两位本土企业家的故事。二人的父辈也是走西口来到鄂尔多斯。纪录片巧妙讲述了祖辈制瓷,儿子继承父辈心愿,利用本土资源制瓷并取得了成功,同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故事。这种时代故事嫁接到了历史文献片中,拓展了纪录空间,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使得走西口的时代特点得以凸显。

历史纵深和文化厚度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追求的主要目标,它的谋篇布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达到这样的高度。数百年来走西口的人大多是没有文化的穷苦人,所以,真实的文史资料当中尤其到了近代,文字记载其实并不多,但这不代表走西口没有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是需要编导去深入思考、挖掘、重构。12集系列纪录片《实说走西口》展现了编导王忠田在熟读相关史学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走西口的历史,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合理的谋篇布局。地域文化根植在历史丰润的土壤里,再用影像的力量表现出来,最终呈现出一部震撼人心灵的影像作品。

责任编辑:乌日山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751(2016)01-0008-02

作者简介:赵际春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脉络编导纪录片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 08:08:58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2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38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39:58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33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电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 0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