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杰,徐 艳
(河北大学a.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b.社会科学处,河北 保定071002)
并列式双音词语素义隐显特征分析
武文杰a,徐艳b
(河北大学a.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b.社会科学处,河北保定071002)
并列式双音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一种典型结构类型。在现代汉语高频并列式双音词中,参与构词的两个语素义在词义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相同,而是存在着隐显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类型的并列式双音词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
并列式;双音词;语素义
双音节是现代汉语词汇典型的结构形态,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列式是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一种主要结构关系,从并列结构出发考察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语义特征,对于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了3 446个高频并列式双音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选词过程依据频度和规范两个标准来实施,先是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的前15 000个高频词中筛选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然后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剔除了其中的短语。并列式双音复合词构词语素之间可分为同义、近义、反义、类义四种基本关系。其中,同义关系共1 028个,近义关系共1 599个,反义关系共76个,类义关系共743个。依照基本关系类型将并列式双音复合词构词语素归纳为同义语素、近义语素、反义语素和类义语素。
理据性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语素义对词义的提示和支撑作用上。双音复合词的词义一般由两个语素义决定,但是受认知、语用等机制的影响,其中某个语素义在词语中处于强势地位,意义相对彰显;另一个语素义居于弱势地位,意义相对暗昧。隐显关系指的是两个语素义在词义中并不是同等重要,而是某个语素义在词义中展现得相对充分,另一个则不甚显明,呈现出一隐一显的特点。
语素义之间关系的不同会对隐显关系的类型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表明,同义语素之间由于语素义完全一致,难以呈现一隐一显的类型特征,因此,隐显关系只可能存在于近义语素、反义语素和类义语素之间。
语素义之间的近义关系最明显的特点是:意义相近的两个语素在核心语义上基本一致,只是在语义外延和释义角度方面存在偏差。由于核心语义基本一致,所以无论哪个语素的意义较为彰显,语素的核心语义都会进入词义并成为词义的核心部分。因此从静态角度看,近义语素义与词义之间很难存在隐显关系。本研究的语素近义关系词共1 599个,其中47个存在着意义隐显情况,占该类词的2.94%。
如前所述,从纯静态角度难以观察出近义语素间的隐显关系,但是从其他角度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近义语素义在词义内部确实存在着隐显关系。如“永远”,义为“长远;永久”[1]894,“表示时间长久,没有终止”[2]1568,“永”的语素义为“永久,永远”,例:
(1)匪报也,永以为好也。[3]119“永”的这一意义不仅广为人知,而且构词能力很强。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永恒”“永生”等词中都意义显明、为人熟知,所以“永”的语素义在词义中是较为彰显的。
“远”的语素义为“漫长,时间久”。从释义角度看,“远”的语素义对词义的提示作用不如“永”明显。更重要的是,“远”的本义为“遥远,距离长”这样对方位空间意义的表述,而语言中关于时间意义的描述多是通过对空间意义的隐喻来实现,“远”对空间意义的描述也是如此。从人们对“远”的空间意义和时间意义的熟知和构词能力来看,前者要优于后者,我们看到“远”这个字时所产生的意义联想首先是空间概念,其次才是时间概念。“远”的语素义在“永远”词义中处于隐含的状态。
收稿日期:2016-03-23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度项目“汉语连动式双音词结构类型定量研究”(HB15YY050)
作者简介:武文杰(1973-),男,河北保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义研究。
