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宽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0)
政治认同视阈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彭晓宽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具有着深刻的价值属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理解与认同呈现出多元主义色彩,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的进程中,将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政治;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涵盖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内容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任务异常艰巨,既要依靠全党全国人民上下左右,全方位联动,也需要具备条件的地区有担当、有奉献,先行先上,示范引领。更需要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在价值引导、政治认同以及文化建设方面凝聚力量。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社会成员的政治观念植根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之中,政治教育归根结底就是针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教育,在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社会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始终和阶级、国家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离不开一定政治和政治观,否则,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
作为将国家、民族、政党、政治建设融合在一起的政治认同,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政治发展的核心。“所谓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宗教认同,等等。”[1]在形成一致的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为着共同的政治目标而努力奋斗,使之成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中外学者较一致地认为,政治认同是围绕国家机构和社会这一联动轴展开的,强调研究社会运动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运动参与者所能获得的外部资源以及人们的政治观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政治认同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国家、政党、制度、意识形态领域等,但归根结底是对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观念,认可或者信仰这种政治观、价值观。自从出现阶级和国家以来,政治观和价值观就成为人们政治认同的基础,虽然对于政治认同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有一定的差异,但公众的政治思想、公众政治参与、价值和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是公认的始终被认为蕴含在政治认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社会在发展中所倡导的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都离不开政治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任何社会群体都有该群体成员共同信奉的政治观、价值观,相同或相似的政治观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政治认同。社会成员价值观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联,因而社会成员价值观、政治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价值观教育其实就是人们对政治文化观念认同的教育,也就是说政治认同就是通过价值认同而体现出来。所谓的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社会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共同价值观的形成”[2]。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它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在更高层次上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我国当前社会政治文明系统中居于核心和领导地位。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指导思想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自觉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追求,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加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并全心身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对共产党执政、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否认同和接受以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普遍认同,必须基于大学生对现行的世界政治、西方国家政治的充分认识,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政治的理解与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
多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策略,除了经济上封锁、思想文化渗透之外,更是将政治上干预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近些年更是大肆利用现代传媒蛊惑人心,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传播资本主义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生活方式,大力推行其新自由主义,妄图西化、分化甚至在中国实现和平演变。近一个时期,党内外也确实有一批人打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对接的幌子,“以西方措辞为措辞,以西方视角为视角,大肆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鼓吹西化、美国化。”[3]这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丑化共产党的领导以图改变人们的政治认同。另外,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社会政治观念的碰撞也使一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政治盲目认同。使得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
2.1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论不扎实,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出现偏差
一个人的价值观、政治观念有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大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历、成长背景因素所限,在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将其与社会制度、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政治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没有深刻的认知。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大学生形成这种政治观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全球化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了地球村,使得世界所有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国家都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但由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发展优势而肆无忌惮地推行霸权主义,谋图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西方各种思潮及政治政治思想纷纷涌入中国并迅速蔓延,冲击着中国人民头脑中固有的政治观。西方的思潮和政治观具有很大欺骗性,大学生在接触西方政治思想的过程中被西方的政治制度所蒙蔽。进而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观念不信任甚至走到了社会主义的对立面。另一方面,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及生态环境领域所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世界政治的观感,再加上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集中涌现也一定程度地造成一部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前景的迷茫。必须承认,在西方政治观念冲击下,不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的发展在认知和认同方面出现了偏差,一部分迷失甚至走上反社会主义的道路。
2.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感缺乏
任何政治思想、政治观念,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并始终处于不断变迁发展和相互交流融汇之中。当代社会,政治观念传播的便捷史无前例,交流交融更是空前活跃,不同政治理论、政治思想从未像今天这样相互交织在一起。这种世界范围的交流交融,必然导致政治领域的碰撞和斗争更为频繁,渗透和交锋更加复杂。西方的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入,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在大学生中正经历着严重的挑战。近些年来,西方一些网络大国的传媒机器高速运转,对别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权状况等大肆抨击,四处推行其“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收买并形成骨干队伍,培养和扶植反对派,肆无忌惮地进行“颜色革命”。在这种环境下,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不强,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完全受方的新自由主义及价值观蛊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前景,持怀疑、批判甚至反对的态度。
2.3 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面临价值选择的困难和迷惑
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程中容易改的都已经改成功,剩下的是改革进程中难啃的“硬骨头”。在机会与挑战以及面临的威胁面前,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们价值取向也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大学生是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取代一元化,是价值观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是社会更加进步、开放的标志,但多元化及差异性带来的价值取向冲突、价值选择困惑等问题日益凸显。”[4]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出现浮躁、迷惑以及一定程度上上的迷茫。这是正常的现象,这个阶段的一切意识形态都将会成为新的价值观确定的铺垫,当代大学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政治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应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和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理论上显现出非常充分,但是在的实践中存在政治手段“缺场”现象。“很多所谓的‘价值观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价值理性而培养价值理性,或者为了教导某些价值观而教导某些价值观,只是一堆没有形成整体的、没有有机联系的‘价值观教育行为’,缺乏作为这些行为的‘灵魂’的政治意识”[4]。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地头脑,针对政治认同与价值观教育的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当前政治认同危机的困境中走出来。
3.1 增强政治认同要做到思想认识提升先行
政治认同也可以归结为一种价值认同。“就是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真正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以及党保持高度一致。”[5]思想认识,是行为的先导。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先有思想引导、后有行动自觉,先有正确的思想,后有正确的行动,进而到达目的地。而人类的任何成果都是在实践中所得出来的。毛泽东曾经说过:“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6]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人的行为高度,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人的行为强度,对于个人而言,积极的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行动,对于群体,只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才可能有统一的行动,才有行为的自觉与成功。
3.2 以培育为出发点,以践行为落脚点
加快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首先应该从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入手,各项工作必须围绕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精神展开。任何观念,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认识,它一方面反应客观事物的属性,同时又体现个人主观上的不同理解。培育的结果仅仅只能作为价值主体的认识前提而存在,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将内在的科学认知转化为外在的具体行动,最终通过实践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不仅需要靠国家、社会、学校一起联动引导,更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提升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分布和认识。因此,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社会主义制度对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一个直观的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基、无水之萍。
3.3 加强大学政治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政治在大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场”,它所包含的政治资源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刻的政治熏陶。”[7]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相同的政治观念,使大学生不仅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产生认同,而且在政治理想、政治观念方面产生认同。使得社会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大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真正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地去接受和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识,进而促进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可替代性。另外大学本身的功能以及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认识、政治观念、政治价值、政治素养的养成,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之外,还在于大学课堂中的常规学习。相对自由的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的政治理解能力、政治选择能力和政治创造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授的过程中应该将当前的政治现实与人文活力实现有效的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课程相结合,真正拥有独特的生命力。
3.4 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政治认同培育体系
“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和最高目标,在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然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靶向,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主体地位;必须依靠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注重以人的精神力量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进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应坚持以国家、政府、学校为龙头,以各级组织为导向,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清除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从而达成一致的政治认同基础。在这个进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学校的学生教育培养这个重点。要把不折不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要从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转变等全方位入手,实行动筋动骨的改革;要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建设体系;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把“入脑入心”作为工作目标;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政治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程中的强大动力。
[1]包心鉴.如何看待当代中国政治认同[J].光明日报,2014.05-28.
[2]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
[3]刘韵献.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十大执政风险[J].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4]孙多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机制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6).
[5]杨柳新.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0).
[6]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8.
[7]杨泰波.更好发挥地方组织的作用[J].新湘评论,2013,05.
D64
A
2095-7327(2016)-12-0120-03
彭晓宽(1973.11—),男,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