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小人”与“女子”辨析*

2016-04-13 08:09张丰乾
关键词:小人论语君子

张丰乾

(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君子”、“小人”与“女子”辨析*

张丰乾

(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论语》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方面恐怕是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反复辨析。君子和小人的本意是就社会地位而言,但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很多讨论中,则侧重于将君子和小人定位在德行意义上。虽然有人斥责“伪君子”,而肯定“真小人”,但君子与小人之分,仍旧成为适用于各个领域的评价范畴。而当“小人”与“女子”并提时,则引起很多争议。梳理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文献脉络与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和梳理君子与小人的内涵,可以为今日之人格培养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论语》;君子;小人;女子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6.01.016

《论语》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方面恐怕是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反复辨析。君子和小人的本意是就社会地位而言,但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很多讨论中,则侧重于将君子和小人定位在德行意义上。虽然有人斥责“伪君子”,而肯定“真小人”,但君子与小人之分,仍旧成为适用于各个领域的评价范畴。而当“小人”与“女子”并提时,则引起很多争议。梳理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文献脉络与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君子与小人的内涵,可以为今日之人格培养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君子”、“小人”之辨与“义”的准则

君子之为君子,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他所认可的价值准则是否符合社会公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②文中引《论语》,只注篇名。

这句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物的判断和认识,没有什么一定要认同和顺从的方面,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否定和抵触的方面,只要是符合“义”这个标准的,君子就站在和“义”保持相同立场的一边。③君所以不为臣隐何?以为君之与臣无适无莫,义之与比,赏一善而众臣劝,罚一恶而众臣惧。若为卑隐,为不可殆也。故《尚书》曰:“必力赏罚,以定厥功。”(《白虎通义·卷四·谏诤》)其中讲到的“无适”和“无莫”,非常类似于道家的思想,比如庄子讲到的“无可无不可”,老子讲到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等。从北宋谢良佐到南宋朱熹,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强调假如没有后面“义之与比”这句话,那就和老子及佛教思想非常的接近了:

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

倚乎?”(朱熹《论语集注》卷二)

倘若不能做到“义之与比”,“无适”和“无莫”就变成了无所适从和无所否定。相反,如果从“义”的立场来讲的话,那一定是有所认可有所否定的。换言之,君子对于天下事物的判断,不会以个人好恶作为标准,而是和正义或良知站在同一立场上。汉儒和宋儒在这一点上一脉相承。①祁奚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建一官而三物成,晋国赖之,君子归焉。盖人君者闭门关窗,号咷博求,得贤而赏,闻善若惊,无适也,无莫也。(《风俗通义·十反》)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矜”在《道德经》里面出现过,“不自矜,故长”,其中的“矜”可理解为自尊自大。但是在《论语》里面讲到的“矜”是正面的意思,是指君子的矜持,能够保持自己的立场。同时君子需要注意的是,过于固执就会引发和别人的争斗。所以,孔子强调,君子一方面要“矜”,另一方面要“不争”。“矜”是不同流合污,但是并不代表君子就要和别人争斗,即“矜而不争”。在《论语》中,孔子中庸的思想,很多时候就是通过“而”字来表达的。

接着,孔子讲到“群而不党”,在《礼记·学记》里面曾讲到过“乐群”,是说善于和别人群处,或者说善于融入群体,但是不会结党营私。“党”和“比”在古代本来都是行政单位,②掌乡、合、州、党、族、闾、比之联,与其民人之什伍,使之相安相受,以比追胥之事,以施刑罚庆赏。后来引申为贬义词,是指立场很偏狭而且拉帮结派的行为。③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周书·洪范》)这里,孔子在要求君子“矜而不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群而不党”的要求,这两方面实际上存在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在保持个人独立和矜持的基础上,不会和别人争执;同时,在融入一个团体当中能和众人很融洽地相处,但又不会结党营私。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子张》)

这句话是对小人的描述。这里讲到的小人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指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人,另一方面这些人的言行举止像“穿窬之盗”。“穿”就是穿过墙,“窬”是指翻过墙,是两种不同的偷窃方式。这是说小人平时的行为,虽然没有偷东西,但是却畏首畏尾,就像小偷一样。孔子对于这一点的看法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指出色厉而内荏的人(也许是高高在上的君主、也许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也许是学富五车的文人),这类人尽管其表面看起来非常的严厉,但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恐惧的。之所以说这些人和小偷一样,就在于尽管他们并没有偷窃的行为,但是却用严肃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怯懦。

