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代行政发展理念中治理与善治的思考

2016-04-13 03:15:21李晓刚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消费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政府职能全球化行政

李晓刚 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对我国当代行政发展理念中治理与善治的思考

李晓刚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摘要:行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是促进政府管理模式更新、全面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先决条件,树立治理与善治理念,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当代中国行政变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行政发展行政理念治理与善治学习型政府

一、行政理念概述

行政理念作为行政文化的核心,体现着某一历史阶段国家行政行为的最高追求,当某种行政理念在特定行政环境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社会广泛认同的精神力量时,行政理念就有了规范性特征,必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发展产生导向和约束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在我国选择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动反映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蕴含时代精神的行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全面提高政府能力,其重要性是任何局部性变革所无法替代的。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中国经过激烈的变革而迅速形成了一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即国家与政治社会关系模式,在这一模式的限定下,自然地形成了“权力集中”、“政府中心”、“计划管理”、“全能政府”等行政理念。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虽然中国也进行了几乎是从未间断过的行政改革,但始终未能突破“集权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深究其中缘由,行政理念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无法孕育形成新的内涵,改革自然也就难以实现系统整体发展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发起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运动,并在90年代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家与经济社会关系模式也随之开始形成。到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提出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职能结构,实现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治建设”的总体改革原则,标志着中国在新的行政环境中开始形成了“重市场”、“重法治”、“重效能”的行政理念。随后我国正式加入了WTO,世贸协定确定的虽然是国际贸易一整套法律和纪律框架,但其各项协定,协议者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市场导向基础上的,其最终目的是要求各成员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减少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自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中国行政环境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行政管理模式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是上个世纪惯常采取的局部性、阶段性、调整性改革方案所无法应对的。

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行政组织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之一,要保持自身的活力,仅具备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反复应变中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显然,行政组织在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的过程中,理念选择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政府要从容应对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其管理模式的挑战,同样存在着解决行政理念选择的问题。

二、治理与善治理念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为解决市场体制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问题,以及二者结合的非完美性问题,西方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提出了“治理与善治”理论,主张用“治理”代替“统治”,通过政府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这一理论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标志着当代国家行政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中国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也把“适应市场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确定为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切入点。简言之,“治理与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基本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这种新颖关系也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政府还政于民的过程,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既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组织治理和行政管理的新趋势,也反映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成功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条件。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治理与善治的基本取向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相比,我国行政体制尤其是转变政府的步伐是那样的步伐蹒跚。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是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无论是在政府系统内部还是在民间社会中,都早已形成了“政府万能”、“没有政府就是没有管理”的理念,在这种理论的支配下,各级行政组织尤其是政府官员,对于转变政府职能一是难免有抵触情绪,思想上表现过于消极。二是对“转变”二字的理解普遍停留于浅表,“作为”大多趋于简单化。三是对转变职能可能引起的“权力流失”尚存恐惧心理,倾向于“固守权威”进而“故步自封”。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的行政改革每朝前推进一步,都会首先遇到来自行政组织内部的巨大阻力。换言之,是由于行政理念的保守与落后,延缓了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

“治理与善治”理论作为21世纪国际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情况下,它所提倡的一些行政价值取向日益具有了普遍性,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的治理结构已日趋完善,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及第三部门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相对独立、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构,因此,在治理与善治理念指导下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理顺政府治理过程、强化行政权力的公共属性,实现政府、市场、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在我国行政改革发展进程中也是具有必然性基础的。

四、进一步转变我国政府职能,加快行政改革和创新的步伐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既要进一步转变我国政府职能,加快行政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使政府继续成为现代化进程中

的中坚力量,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解决好行政理念创新发展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现代化发展比较晚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现阶段只能选择“小政府、积极政府”理念,经过长期发展之后方能考虑接受“治理型政府”理念,这种认识或许是谨慎的、有益于社会平衡过渡转型的,但如果把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运动变化速度与今天的情况作一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其谨慎背后隐藏的“循规蹈矩”及其可能带来的观念落后问题。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而且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所走过的弯路也已看得十分清楚。无论是“干预性政府”还是二者结合而成的“小政府、强政府”模式,都未曾有效地解决好长期困扰西方国家经济运行在“市场失灵、政府失败”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政府转变职能步伐迟缓而又面临全面提高自身能力这样的紧急情况下,“治理与善治”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政府理念之一,无论是从改革还是创新层面上来看,都有成为我国行政发展主导性理念的必要性。

五、基本结论

当代中国行政理念的评判和选择,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中国政府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因其独特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而尤其显现出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这个复杂、艰巨和长期的过程中,理念的评判和选择将伴随始终。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大国文化底蕴的国家,在理念评判和选择问题上历来具有反思历史的传统,而在借鉴、改造和吸收外来文化方面,却往往表现的谨慎。按照传统的文化区分标准,“治理与善治”理论来自西方文化领域,在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的条件下,文化的地域差异变得越来越小,因而,我国政府完全可以在行政理念的选择问题上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引入,通过“自觉主动”的变革,推动我国政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无限走向有限,从集权走向分权,从人治走向法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作者简介:李晓刚(1978.-),男,山西武乡人,项目管理硕士,现为昭通学院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中小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政府职能全球化行政
行政学人
行政论坛(2022年5期)2022-10-25 04:47:00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探析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政府职能转变的积极尝试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38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车迷(2015年12期)2015-08-23 01:30:48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