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免死金牌”的那些事儿
文/凯风
免死金牌最初叫铁券丹书,当时并不具免死作用,所以初期的“铁券丹书”是不能与“免死金牌”划等号的。
刘邦当上皇帝后,为了和功臣们建立互信的契约精神,与之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把皇帝与功臣之间的信誓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在用石头砌成的宗庙之内。这样做,一方面是显得隆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铁券的安全。这时候的丹书铁券的作用多是给这些人一种富贵荣华的凭证,甚至是这些功臣们后代封官加爵的一种重要信物。这时候的铁券金书是不能免死的,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这人共患难还可以,同富贵就不行,他在当上皇帝之后,杀死了包括韩信在内的很多功臣。铁券金书并没有能让这些人得以周全。
据说,流传下来的免死金牌,如今只有5块。这5块之中,最早的免死金牌是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赐予越州钱镠的。目前这块免死金牌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钱镠的免死金牌形如覆瓦,长29.8厘米,宽52厘米,高2.41厘米,重约6.6千克。上面刻了300多个字,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书以楷体,因年代久远,金字多有斑驳脱落之迹。这块免死金牌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征讨董昌的功绩,并特别指出“卿恕九死,子孙三死”,也就是说,皇帝可以免钱镠9次死罪,钱镠的子孙也可以享受3次免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