在现代社会,“色厉内荏”是一个比较通行的成语。孔子在这一点上的贡献就在于,指出不管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学问的高下,都有可能色厉而内荏。从这个角度上讲,孔子所说的“小人”,指的不仅是社会特定层面的一小部分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可能是小人。即使有的人在社会地位上是高贵的,但事实上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和小人没有差别。关于这一点,是孔子思想中的难得之处。他不会在社会地位和人的德行两方面划上等号。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子夏具体地讲到,小人犯了错误和过失一定会为自己找借口来掩饰。这里的“小人”主要是指德行上的小人。这类人不能够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为自己的过失掩饰。

二、“君子”与“小人”:因同而异

按照日常的思维习惯,人们都会比较注重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地方,注意到君子和小人之间的鲜明对比。但是,需要留心的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对比需要一个基础;换言之,要明确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我们了解到君子和小人之间的相同点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去了解他们的不同之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

与前文“义之与比”不同,孔子在这里用到的“比”是一个否定意义的词。对于这一点,朱熹也作出了解释:

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闲,而审其取舍之几也。(《论语集注》卷一)

在朱熹看来,“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偏党的意思。接着,朱熹讲到了二者的共同点。君子的“周”和小人的“比”的共同点就在于“皆与人亲厚”,就是和周围的人的关系都很亲密,看起来都好像很敦厚的样子。但是,“周”的特性是“公”,“比”的特性是“私”,所以,君子和别人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公的基础之上,而小人和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偏私的基础之上。所以,朱熹特别强调“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接着“究其所以分”,即去探究君子和小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的原因,就在于“公私之际,毫厘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组成语,这实际上就指出了,人和人的差别很小。孟子常常以“非人也”来强调人和禽兽的差别,并说“人之与禽兽,相去几希”,是说人和禽兽的差别其实也很小,但是根本性的。就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而言,主要就在于君子能够保持或者说严守这种差别,而小人却忽略或无视这种差别。所以朱熹指出,要特别注意这样一些微妙的差别。如朱熹所言:“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这和孔子思想中提到的“叩其两端”的方式相类似,即把两端的内容凸现出来然后让自己做选择,所以朱熹强调要察乎这两者之间来做取舍——“欲学者察乎两间,而审其取舍之几也”。

三、怀德,怀土;怀刑,怀惠

君子与小人都有时时挂怀、念念不忘的对象,但重点截然不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这是《论语》中比较令人费解的一句话,也是历代注疏和解释《论语》的学者争议很大的地方。这里,“怀德”、“怀土”、“怀刑”、“怀惠”的共同点在于“怀”,即关心或者关怀的意思。对此,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解释是:

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论语集注》卷二)

在朱熹的解释中,“怀”是思念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念念不忘。“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朱熹解释的精妙之处就体现在分析了为什么君子念念不忘的是德,而小人念念不忘的是土。或者说,怎样来理解德和土之间的差别和共同之处呢?“德”和“土”的共同点就在于“德”具有固定性,而“土”也具有使人安定的特点;“德”和“土”的不同之处也是历代注释家的一个分歧点所在,何为“德”,何为“土”?“德”和“土”的区别在哪里?在朱熹看来,“土”即为“所处之安”,就好比是长期居处的乡土。

此外,“怀德”和“怀土”还有另一层更深的含义。“德”具有普遍性,在《论语》中讲到有德行的人“虽之夷狄,不可弃也”①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简言之,这里除了强调“德”需要不断的改善和提升以外,还应注意到德的普遍性。“怀土”是讲意识的狭隘性,这里孔子已经意识到狭隘的根源往往有地域的特征。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的出发点都是自己所处的乡土,我们可以从乡土观念来解读很多的内容。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怀土”的观念是很多冲突的根源?原因就在于“怀土”是一种很狭隘的本土观念。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还讲到“乡愿,德之贼也”,这里的“乡”和“怀土”的“土”有相通之处。为什么说“乡愿”是“德之贼”?就在于有那么一些人会把乡土看得比德行更为重要,这样的人看上去好像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主动和当地的人相适应,并且和所有人都相处得很好的样子,但事实上,这样的人没有坚定的立场,只是用附和或者讨好的方法来和他人相处,这样的行为是损害德行的。这句话可以和“怀土”的内容进行相互发明。

