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忠
肿瘤最常见的耳部变化,表现为耳郭或耳穴部位的局部隆起、结块,及其皮肤色泽的改变,如花斑、色素沉着,称为“癌点”。
中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耳穴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在耳穴上会有所反应。
耳部异常与肿瘤的关系,是近年来很多中医学者关注的一个现象。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耳壳、耳轮、耳甲腔、耳甲艇光滑、整齐、色泽均匀、无异常隆起,当耳廓及其耳穴出现异常表现,改变或失去了正常的组织结构特点时,就要考虑到肿瘤发生的可能性。
肿瘤最常见的耳部变化,表现为耳廓或耳穴部位的局部隆起、结块,及其皮肤色泽的改变,如花斑、色素沉着,称为“癌点”。在多种恶性肿瘤的病程中,均可出现上述征象,其中尤以耳廓或耳穴的局部隆起为最多见。
1972年,有人首先提出,恶性肿瘤在相应的耳穴部位可发生软骨隆起,其边缘不清,不能活动,颜色呈片状白色或暗灰色,压痛明显。有人观察了49例癌肿患者,其中39例耳穴有增厚隆起,约占70%。有人采用双盲法和单盲法,观察了69例临床确诊为肿瘤患者的耳穴,符合率达80%。有人观察到原发性肝癌病人在耳穴肝区局部可有梅花样排列之环形凹陷,同时伴有压痛,转移性肝癌梅花样改变可大小相互交叉。肺癌患者在右耳肺区有较多“癌块”(癌点成片);食管、贲门癌患者耳廓的耳轮脚消失处呈玉米粒样高低不平。有人观察了146例耳穴食管区有阳性反应者,经过相关检查,证实141例患食管癌。而且耳穴食管区上、中、下3段(位于耳轮脚下缘,口穴至贲门穴之间,分为上、中、下3段)的阳性变化与临床上、中、下3段食管癌的病变诊断符合率亦极高。肉眼容易观察到其他部位的肿瘤也可在相应的耳穴区出现类似的征象。
这些发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推断病位都有一定的价值。
耳穴诊断主要包括耳穴望诊和电子仪器探测等方法。临床研究证实,恶性肿瘤除上述肉眼可见的耳部变化外,还可在相应的耳穴部或区域,出现痛敏、热敏、局部皮温升高等现象,并且可通过耳穴电探测法进行检查、定位。
耳穴电探测诊断肿瘤是在耳诊常见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中医脏象经络学说为基础、耳倒置胎儿的“全息观”与耳廓生物电特性变化为诊断依据。
耳穴的电子探测不仅能早期发现肿瘤,既能定性又能定位,并且对良恶性肿瘤与恶性病变的鉴别有其特异性。它最大的优势是方法简便,不受条件限制,患者无痛苦,对大多数肿瘤的普查初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对上消化道肿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