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道德叩问

2016-04-13 06:19李磊王明英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李磊,王明英

(焦作大学法律与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道德叩问

李磊,王明英

(焦作大学法律与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受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偏好,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认知下降与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对立,另一方面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淡化与多元文化的盛行。大学生文化偏好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更为明显的却是道德上的隐忧。要实现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道德救赎,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努力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营造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文化偏好;道德

“文化偏好是主体具有的一种文化偏爱,趣味认同上的文化定位,包含着潜隐在个体中的文化品味、风格和趣味偏向[1]”。大学生文化偏好的形成受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影响很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从当前大学生文化偏好现状的调查分析和道德审视来看,对其进行道德上的叩问和反思已是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看,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2]。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并受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和以往大学生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

(一)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交通、旅游及生态的全球化为基本内容,而以文化及社会、政治影响为直接后果的一种社会变化趋势[3]。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各种文化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融合与交流,形成世界文化一体化。但是,在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文化一体化势必会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在“‘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虚拟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挑战[4]”。全球化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击而面临着严峻挑战,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意识。

(二)网络时代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化与网络时代相伴而生。网络文化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不可控性三个基本特征[5]。海量的网络信息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全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时代最大的网民群体[6]。

(三)转型时代

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都必然伴随着文化冲突,反过来,文化冲突也必然贯穿于社会转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和矛盾频发多发。社会的转型势必会导致文化冲突凸显,伴随着“中国社会变革涌现出诸多矛盾且在现实社会层面上无法得到真正的化解,人们开始追问观念和意义层面的问题,由此文化的问题似乎又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7]”。在这转型的进程中,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出现多种并行的社会思潮以及多元主体并存的价值观,不少人思想迷茫和心理失衡,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焦虑,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中亦不列外。

(四)独生子女时代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日益增多,目前城市家庭已达95%以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经济富裕,从物质上保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因素,包括情感缺失、心理孤独、性格脆弱等。他们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而且逆反与任性。同时由于被过度宠爱而不考虑他人感受,缺乏自律意识,唯我中心没合作精神等弊端。从血缘、亲情、人伦等角度看,“独生子女不能跟兄弟姐妹一起玩乐,只能成天围着父母转,其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8]”。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情况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基本情况,笔者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4所高校的大学生文化偏好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追求程度等方面。总体上看,大学生文化偏好虽然呈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在世界一体化及我国社会转型的社会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偏好无论在价值取向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和整个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不相协调的一面。

(一)传统文化认知下降与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对立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验还不丰富,思想还不成熟,在文化追求上会被西方文化的一些表象所迷惑,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普遍存在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不足和文化认同感弱化等问题。调查显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的只占16%,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下降的现实。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却在加深。在对外开放和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大环境下,广大青年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了解不深,对西方文化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其结果是“以自己为重,以伦理关系为轻;权利为重,义务为轻[9]”,中华民族许多固有的优秀传统遭到轻视。在节日文化调查中,分别有55%和73%的大学生选择过情人节和圣诞节。这种对西方文化的亲近与认同现象,势必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与排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非正常背离。

(二)主流意识形态淡化与多元文化盛行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大学校园里,调查显示,近五成的大学生对于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不热心,甚至存在很大的逆反心理。在政治信仰上,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诱惑,对一直指导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动摇,丧失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而一直被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社会责任、道德理想则被抛之脑后。

与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相对应的,是多元文化追求趋势的上升。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可避免地出现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给大学生提供了各不相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文化观念的选择。据调查,无论在节日元素,还是娱乐取向等方面,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逐。由于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追求新鲜事物,有高达54%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表示“非常喜欢”,他们追求丰富多彩而又张扬的个性,乐于接受西方文化中的许多开放思想,容易导致功利化倾向,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同时,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多元价值观在网上并存,受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在人生目标的确立,以及对实现目标的评价上,必然呈现出个体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道德审视及救赎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道德审视

大学生文化偏好不仅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现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从以上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和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基本情况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文化偏好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更为明显的却是道德上的隐忧。

1.价值观念的异化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趋势转化,从表面上看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一种差异,背后折射的却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异化。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道德理想淡化、信仰缺失的趋势。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情感良知等价值理性均遭清洗,往往会随波逐流地模仿、盲从某些他们本身不一定认可的行为方式,包括所谓西方的自由化意识形态,对于学校所积极倡导的德育价值取向却持抵触的态度,忽视了社会主流的价值准则,弱化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功利性倾向明显。每一种文化都是有着与其相适应的载体来传播和表达的,在当今高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在经济日趋活跃的市场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促使人们对物质的追逐,往往会陷入物质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人为物役,实用性成为他们衡量价值的惟一尺度,导致“拜物教”的产生,使很多大学生拜金主义倾向明显。第三,价值观呈现追求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淡化的特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当代大学生过分张扬个性,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和排他性地扭曲价值观,导致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更多地是从自身利益需要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取向,而对于集体和社会的贡献,却放置次要地位。