历来更受争议的是“怀刑”和“怀惠”。对此,北宋时期的邢昺作了如下解释:

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于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于迁徙,是安于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乐于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唯利是亲,安于恩惠,是怀惠也。(《论语正义》卷四)

“小人怀惠”比较好理解,指小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看重的是恩惠和利益。但君子为什么“怀刑”,是一个比较费解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这里的“刑”是指刑罚的话,小人应该比君子更畏惧刑罚才对,那为什么这里却特别强调“君子怀刑”呢?

在古代典籍,包括出土文献中,刑、型和形这三个字是可以相互通用的。《礼记·礼运》有云禹汤文武等六位君子“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其中的“刑”显然不可理解为刑罚、法制等,而是使仁定型、成形,让老百姓都可以遵循;就是把仁作为一种核心的价值观让它成形、或使其定型,常态化。

故而,所谓的“君子怀刑”,就是指君子关心的是自己的德行,让德行定型于自身当中,使德行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与此不同的是小人“怀惠”,小人觉得如果所谓的仁有利可图的话,那么他也会装作一幅仁的样子,但是如果仁和利益没有关系,他们则不会在乎。这就是“怀刑”和“怀惠”的一个主要差别,所以邢昺说“君子小人所安不同”。

四、“义”“利”之喻

小人并非愚钝之人,相反,和君子一样,也是明白利害之分别;而和君子之不同,则在于以“利”为优先。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这是《论语》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在这句话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讲得很清楚,但是很容易让人忽略二者的共同点——“喻”。朱熹的解释是:

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论语集注》卷二)

如朱熹所言,“喻,犹晓也”,即通晓、明白的意思。“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这里,“义”和“利”的对立被转化成了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如果不仔细追究,这种解释好像非常顺畅、没有什么抵牾之处。接着,朱熹引程颐的“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是说君子对待“义”和小人对待“利”的态度是一样的,这种一致就在于“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正因为他们都很了解“义”或“利”的要害,所以君子非常重视“义”,小人则非常喜欢“利”。简言之,他们的共同点是“唯其深喻,是以笃好”,但是所好对象不同,分别是“义”和“利”。

义利之辩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论语》之中,“义”和“利”是两个对立的范畴。①“利”者,义之和也。(《周易·乾·文言》)朱熹所引杨时的解读是说君子可以做到舍生取义,这是和以“利”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完全对立的。从利的角度来讲,人最希望的无过于生命的存续,最讨厌的无过于死亡的降临。正因为君子了解义的重要性,所以不把利作为首要选择,能够在关键时刻为了道义而牺牲生命;而小人则是为了私利有可能赴汤蹈火。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生的很多付出其实都是无利可图的,但其中自有乐趣和价值。杨时所注“不知利之为利”似乎有绝对之嫌,君子并非“不知利之为利”,而是明白义重于利。

五、“君子儒”与“小人儒”

《论语》中也讲到了“儒”。这里的“儒”是泛指读书人或学者。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

这句话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里孔子已经从他的学生当中发现,尽管都是在求学,尽管很多人都有了很好的文化修养,但还是有可能成为小人而不是君子。孔子在这里讲到的“君子”和“小人”与《论语》中的大多数地方讲到的不同。这里的“小人”类似于孔子在批评樊迟的时候所讲到的小人,是指目光很短浅、见识很狭小的读书人,并不是指的坏人。就是说,读书并不一定会使人变得高明,读书人也很有可能成为心胸狭隘、见识短浅的小人。在孔子的学生中,可能是因为子夏教学生的内容非常琐碎,注重细枝末节,看起来没有远大的目标,所以孔子才会对子夏作出这样的告诫。这里的“君子”和“小人”是强调修养目标和志向方面的不同。

除了志向之外,君子和小人的胸怀和心理状态明显不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君子的言行很谨慎,同时,有了过失也能及时改正,所以“坦荡荡”。与此相反,小人言行放纵又患得患失,所以经常处于忧戚的状态。

