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蒋志洲
立志科创的先行者
文/本刊记者 蒋志洲
谢吉华
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总经理,同时担任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上海市青年创业协会、杨浦区科技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还兼任多家企业的创业导师。
自2001年担任杨浦创业中心总经理以来,先后主导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将杨浦创业中心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现代服务企业,在上海孵化器行业乃至全国孵化器行业名列前茅。
先后主持了国家孵化器环境建设项目“上海市环保技术转移平台”建设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资助项目“环保孵化器技术研发与试验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创业企业核心价值的作用模式”等10多个课题项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主导的孵化器信息化建设项目申请获得10项孵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软件著作权。
2005年,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以下简称“杨浦创业”)的品牌意识开始觉醒。在此之前,杨浦创业无论从能力、规模、社会地位都不行,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服务能力包括服务工作的创新性上都远远不如其他科技园区。
“2005年,杨浦创业把事业单位合并掉,完全企业化运营,我们希望能够在服务方面有所突破,而这个突破口就是品牌,我们要在能力上把自己变强,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在谈到杨浦创业的起步,谢吉华首先讲到的就是品牌意识。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比如复旦创业和杨浦创业,当时两个园区都在做这方面的服务工作,抛开服务能力不说,单从名声来看复旦创业要远远强于杨浦创业,许多创业者都会优先选择复旦创业园区,这就是品牌的无形魅力所在。
所以,杨浦创业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品牌探索之路。在最开始,杨浦创业做了一个创业导师计划,希望服务的人能成为创业者的导师,按照员工的个人能力分成三个等级,以考试成绩来定级。“我们的考试不用背,背也没有用,更多的是考察实战能力。比如成果转化的认定,它的政策是什么。从某种角度来说,孵化器的人应该是政策的解读者,因为企业的关注不在这里,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有了这样的制度,杨浦创业员工的基本功逐渐扎实起来,他们会去研究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会看财务报表,会做案例分析,并在帮助企业成长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当时和我们的团队讲,至少要做到一件事情,我们服务人员就是责任人,你负责的企业遇到任何困难就找你,由你来找别人去帮助。因为当时有很多服务平台,那么多的服务平台企业不知要找谁,这件事由我们去完成。”
在充分做好内功之后,谢吉华为杨浦创业带来了全新的、颠覆性的企业定位。
2005年,谢吉华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客户是谁?当时他的团队里的所有人都说,客户就是小企业,因为园区对他们提供服务,所以他们是客户。但谢吉华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所有到孵化器来的企业,基本都处于创业初期,没钱、没渠道,所以才会到这里来寻求帮助。“我们孵化器没有能力今天提供一个服务,明天企业就可以长大了,我们不是麦肯锡,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而且企业没钱,也不愿意给你钱,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做服务的话我们还是孵化器吗?所以,从这个逻辑推断,我们的客户不是小企业,我们的客户是政府,谁让我们做这件事,谁就是我们的客户。”
谢吉华说,孵化器其实是受政府委托来服务于小企业,而小企业则是孵化器的产品。小企业长大了,创造了税收、GDP、就业,全社会受益,政府委托的目的也就达成了。“2005年到现在,我们一直把客户研究得很透,我们知道客户的需要是什么。原来孵化器的指标是毕业了多少家企业,在我们这里除了毕业之外,还专注于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提供给区域经济的贡献。2008年,我们把这些指标全部罗列出来以后,对象服务能力遥遥领先,每年我们的企业创造的价值大幅度增长。”
此时,杨浦创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各项指标均领先国内其他科技园区,谢吉华觉得自己有义务去进一步夯实杨浦创业的品牌建设。2008年,谢吉华为杨浦创业注册了商标,这是全国第一个孵化企业自己去注册商标的,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杨浦创业有了自己的品牌,并在后来的时间不断扩大这个品牌的影响力。到今天,杨浦创业在中国孵化器这个行业内无人不知,它在服务方面的创新、评价体系和工作成效等,都成为行业的标杆。
2009年,杨浦创业在服务专业化方面开始新的尝试——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孵化器企业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是高利贷,谢吉华认为这是在做专业的资本服务。“同样贷款100万元,小企业去银行的话,就算银行愿意贷给它也要等三个月,而我们的小企业往往是今天贷款恨不得明天就能拿到钱。同时,银行贷款起码一年,100万元按10%利率来算,一年的费用是10万元,就算企业在这一年中有能力还款,费用还是要交,负担不小。而我们小额贷款不仅放款速度快而且是按天结利息,在方便企业的同时,也减轻企业的负担。”后来几年,杨浦创业在资本服务这个领域越做越大——陆续发行了私募债、集合债等,有的集合债已经在证交所挂牌。
除了间接融资,杨浦创业还开始直接投资,2009年获得国家创投的领导基金,是第一个给孵化器的国家级领导基金,全国第一。2010年,杨浦创业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功能的孵化企业。专业化能力体现在驾驭资本的能力,资本驾驭的好,企业越变越大,企业得到帮助越大,孵化器创造的价值越大。
“2013年,我学习了卓越绩效体系以后,感觉如果我不改变,我们可能从此盛极而衰走下坡路。”谢吉华认为,追求卓越将成为杨浦创业突破桎梏的突破点。
卓越绩效体系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你的标杆是什么。那个时候谢吉华也会问自己,他的标杆是什么?在研究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后,谢吉华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我们和同行比可能是领先的,但是别忘了你提供的所有的服务,从企业经营上来说,你不具备唯一性、独创性、独特性,始终是在同质化竞争,企业没有实现质的改变。我们要跳出这个围墙,从追求卓越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满足、满足、再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们需要去追求的目标。”
谢吉华追求卓越的理念和超前的经济意识,让他所带领的杨浦创业在企业战略上又一次领先了同行。三年前,谢吉华做了一个判断:国家经济发展会转型,这个判断依据是“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全国两会也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所以,谢吉华断定,国内经济发展可能面临重大改变,也意味着他和杨浦创业会获得重大机遇。“追求卓越,在不同的阶段卓越体系是不一样的。国家强调科技创新,我们原来做的孵化器只是帮助企业成长,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当时的判断是国家经济转型会通过科技创新去实现,所以这是个新的领域,如果我们把新的领域做出来,从孵化器的角度来说,将是一个新的战场。”
科技创新涵盖的领域太广,要从这么大的范围内寻找到适合杨浦创业的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谢吉华注意到国家科技部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方中心在中关村,南方中心在深圳。“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机会,我们要做东部中心。”在谢吉华的领导下,杨浦创业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筹备小组,组织人员到北京、深圳去学习。学习归来,谢吉华发现上海具有一个中关村和深圳都没有的优势——国际化,“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是全国没有一个城市比得上的,所以我们科技创新的入手就是国际化。我想和世界最好的创新技术院校合作,第一个找的就是MIT。2014年5月1日,我们和MIT签约了,合作成立一个中文研究院,成为MIT在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杨浦创业的国际化步伐,就此迈开。
这些,只是谢吉华在杨浦创业许许多多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天性带有创新基因的他一直在不断突破自我,带领团队走在时代的前沿。
他立志要做创新服务的基层供应商,他做到了。现在,杨浦创业已经从一个单一的孵化器公司,演变成一个拥有连锁的孵化器板块、以技术交易为龙头的技术转移中心和金融服务三大业务板块的控股集团,成为中国创新创业事业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