又如“更加”,义为“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4]527[2]446。“更”的语素义为“愈加”,例:
(2)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5]371该语素义为人熟知,而且“更”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一意义,并作为成词语素单独使用,与“更加”具有同义性,在口语中的使用度更高。“加”有“增益,更加”之义,例: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6]5该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为不成词语素,而且意义不为人熟知。语素义在“更加”词内部表现得不显明。
综上所述,近义语素关系词的准确意义需要通过较仔细的辨识才有可能被发现。
反义语素意义的结合在本义和静态层面上基本上呈组合关系,其意义的隐显也是通过其他角度的考察才得以显现。
受语用因素的影响,反义语素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分析显示,本文研究的反义关系并列式双音复合词中有7个词的语素义在词义内部呈隐显关系,占该类词的9.21%,这些词是:多少、大小、是非、得失、远近、轻重、死活。
如“是非”,《汉语大词典》列6个义项:“1.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2.指辨别是非。3.褒贬;评论。4.指是非的标准。5.纠纷;口舌。6.指错事。”[1]660《现代汉语词典》收其中两个义项:“1.事理的正确与错误。2.口舌。”[2]1191语素“是”和“非”的语素义“正确”和“错误”在本义和基本义中都显现出来。从静态角度看,语素义之间呈现的是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在“明辨是非”“是非曲直”等短语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是在“惹是非”“搬弄是非”等短语中,“是”的意义表现得则不甚显明,“非”的意义则相对明确,甚至在“惹是生非”这样将两个语素拆分使用时,“非”的意义特征仍表达得比“是”明确。
可见,在“是非”的词义中存在着“是”隐而“非”显的情况。其他6个词,“多”“大”“失”“远”“重”“死”的语素义都存在比同词的反义语素义显明的情况。
由于语义类型和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类义语素义在词义内部主要呈组合关系。类义语素词共743个,其中32个存在意义隐显情况,占该类词的4.31%,列举如下:民族、调查、权利、开放、名字、表演、权力、数量、人士、贫困、妻子、风险、放弃、部署、具备、教学、进攻、记忆、家乡、富有、支出、图书、演讲、感激、歌曲、伤亡、事宜、残疾、信件、气力、弹药、脊背。
从上述各词所属的相类关系小类来看,除“进攻”“记忆”属连动相类关系外,其他词都属于非连动相类关系。
(一)连动关系类义语素隐显关系
本研究中的连动类义词共有80个,语素义属于隐显关系类型仅发现“进攻”和“记忆”两例。“进攻”有两个义项:“1.谓军队接近敌人并主动实施攻击。2.在斗争或竞赛中发动攻势。”[7]982[2]677“进攻”本义的静态释义包含了“进”和“攻”的语素义,而引申义中仅包含“攻”的意义,表明“进攻”的词义引申路径是沿着“攻”的意义展开的。
即使仅从本义出发,人们在理解和使用“军队接近敌人并主动实施攻击”这一意义时,“攻”的意义的显性程度也明显高于“进”。由此可以看出,“进攻”一词的语素义在词义中存在着隐显关系。
又如“记忆”,从“记”和“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看,该词语素之间属于连动关系。而且,“记”先于“忆”,并作为“忆”的必要前提的语素关系属性,使得“记”的语素义特征在词内处于基础和显性的地位。相对而言,“忆”的语素义则居于弱势和隐含的地位。
(二)非连动关系类义语素隐显关系
本文按词性差别将语素义之间的非连动相类关系分为3类:名词性非连动相类关系、动词性非连动相类关系、形容词性非连动相类关系。
1.名词性非连动类义语素隐显关系
指词的两个语素和词性同为名词性,且两个语素意义的隐显程度不一。如“残疾”,《汉语大词典》收两个义项:“1.犹疾病。亦指患病者。2.犹残废。今多指肢体、器官或其他功能方面的缺陷。”[1]170《现代汉语词典》则只保留了第二个义项。从该词的本义来看,“残”和“疾”的语素义为前隐后显的分布,在现代汉语的义项里,语素义的隐显关系发生了倒置,呈前显后隐的分布。
又如“权利”,本义为“权势和货财”,例:
(4)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8]16在“权利”中,“权”的语义显性程度明显大于“利”。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将“权利”“权力”混淆就是由于“利”的语义特征在词内不够显明,需要辨识和思考才能确定。
除认知行为外,事物的发展变化也会对语素义的隐显产生影响。如“弹药”,在早期的火器中,“弹”和“药”是分离的,现代火器中的“弹”和“药”是合一的,所以从词义“枪弹、炮弹、手榴弹、炸弹、地雷等具有杀伤能力或其他特殊作用的爆炸物的统称”[3]258来看,“弹”的语素义处于显性状态,“药”的语素义处于隐性状态。