君子和小人对待自己不同,对待别人也有根本区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这是《论语》中经常被误解的一句话,“不成人之恶”经常被误解为不揭发他人的歪风邪气,但是在孔子看来这恰好是成人之恶。“君子成人之美”就是说君子要成就别人美好的一方面,“不成人之恶”是说不会去帮助别人实现不好、恶劣的一方面。小人就恰好相反,当别人有美好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千方百计地去破坏,别人有恶劣的方面时他们就帮助去实现。

六、学道与立德

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道德品行,尽管君子和小人之间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和区分标准,但实际上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他们可以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式。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地名,孔子到了武城之后,听到了礼乐的声音,孔子莞尔而笑,说到“割鸡焉用牛刀”,是说治理这么小的地方为什么要用礼乐呢?这里带有一定讥讽的意味。对此,子游很严肃地对孔子说曾经听您讲过,君子学习礼乐之道后就会更加爱惜别人,小人学习礼乐之道后就会更容易听从指挥。此处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社会地位为基础的,特别指出处在统治阶层的人在学道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去爱惜下层社会的人,下层社会的人学道之后更容易听从命令和承担各种义务。所以在子游看来,无论地方大小,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应该用礼乐弦歌来加以教化。听到子游的说法之后,孔子赶紧对身边的学生说:“子游说的话是正确的,我在之前说的话不过是和他开玩笑罢了。”这里孔子实际上有一点自我解嘲的意味。其实,孔子所言“割鸡焉用牛刀”,也值得思考,即礼乐要用得恰到好处。这里孔子委婉地改变了自己的说法,似乎有一点不是那么坦率地认错的嫌疑。

既然存在君子和小人,以至于有道之人和无道之人的区别,那么如何对待二者就是统治者所经常要考虑的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季康子是当时掌握鲁国实权的正卿,他向孔子提出的问题颇有蛮横的意味:“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不是反复强调有道和无道的区别吗?那么把无道的人都杀掉,以此来向有道的人看齐,这样如何呢?对此,孔子回答可谓义正辞严。他质问季康子,你推行政务,为什么一定要用杀的方法呢?然后指出,你如果有向善的愿望,而民众就变好了。随即,孔子又用“风”和“草”来比喻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孔子强调季康子处于君子的地位,一些处于下层的民众虽然无道,但是如果上层的统治者追求善行的话,那么民众也会朝着善的方向靠近,也会变得善良。这实际上也是谴责统治者的不善导致了民众的为恶。

孔子认为,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是具有方向性,并且可以影响到别人的;而小人的德行就像草一样,没有自己的方向,而是随着风的方向变动。这不是一般意义上强调君子的德行可以影响到小人,而是突出君子对小人所发挥的影响难以抗拒,就像草必定随着风的方向而发生偏倒一样。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必”,强调这种影响是必然的。可见,孔子对于君子的影响之下,小人必然会发生良性改变,深信不疑。

仔细想来,季康子的欲念其实非常危险。按他的这种说法,把人分成“有道”和“无道”,以“诛无道”的名义去屠杀,必然造成无辜者受害。这样一种二元对立,且迷信杀戮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治理手段是很残忍的。对此,孔子的立场非常鲜明。他指出老百姓是善良还是恶劣,统治者负有主要责任。

前文已述,君子和小人通过学道都可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君子相对小人而言,是可以充分发挥影响力的,并不是说小人就坏得无以复加、无可救药了,而是说君子可以通过德行去影响和教化小人。拥有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利越多的人,就应该在德行上面有更高的水平和更好的表现。作为统治阶级,其德行应该具有表率作用,这在儒家的思想层面上看是必须的。

七、女子与小人

如果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容易理解的话,孔子把“女子”与“小人”均列为“难养”的对象则有些匪夷所思。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孔子思想中引起激辩的议题。近年来,钟肇鹏、劳悦强、李存山、廖名春等学者都曾有专门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

有人认为孔子这里所谓的女子与小人是指小女孩和小男孩,说的是小女孩和小男孩都很调皮,所以很难照顾。这种解释实际上让人有点啼笑皆非,既然承认小女孩和小男孩有调皮的特点,就不会有“难养”的感慨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女子不是专指小女孩,小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专指小男孩。

