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来军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 河北省 石家庄市 050051
纪录片《西藏一年》中中国法制化形象的柔性传播
包来军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51
以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本文分析研究了对华友好人士是如何通过纪录片来影响普通大众对于中国形象、中国法制化形象的理解的;分析研究西方纪录片中有哪些法制传播的理念,进而可以反驳一些不当的误解;分析研究含有中国法制化形象的国外纪录和传播,对于我国做好法制化的对外宣传、展示中国的现代化形象、学习世界的法制理念的大众传播都有重要的意义。
法制形象纪录片西藏一年国家形象
国外近年来在涉及中国发展和西藏的纪录片中,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含有中国法制形象的相关内容。这些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的纪录片,侧重于使用电影化的影像拍摄技法、追求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其中一些国外独立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也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纪录片《西藏一年》正是一部经典的跨文化传播纪录片,对我们对外传播和在国际上塑造中国形象、法制形象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08年3月6日,由旅英华人导演书云拍摄的独立纪录片《西藏一年》(A Year in Tibet)在BBC首播,其中包含的中国法制形象更是巧妙地融合在整个纪录片叙事中,达到了柔性、跨文化传播的巧妙效果。
《西藏一年》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国际影响,登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台。最终,2009 年7月27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该片。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对该片给予高度评价。《西藏一年》的真实、客观和代表性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重视,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经典纪录片作品之一。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进步,特别是法制建设的加强。对于纪录现实生活的纪录片,法制元素在其中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某种意义上说,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是法制纪录片的另一面。普通人生活的艰辛,背后是一些隐性的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这也是法制中国建设的土壤。
独立纪录片个性化的色彩更便于直接和暗示性地纪录中国的法制情况,纪录社会对于法律、法制的迫切需要;同时反映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社会现状。
(一)普通人的生活迫切需要中国法制建设的深入
《西藏一年》反映西藏普通人的生活需要法制社会的建设和法律意识的加强。如何运用法律进行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和缓和社会矛盾迫切的需要。劳资争议、文物保护、宗教政策、物业纠纷等等都需要法律来界定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和权力的界限。纪录片也折射出合法与非法,法律的准绳和标准至关重要,法律意识、法律条文、法律执行都形成了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进步的真题。
(二)民众法律观念逐渐强化和中国法制的重要作用
在面临附近工厂起诉时,当事人迫切的寻求法律和律师的保护和支援,迫切地需要《物业法》保障权利。在面对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居民和一部分当事人已经有了需要法律支援的迫切需要和行动。被告的申诉,彰显了法律的公正和民众正在增强的维权意识。宗教领袖到白居寺时,警察对喇嘛和百姓的保护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江孜的社会治安状况介绍,都证明了中国法制形象在维护社会公正与秩序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客观反映了部分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记录外出打工的藏民不能被当地人和包工头接受,受到委屈,却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贫寒的拉巴为了给侄子治病,倒卖藏獒、卸货、拉三轮,有时还因雇主拖欠而拿不到工资,备尝艰辛。尤其是外出打工时被包工头恶意欺骗并被当众殴打,只能伤心地回家。他们还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直接纪录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生活,提供了极为真实和深厚的社会背景
《西藏一年》以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纪实为出发点:普通人如何在现代与传统中选择?纪录片通过小人物具体故事来反映政府、社会、民众个人如何面对和解决社会发展中问题的。
摄制组用了一年时间与被拍摄者同吃同住,生活的融合,在纪录片中体现的是人类学的田野考察视角,纪录了妇女宗教干部、乡村藏族医生、酒店经理、三轮车夫、喇嘛等8组普通藏族人一年四季的日常的最普通生活。“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平淡无奇的婚嫁、病痛、秋收、朝拜,成为影像中流淌的一幕幕音符,夹杂着人性的挣扎,表征着生命的律动。”
生活的平淡中,涉及法制形象的片段,就成为整个纪录片的精彩点与思想的蕴含点。只有理解了整个藏族人的生活,才能理解现代社会进步、中国改革开放和法律的形象的柔和与独特。
(二)个人视角、贴近性、软影响正在成为西方独立纪录片中中国法制形象传播的一个特点
独立纪录片通常更擅长以个人的视角纪录个人的故事,导演和主创人员、摄影师的平等的视角交错与融合,信息的真实与贴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显。通过娓娓叙事来让受众自我独立的判断,而不是主观的灌输观点、居高临下地强加传播者的意志。
视野的平等是记录的入微性,当前生活的叙述尽可能显得平实与自然,其水到渠成般的理性和暗示性的观点,更易于被不同文明、不同立场和阶层受众所感受和认知,具有“一生三”的多元和开放性的巧妙的传播效果。
米克·巴尔认为“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还是虚构的事件。”角度、立场、思维决定着传播真实的意图和观点,传播效果的实际影响。
(三)生活中含有矛盾的故事,普通民众真实地表达自己观点的“白描”画面,细节的特写纪录手法和纪实风格
