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海娇吴国清
全域旅游的上海实践
文/贺海娇1吴国清2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旅游+”正在形成旅游产业的集群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越来越深,是旅游需求趋于休闲的一个重要体现,发展全域旅游是适应旅游转型的现实选择。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和建立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6 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
全域旅游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空间全域,旅游空间上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全域旅游的发展突破景区景点,延伸到区域内的全域空间。第二,行业全域,包括各个领域,跨越各个行业,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加深,形成行业全域。第三,社会共同参与,全域旅游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是政府,也不仅是企业,涉及各个乡镇,各个阶层,游客和本地居民也都共同参与。
目前,国家旅游局为了推动旅游业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首批公布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以县(市)域、城区为主,而省域的仅为海南省。
图1 我国各县(市)域、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根据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上海旅游全域化发展的落脚点之一是建设城市旅游休闲活动区。首先,城市旅游休闲活动区是以面状的空间区域来体现,以较高等级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聚集周边旅游休闲资源,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产业、旅游融合发展。其次,城市旅游休闲活动区的重点不再是景区景点,而是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是城市旅游全域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上海城市旅游休闲活动区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从城郊到外环线,再到内环线,旅游休闲活动区数量越来越多,如南京路与外滩附近,有人民公园、南京西路、南京东路—外滩、城隍庙4个旅游休闲活动区。各区县旅游休闲活动区的分布较为均衡,其中黄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虹口区、杨浦区等数量较多。
上海旅游休闲活动区类型丰富,以交通枢纽为通道,形成城市旅游的点—线—面模式。其中,“点”是旅游休闲活动区,依托较为富集的旅游休闲资源,为游客及市民提供旅游休闲活动所需的设施、服务、环境及管理,并具备一定的商业、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产业功能,所包含的旅游休闲资源有A级景区、公园绿地、商业中心、历史文化风貌区、滨水空间、城市广场、活动场馆等。“线”是指城市中的交通枢纽,包括高架、公路、铁路、水运、轨道交通等。通过建设城市旅游休闲活动区,满足旅游者和市民的休闲需要,并以城市公共服务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休闲活动区连接起来,做到点与点之间能够顺畅通达,点点相通。“面”是指由“点”和“线”形成的城市旅游,主要包括城市旅游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和人的旅游休闲意识。点与线的结合形成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网络化,最终形成全域旅游的“面”状发展,实现城市旅游的全域化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城市旅游休闲活动区的建设,进而推动全域旅游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尽快完善:
第一,发展需要强调中国特色,要用“全要素”的理念来指导城市旅游的全域化发展,重视旅游资源的体系化挖掘,将整个城市作为旅游的吸引物,依附在城市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寻求开发能够承接城市标志性景点游客的休闲性资源,吸引人们前来旅行,形成城市旅游的品牌。在此过程中,顶层设计必须完善,并尽快出台相关创建指南标准。
第二,城市旅游全域化发展要重视“全游客”理念应用,将发展战略建立在稳固的民意基础之上,而内化的、可持续的民意来自于对城市发展目标的认同,认同则来自于宣传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在目标建设中的利益分享,在满足外来游客的同时,也要兼顾本地市民的权益。
第三,城市旅游全域化发展需要有“全时空”理念,打破淡旺季,打破核心非核心旅游区域,能够给游客及市民提供满足其体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空间的体系化发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围绕休闲城市的相关标准来规划城市设施、提升城市服务,要围绕休闲活动区的要求,实现城市旅游全域化发展。
第四,城市旅游全域化发展需要有“全行业”的理念,确保旅游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突出地位,重视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强调旅游业与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走多产业融合之路,以及运用好“互联网+”,形成城市旅游产业集群。
(作者单位:1.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 上海旅游标准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