对孔子的另外一种维护是说这里讲到的“女子”即为“汝子”,因为在先秦时代,“女”通汝,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所以这样一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是孔子责备自己的学生,说他们跟小人一样难养。这样的解释看起来也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很多存疑的地方。一方面是汝子和孔子之间何以存在“养”的关系,即使说“养”,那么在孔子的时代也是学生养老师,而没有老师养学生的道理,因为当时的民间老师主要就靠学生提供的供养来维持生活;另一方面,将“汝子”与“小人”并提也是很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种说法。

另外,还有一种维护孔子的说法是认为这里讲到的“女子”不是全称判断,而是一个特称判断,是特指一些女子和小人。在笔者看来,这种解释也是比较浮泛的。

也有一些学者者认为问题很简单,指出这可能只是孔子的愤激之词。的确,我们会留意到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在忿怒的状态下,都会偏向于以全称判断来表达自己一时的感触,而且言辞会很激烈,如“女人都虚荣”或“男人都霸道”之类。然而,孔子将“女子”和“小人”并提,而不是直接陈述“女子”如何如何,这显然是经过细致考虑的,而不大可能是一时兴起的愤激之词;其次,孔子在这里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就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如果是愤激之词的话,就很难总结出这样的概括。所以,孔子这句话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对于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最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孔子讲这句话与古代社会中怎样的一种社会形态最相贴切。这里首先看一下朱熹的注释:

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养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论语集注》卷九)

朱熹的这个解释,并无精妙独特之处。家庭中的主仆关系,在孔子思想中并不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在儒家思想中反复强调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即使能勉强把主仆的关系纳入君臣伦常中讨论,但也没有多大重要性。

在这一点上,邢昺认为“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所以,他说“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接着,邢昺说到:“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指出这里的“女子”是一个概言。“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文母”是指文王的母亲,因为在《诗经》中有几个篇章都是歌颂文王母亲的贤明。

这里首先需要指出,孔子在这句话中讲的“女子”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但这个概括性的说法并不是指所有的女性。那他是指什么样的女性呢?以笔者愚见,孔子这里主要指的是和小人一起的那些女性。这里的一个关键是“养”的问题,对于自己的父母是秉持孝顺的态度,对自己的子女则是抚育的责任。所谓的君主或君子,他们与小人的关系主要就是“养”和“被养”的关系。孟子的一段论述值得注意: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是指劝说那些所谓的“大人”的时候要藐视他,不要觉得他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是说在孟子看来,即使自己志向得以实现,也不会去追求堂皇富丽的高堂大屋。与女子和小人的问题相关联的就在于这里说到的“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这句话指出吃饭之前,阵势很宏大,有歌舞表演,还有专门伺候的侍妾几百人,这种事情孟子是不会去做的。

在很多时候,女子与小人其实就是指这一类的人。这些女子成为统治者娱乐的工具,这些小人则是从事服务工作的下人。

接着孟子讲到“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就是说,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声色犬马的事情我都没有做过,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这里孟子批评了统治者追求奢靡生活的做法,而“小人”和“女子”就是指那些被养着的侍妾。

八、邪臣惑君,乱妾危主

东汉旬悦所著《汉纪·哀帝纪》中讲道:

夫内宠、嬖近、阿保、御竖之为乱,自古所患。故寻及之。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性不安于道,智不周于物。其所以事上也,惟欲是从,惟利是务。饰便假之容,供耳目之好,以姑息为忠,以苟容为智,以技巧为材,以佞谀为美;而亲近于左右,翫习于朝夕;先意承旨,因间随隙,以惑人主之心,求赡其私欲。虑不远图,不恤大事。人情不能无懈怠,或忽然不察其非而从之,或知其非不忍割之,或以为小事而听之,或心迷而笃信之,或眩曜而不疑之。其事皆始于纤微,终于显著,反乱弘大。其为害深矣!其伤德甚矣!是以明主唯大臣是任,唯正直是用。内宠便辟请求之事,无所听焉。