2.文化忧患意识的缺失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碰撞与交流明显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不仅没有意识到西方文化带来的挑战,反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这是当前大学生文化偏好面临的一个重大隐忧。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深和中国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西方文化往往披着商业的包装大量涌入国内,迎合了大学生的娱乐心态,使大学生沉迷其中,许多不利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内容悄然渗透到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里,极大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西方节日、娱乐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过分崇拜。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很感兴趣,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而对我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无多大的热情,仅有26%的学生表示想回家过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娱乐方面,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中国电影不感兴趣,而对美国好莱坞大片却情有独钟。在生活方式上,同样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明显,个人主义至上,拜金享乐主义盛行,把钱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对西方文化了解既不全面,也不理性,表现出盲目崇拜的倾向。

3.文化自信的失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0]”。只有增加文化自信,才能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其精神面貌和文化涵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思想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所控制的传媒大量涌人我国[11]”,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起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导致其在文化自信上的失落。

从外部因素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全球化也在影响着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之中,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文化交流并不是和谐和公正的。尤其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受意识形态及经济实力的影响,传统文化始终处于一种劣势状态;从内部因素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加深,西方文化汹涌来袭,受其影响,很多人滋生了民族虚无主义情绪,认为西方的文化思想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这些错误的言行和主张潜移默化地渗透在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产生着重大影响,很难激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失落,主要表现为低估传统文化价值的文化自卑。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许多思想浸润着古代哲人的聪明智慧,近邻的韩国、日本都在积极吸取其中的文化精髓。但遗憾的是,受成长环境和流行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并没有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大同”等思想不屑一顾,认为与他们所要追求的个人价值主义、享乐主义相违背。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偏好的道德救赎

如何降低大学生文化偏好中的消极影响,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导大学生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积极价值,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的科学揭示与概括,它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具有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文化功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2]”。揭示出文化的本质就是“化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于引导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有重大作用。总体上说,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13]”的时代条件和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14]”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平。

在当前,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就是要培育他们认同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成果,有助于矫正大学生的文化偏好和认识误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薪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15]”。

2.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一方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构建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中华民族勇敢前行。如今,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样可以作为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社会秩序维护的“小康大同”愿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个人理想追求的“修齐治平”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解决矛盾方式的中庸选择等,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财富,通过改造融入到了时代精神之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围绕爱国主义这个核心,通过屈原、陆游、岳飞等历史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的教育意义等来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第三,通过多层面、多视角的文化比较,帮助大学生培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辨别力,避免大学生过分亲近西方文化、网络文化而疏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大学生文化偏好的正常回归。

3.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既能肯定和坚持自身的传统文化,又以开放、包容心态对待其他文化的一种心态。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失落,我们不应“过多地责怪异族文化的‘侵蚀’和传统文化的‘劣根性’[16]”,需要对当代大学生文化忧患意识的淡化进行深刻地反思。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对各种文化的判断鉴赏力不足,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都容易走向绝对。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无疑会走向民族虚无主义;对西方文化不加选择,很可能会在价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现偏差。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西文化进行批判与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批判能力。“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17]”,引导大学生在充分吸收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既不自卑也不自负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客观公允地评价西方文化,拒绝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封闭主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4.营造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两个途径是比较重要的。其一是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一般都是通过社会渠道来传播的;其二是学校,即通过教育途径来传播民族文化,这是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高校,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

一方面,要倡导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8]”。要倡导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努力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在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努力,除了专业课外,高校应在包括文、理科在内的所有学生中,增设传统文化素养课程,或者多聘请相关专家举行传统人文学科讲座,从而更全面地拓宽大学生文化视野,使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韵味。第三,重视传媒在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增强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性。大众媒体应该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介绍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文化场馆、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1]高智红.谁的选择?——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66.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3]张定淮,曹晓明.全球化时代各国政府行政改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1):33-35.

[4]李红.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重构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90-96.

[5]杨海波.网络文化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2):9-10.

[6]搜狐网.2015年6.88亿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26.2小时[EB/OL].[2016-03-14].http://mt.sohu.com/20160123/ n435608876.shtml.

[7]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3(3):111-124.

[8]委员联名呼吁放开二胎称“一胎化”已完成使命[N].羊城晚报,2010-03-10(2).

[9]时广东.梁漱溟、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改造思想的趋同和差异[J].社会科学研究,1996(6);105-111.

[10]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摘,2010(16):4-8.

[11]王景云.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探究[J].教育探索,2008(6):9-1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1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1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6.

[15]胡锦涛.希望青年做四个“新一代”[N].新闻晚报,2007-05-05(1).

[16]顾晓鸣.文化选择的可能性与选择机制[N].文汇报,2006-12-16(8).

[17]王书芳,张宏辉.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大学的文化性格[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6):79-81.

[1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3(1).

【责任编辑:孙健】

Moral Inquiry of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Preferences

LI Lei,WANG Ming-ying
(School of Leg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Jiaozuo University,Jiaozuo 454003,He'nan,China)

The report of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states:"Culture is the nation's blood,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people."Affected by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ir growth,the cultural preferenc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ws an opposition,on the one hand,of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awareness and the blind worship of Western culture,and on the other hand,it presents the desalin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prevail of multiculturalism.Such cultural preference,though having its positive side,is more significant in its hidden moral worries.To achieve the moral redemp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preference,we must lead the students’mainstream values by Marxist cultural perspective,upgrade their cognitive level of traditional culture,cultivate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preference;ethics

G641

A

1671-5934(2016)04-0119-05

2016-06-12

李磊(1972-),男,湖北随州人,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