在《西藏一年》中,不同社会阶层和方面的复杂关系和城市化中不同人群中的矛盾故事成为叙事结构的核心要素。三轮车夫的艰难谋生,其与城管的矛盾、与来自乡下的农民工、来自外地的异乡人在获取本来就少之又少的工作机会中的矛盾。
人文关怀精神的核心是人特别是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性格和情感。生命愈加普通和平凡,越需要被关注,如患病儿童、外出异乡的打工客、打零工为生的年轻人等等。平凡人群中的伟大精神是他们具有为了尊严和生存而抗争的极强烈的自我意识。
细节的对比,揭示的意义强烈而有冲击力。法师与高射炮消减冰雹形成了时代性的强烈反差,成为传统与现代的经典画面。
技术的运用自如来自于观念的平等,面对面的画面和同期声的真切。整部纪录片除了偶尔出现的西藏风格的音乐外,片中都以画面和同期声实时叙事为主要方式,凸显了故事的真实和纪实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进而激发受众的关注与思索。
(一)要正视社会问题,把握中国法制形象传播的主动权
在网络社会,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读是跨越国界的。国外媒体的记录和观点会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反馈和传播到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不可避免的结果。如何面对网络时代国外媒体的报道?如何争取舆论传播的主动权和国际话语权?这是我们对外传播和法制形象建设中的新课题。
如果直接以法制内容为主题,集中纪录,容易放大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对立各方的观点,虽然可能煽情,但是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海外媒体关注中国问题,其报道通过网络回流国内,演化为某种形式的舆论热点和监督,是当今国际传播的新情况。普通民众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知识群体也注重信息来源的多元和国外视角观点,所以这是国内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新情况。只有主动公开、透明合作交流,才能避免误解和误读,谣言和误会也会止步于大信息量和长期、全面、主动的报道。信息孤岛和封锁只能适得其反。
可喜的是,客观公正并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中国情感的国外纪录片中的中国法制形象是柔和而正面的,《西藏一年》中巧妙地肯定了中国执法机关的努力工作。
我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理性、发展的态度、眼光来看待国外媒体的社会问题纪录片,促进中国媒体主动、客观、真实反映纪录和推进中国法制形象的构建。媒体在记录和报道的内容上,主动引导国际舆论,在社会现实生活纪录片中自然地融合中国法制形象;在传播中,巧妙地“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地作用。
(二)在传媒领域加强合作拍摄,深入开放
中国形象、法律形象正成为国外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外纪录片中中国主题、内容和元素日益增多。我们要掌握媒体传播的主动权、国际话语权,一个有效方式就是中外合作拍摄,不是被动的解释和回应而是主动的传播和表达。
导演与核心人员的西藏情节、国际化经历及对中国文明的热爱。《西藏一年》是中西合璧的纪录片佳作。
导演书云是一位旅英华人,作为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立纪录片知名导演有着良好的中西方文化、教育、拍摄经历和成就。华人的血脉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尊重、西方的纪录视角和专业成就使得她拥有世界性的跨越中西国家视角的影响力,也更容易超越不同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策划人格勒是一位博学多才国际知名藏学家,有着土生土长的藏族人民族血脉情感、人类学博士的理性深切认知。
制片的独立化运作。《西藏一年》完全采用民间投资,从而保证了“非官方宣传品”的性质。独立制片的运作,特别是和英国独立纪录片公司的合作,容易被西方认同为“真实、客观”。中国的参与,就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开始。即使当时记录一些生活的艰辛,更多地可以成为中国在不断进步发展的有力证明。
所以不要怕问题的显现、记录和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影像和国外视角反而会成为中国深化改革进步的有利证据。简单地回避问题,既违背了生活的真实,也违背了纪录的真实,就会造成无效传播甚至反效传播的结果。
真实,是纪录片也是现实生活的生命力所在。
(三)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
如何以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拍摄理念和感情渗透来影响受众,以受众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的法制化建设,掌握传播的主动权,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独立纪录片中的泪水、辛酸成了记录的细节重点,但这也是以情动人的关键,只有首先激发受众的同情心和关注,才能进一步引发受众的思考,达到传播的实际效果。
娓娓道来的舒缓的讲故事节奏,和对比蒙太奇思维下的多线交织叙事方式。藏传佛教法师与上大学的儿子,祈求神灵的宗教与现代医院的科学,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来交叉叙事,凸显了传播的主题。细语倾述的方式,更容易让西方受众接受;反之慷慨激昂语调和观念的直接灌输,只会导致其逆反心理、质疑和排斥。
视频化、故事化的法制纪录片具有国际性、时代性的卓越传播力。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法制传播理念和方式,推动我国法制建设的对外传播,进行全球化的跨舆论场传播。为中国梦的复兴提供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于社会问题、法制问题的长期、深入、全面的思考和能更让国外观众接受的可视化表达,是法制形象对外传播能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国外友人独立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法制形象,可以推动中国价值、文化与思想的对外传播和中西话语沟通和交流。
本文系河北省法学会2015年一般课题:“国外纪录片中中国的法制化形象演变及对中国法制传播的启示研究”研究成果。
[1]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高峰,赵建国,张海珍.纪录片〈西藏一年〉的说服策略阐释[J].当代电视.2012(02)
[3]刘阳.纪录片平衡理念的建构与传达——有关〈西藏一年〉的思考[J].中国电视.2010(03)
[4]王尧.〈西藏一年〉:从BBC到CCTV的幕后[J].中国青年报.2009
[5]高峰,赵建国.纪录片下的中国——文化外交视角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与策略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孟宪超
J952
A
2096-0751(2016)04-0005-04
包来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