“内宠嬖近阿保御竖之为乱,自古所患”,这里的内宠、嬖近、阿保、御竖实际上就是指后宫所豢养的女子和小人。①阿保为乳母。范雎告诫秦昭王:“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于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史记·范雎列传》)“竖”指后宫中供役使的小臣,《周礼·天官冢宰》记载有“内竖”之职,人数比“寺人”(宦官)多一倍。“御”也是陪同在君主左右提供服务的小臣,《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这些人与君主朝夕相处,虽地位卑微,但和君主关系亲昵,对君主影响巨大,如果品行恶劣,就是为患作乱的始作俑者,所以孔子才讲:“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为什么难养?在荀悦看来,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的心性不会安于正道,他们的智力不求周全,他们在面对君主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满足君主的欲望,注重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且还装出一副可亲的面容来迎合君主的耳目之好,他们的这种忠诚实质是在姑息和纵容皇帝的恶行,而他们的这种聪明都是苟且偷生,以此来获取君主的恩宠。但是,这样的人却具有“亲近于左右,翫习于朝夕”的便利,他们和君主朝夕相处且善于阿谀奉迎。君主想什么事情还没有说出口,他们就已经猜测到其意图,所以他们在有机可乘的时候来迷惑君主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的出发点不在于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在于一己之私。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没有懈怠之时,这些人或者马马虎虎,没有意识到君主的错误而顺从君主,或者即使知道君主的错误也不忍心去纠正他们,或者加以炫耀而没有疑问,或者觉得这些无关大体而听之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其为害深矣!其伤德甚矣!”就是说,给国家带来的祸患非常大,对德行的损害非常严重。所以,旬悦的结论就是君主应该“唯大臣是任,唯正直是用。内宠、便辟请求之事,无所听焉”。

现在我们不妨回头看一下,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时代,在所谓的专制制度非常盛行的时代,旬悦就有了这样的看法。这里不是说所有的女子和小人难养,而是说当他们在皇权周围的时候,变得难以豢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些女子和小人之所以为患作乱,最终的根源还是在于君主,在于君主能不能把各方面的关系都恰当地处理好。

在这方面,儒家有一个劝说的技巧,是通过“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这种说法来提醒君主和主政的人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并意识到身边的女子和小人都有“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特征,从而去任用和依赖正直的大臣。

两汉政权时期,后宫内宠干预政事的问题都很严重。《汉书·谷永传》记载谷永对汉成帝的劝谏:

《易》曰:“在中馈,无攸遂”,言妇人不得与事也。《诗》曰:“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建始、河平之际,许、班之贵,顷动前朝,熏灼四方,赏赐无量,空虚内臧,女宠至极,不可上矣;今之后起,天所不飨,什倍于前。谷永之言是有针对性的:

成帝性宽而好文辞,又久无继嗣,数为微行,多近幸小臣,赵、李从微贱专宠,皆皇太后与诸舅夙夜所常忧。至亲难数言,故推永等使因天变而切谏,劝上纳用之。

谷永借助天气变化而劝谏成帝远离小臣,授意者是皇太后和他的兄弟,可见后宫和外戚干政,有时也和近幸小臣发生矛盾。

《后汉书·杨震传》中也讲到:“《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是说像母鸡打鸣一样,是不祥的预兆,这里意在告诫后宫不得干预朝政;“《诗》刺哲妇丧国”,《诗经·大雅·瞻印》篇实际上是当时的民众表达对上天的不满的诗歌,“瞻印”即抬起头来看天,这首诗抱怨上天为何这样糊涂,主要目的是讽刺周幽王,为了褒姒而使国家倾覆,而且说到“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这里把国家祸乱的根源归结为妇人。

诚然,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很不公平的说法。对此,历史上也有很多讨论。杨震在给汉安帝的奏折中讲到:“昔郑庄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后面又化用孔子之言:“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所以,他以《周易·家人卦》的六二爻辞“无攸遂,在中馈”,作为后宫不能干预朝政的一条原则。杨震指出,《周易》所言就是指“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他所提出的具体措施有:“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汉安帝先是受制于邓太后及其兄长邓骘,而邓太后也依靠宦官控制安帝。邓太后去世后,安帝的乳母王圣及其儿子伯荣又倚仗安帝的宠信和纵容胡作非为。而杨震非常担心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导致不可挽回的祸乱,于是向汉安帝敬献了几份奏折加以劝勉,主张“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后面提出的建议更是直指要害:“绝婉娈之私,割不忍之心,留神万机,诫慎拜爵,减省献御,损节征发。”告诫安帝割舍对其乳母的溺爱之情,以社稷为重。但是,昏聩的汉安帝反而把杨震的奏折给王圣等人看:“(安)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从这段记录来看,实际上真正有问题的是汉安帝,不仅任其乳母摆弄,还将大臣舍身劝谏的奏折给他的乳母看,使所有作乱的人都非常痛恨杨震。