本研究中和“权利”“弹药”一样的名词性非连动类义语素隐显关系词还有:民族、名字、权力、数量、人士、妻子、家乡、富有、支出、图书、歌曲、伤亡、事宜、残疾、信件、气力、脊背等。
2.动词性非连动类义语素隐显关系
指词的两个语素和词性同为动词词性,且两个语素意义的隐显程度不一。如“伤亡”,《汉语大词典》有3个义项:“1.阵亡。2.受伤和死亡。3.指受伤和死亡的人数。”[4]1635从词典释义就可以看出,“伤”(受伤)和“亡”(死亡)两个语素在词义中的地位存在着轻重差异,“亡”的意义比“伤”更显著。从一般的认知角度观察,“亡”也比“伤”更能引发人们的关注。
本研究中和“伤亡”一样的动词性非连动类义语素隐显关系词还有开放、表演、放弃、部署、具备、教学、支出、演讲、感激等。
3.形容词性非连动类义语素隐显关系
指词的两个语素和词性同为形容词性,且两个语素意义的隐显程度不一。本研究中属于这种关系的词仅发现“贫困”和“富有”两例。以“贫困”为例,从释义上看,《汉语大词典》释作“贫苦穷困”[7]114,《现代汉语词典》释作“生活困难;贫穷”[2]997。“贫”的本义为“缺少财物,贫困。与‘富'相对”。“困”的本义为“阻碍”,例如:
(5)困于石,据于蒺藜。[9]391
“困”在“阻碍”义上又引申出“窘迫”“困难”等义。从“贫困”的词义来看,“贫”的意义在词义中处于显性状态,“困”的意义处于隐性状态。
和“贫困”的情况相同,在“富有”的词义内部,“富”居于显性状态,而“有”居于隐性状态。
从上述研究结果看,近义语素结合后的词义存在隐显关系的有47个,属于类义关系的有32个,属于反义关系的有7个。语素近义词关系的绝对数量高是建立在该类词庞大数量的基础之上,若考察存在隐显关系的各类词在该类型内部的比重,则更能反映并列式复合词各小类之间隐显变化的差异。
本研究的语素近义关系词共1 599个,其中47个存在着意义隐显情况,占该类词的2.94%;类义语素词共743个,其中32个存在意义隐显情况,占该类词的4.31%;反义语素词共76个,其中7个存在意义隐显情况,占该类词的9.21%。
以上数据显示,由反义关系语素组成的复合词,语素义在词义中更容易呈隐显状态;而绝对数量最多的近义语素词,其语素义在词义中则较少呈隐显状态。如果再把不存在意义隐显分布的同义语素关系词加入比较的话,4种主要语素关系类型词的意义隐显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反义、类义、近义、同义。意义差别最大的反义语素词内部意义更容易呈隐显状态,意义差别较明显的类义语素词次之,意义差别较小的近义语素词又次之,意义相同的同义语素词则不存在隐显分布情况。这一结果表明,语素义之间的意义差别程度和语素义在词义中的隐显状态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语素义之间的意义跨度越大的词,词义内部越容易发生意义的偏移。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五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一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5]缪文远.战国策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十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8]安小兰.荀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黄寿祺.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周亚红)
An Analysis of Invisibility of M orpheme M eaning in Chinese Parallel Double-syllable W ords
WU Wen-jie1,XU Yan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Education;2.Dept.of Social Sciences,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The parallel construction double-syllable word is a typical structure type in Chinese vocabulary.In the high-frequency parallel construction double-syllable words of modern Chinese,the proportion of the two morpheme meanings in the sense of words is not equal,and there are latent and invisible differences,which present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parallel construction double-syllable words.
parallel construction;double-syllable word;morpheme meaning
1673-1972(2016)04-0065-03
H14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