到汉桓帝的时候又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大臣叫爰延。他在对汉桓帝的劝谏中也讲到:

臣闻之,帝左右者,所以咨政德也。故周公戒成王曰“其朋其朋”,言慎所与也。昔宋闵公与强臣共博,列妇人于侧,积此无礼,以致大灾。武帝与幸臣李延年、韩嫣同卧起,尊爵重赐,情欲无厌,遂生骄淫之心,行不义之事,卒延年被戮,嫣伏其事。夫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所以事多放滥,物情生怨。故王者赏人必酬其功,爵人必甄其德。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邪臣惑君,乱妾危主,以非所言则悦于耳,以非所行则玩于目,故令人君不能远之。仲尼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盖圣人之明戒也!(《后汉书·爰延传》)

在爰延看来,皇帝周围的人,都应该为皇帝提供劝谏和主张,以改善施政、提高德行。所以周公告诫成王说“其朋其朋”,就是说跟什么样的人交往一定要非常谨慎。“昔宋闵公与强臣共博,列妇人于侧,积此无礼,以致大灾”①宋闵公臣长万以勇力闻,万与鲁战,师败,为鲁所获,囚之宫中,数月归之宋。与闵公搏,妇人皆在侧,公谓万曰:“鲁君庸与寡人美?”万曰:“鲁君美。天下诸侯,唯鲁君耳。宜其为君也。”闵公矜,妇人妒,其言曰:“尔鲁之囚虏尔,何知?”万怒,遂搏闵公颊,齿落于口,绝吭而死。(《新序·义勇》)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宋闵公正是孔子的先祖,孔子对于闵公的悲剧应当是很熟悉的。

我们不妨想一想,在孔子的时代,造成一个诸侯国产生如此大的祸乱的原因大多在于后宫乱政,汉代的人在讨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自然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接着,爰延还以汉武帝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并引用了孔子所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以此指出“邪臣惑君,乱妾危主,以非所言则悦于耳,以非所行则玩于目,故令人君不能远之”。为什么这些人会“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原因不在于他们离不开君主,而是君主因为要肆意满足耳目之欲而离不开他们。所以,爰延最后指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盖圣人之明戒也!”这说明,“女子”和“小人”都是特指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孔子在讲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时候,不能排除其中涉及到性别歧视的问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性别歧视自古以来是整个人类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就在于,一方面如何相互尊重男性和女性在各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如何避免由于这些差异而引起的歧视和敌对。

诚然,我们不能排除孔子提出这样的说法没有性别歧视的因素,但是值得重视的是孔子熟读《诗经》和众多经典,他对经典中所记载的杰出的女性一定是非常尊敬的;同时,孔子讲这句话应该是针对当时所处的特定的政治形态而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不需要为孔子作过多的维护,但这也不足以构成一个孔子无法逃脱的罪名。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孔子所言的“君子”、“小人”、“女子”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立体背景:个人经历、社会制度与历史事件的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结合分析《论语》中的有关论述,并参照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论说,可以使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同时,也使我们的思考更有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寇金玲

Discrimination among“Superior Men”,“Inferior Men”and“Girls”

Zhang Fengqi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dong,510275)

Abstract:Of the impact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upon Chinese culture,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probably the repeated discrimination between superior men and inferior men.The original sense of the two terms are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social status,however,in the discussion of Confucius with his disciples,the focus is on the positioning of their sense of virtue.Though some people condemn the“pseudo-superior men”and affirm“true inferior men”,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m is still applicable to the evaluation categories in every field.However,when“inferior men”and“girls”are put side by side,much more disputes are incurred.Therefore,it is able to provide references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studies to sort out relevant ideological resources,through a new look at their connotations.

Key words:superior men;inferior men;girls

作者简介:张丰乾(1973— ),男,甘肃古浪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2015-12-25

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6)01-0147-10

猜你喜欢
小人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木勺小人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