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观赏也要摒弃浮躁心态——“三看”现实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家门口唱大戏》的感悟

2016-04-12 00:54沈浴晖
视听 2016年11期
关键词:笔者农村文化

□沈浴晖

电视剧观赏也要摒弃浮躁心态——“三看”现实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家门口唱大戏》的感悟

□沈浴晖

电视剧观赏、评价是发挥电视剧功能作用和促进电视剧繁荣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但是,现实生活中电视剧共享并不全面,不少人观赏电视剧心存浮躁,对现实农村题材电视剧不是不愿看就是看不全、没看懂。作者结合自己从事电视文艺频道工作的经验,阐述“三看”《老家门口唱大戏》的过程和感悟,在对这部40集农村题材剧的可取之处作简要的点评的同时,期望在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和观赏过程中,都要远离浮躁。

农村电视剧;《老家门口唱大戏》;聚焦“三农”

在举国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不仅电视剧创作、拍摄、制作当远离浮躁,广大社会公众观赏电视剧也要摒弃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近年来,笔者痴迷反映现实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反复观看了十多部东北现实题材农村剧,每次观看都能得到新的理解、新的感悟。其中,“三看”《老家门口唱大戏》使笔者在获得了审美愉悦的同时,深受东北文化风格、文化精神的感染,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一、聚焦“三农”主题好,谢绝应酬坚持看

第一次观赏《老家门口唱大戏》是在2013年9月26日,笔者为了完整地观看《老家门口唱大戏》这部剧,除了参加父母、公婆家的家宴,其余应酬一概婉谢。笔者认为《老家门口唱大戏》是一部主旋律作品,剧名虽然落脚点是“唱大戏”,但剧中聚焦“三农”,将农村、农业、农民的核心问题作为主题,以艺术形式加以体现,生动鲜活、具体可感。尤为可贵的是该剧将农村的文化建设作为剧情的主要线索来架构故事,新颖且具有突破意义。“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党的十四大以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中央更是连续10余次召开会议专门探讨“三农”工作。笔者在社教中心担任副总监时,创办了《小康路上》电视栏目,恰逢“走转改”活动,遂常去边远乡村采访“三农”典型,所以对现实农村题材电视剧情有独钟。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致富的角度看,《女人的村庄》《阳光路上》讲述的是村里的女强人冲破重重阻力,带领群众规模化养猪而发家致富的故事;《乡村都市情》则是从蔬菜种植、物流、批发、营销、进军都市农贸市场入手,讲述部分人先富继而带动全村人富起来的故事;潘长江的《能人冯天贵》则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切题,讲述进城务工的男人、女人们增加工资性劳务收入而走上富裕之路的故事;《赖汉的幸福指数》《马向阳下乡记》讲述的是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发展美丽经济乡村旅游、办农家乐、种植硒土蔬果而摆脱贫困的故事。而《老家门口唱大戏》所讲的却是养肉牛、办酒厂,用酒糟喂牛3个月让架子牛出栏,一年养4茬;玉米酿的白酒勾兑、包装远销俄罗斯创外汇;用牛粪办沼气池产生沼气供热蒸馏酒糟,发电照明;最后用沼气渣料培育蘑菇,由此形成循环经济生物链,带动全村迅速致富的故事。除此之外,剧中的致富链还带动了邻村劳动力地转移。因此,笔者认为这既是一部风格独特、生活气息浓郁的现代农村题材轻喜剧,也是一部真实反映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的大戏。该剧以底蕴丰厚的大阳山村农村文化为背景,充分展示了东北的民俗民情和新鲜的乡土气息。该剧跳出了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窠臼,拍出了不一样的农村风采,将农村剧拍出了现代感、时尚感,表现出了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新文化的主题,可看性极强,是一部奉献给农民观众的难得的艺术作品。

二、精准脱贫项目好,黎明早起品味看

第二次观看《老家门口唱大戏》是在2015年冬,央视八套早晨5点至8点的早间播出时。当时正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要求;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不久,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吹响了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2个中西部省份立下了脱贫“军令状”。会议明确了实施“五个一批”的脱贫攻坚路径: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此时,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将脱贫攻坚作为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各个广播频率、电视频道都以不同形式解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报道苏北片区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的典型。笔者带着问计寻策的心态静心再次观看《老家门口唱大戏》,认为要想赢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打法很重要。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套用“五个一批”,要改变资源分散、体制分割、管理分治的“多龙治贫”现象,《老家门口唱大戏》正好提供了一个范本。地处东北辽宁的大阳山村,土地资源尚且丰富,农民有传统养牛的习惯,但传统的养牛方法育肥出栏迟,效益不高。以徐凤国、邵颖、韩国梁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敢想敢干,徐凤国运用函授学到的知识和网络信息用二锅酒的酒糟喂牛,用玉米连同棒芯粉碎酿酒,使架子牛的育肥出栏期由原来的七八个月缩短为三个月,一年出栏四茬。东北大地玉米产能过剩,玉米粮食深加工转化增值压力较大,玉米造酒增值和酒糟喂牛这个脱贫项目既有科技含量,又精准独到。徐凤国一个活脱脱的致富“领头羊”,村主任韩国梁一个热情饱满、带领村民致富的好干部,邵颖一名在“知行相长”推进精准脱贫的优秀大学生村官。邵颖初到农村,诸事陌生,但她时刻谨记父亲邵长青“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教诲,在与青年人的接触中全面而深刻地“知”,坚决而科学地“行”,不囿于老村长、自己爷爷邵老爷子的陈腐观念,支持徐凤国的酒业勾兑、包装、营销,较好地实现了农商对接、农商外贸一体化发展。大阳山“干群”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发展循环经济链的模式向人们展示了农业现代化腾飞进程中农村规模经营的新气象、新创举,着实可圈可点、可赞可佩。

三、文化建设串故事,打开心窍欣赏看

第三次观看《老家门口唱大戏》是在今年6月中下旬,央视八套对该剧再次复播时。为何笔者已看了两遍《老家门口唱大戏》还要再看第三遍呢?因为笔者发现该剧有一个非常契合当下中央提倡的热点问题——加强公共文化供给,打通“文化民生”的“最后一公里”。贫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最难的是“换脑筋、长智慧”。贫困,说到底,是思想观念的贫困,是精神状态攻坚意志的贫困,是脱贫能力和决心的贫困。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还是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价值不在于赚钱盈利,而在于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团结人、引导人,在于用公共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陶冶人们情操,激发人们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斗志和决心。大阳山村历史上曾经是群众文化的先进村,不仅经常上演评剧传统戏,也经常演出评剧现代戏,经常锣鼓一响,四村八邻的农民群众都赶来看大戏。最红火的时候,还被国家文化部调演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国宴招待。那时候,村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家和睦相处,相敬如宾。所以,老村长邵老爷子念念不忘修缮小戏台,恢复小剧团,排几出评剧大戏,企求让评剧这种“戏曲活化石”在新时期真的能“活起来”。可是,他的想法与村里的年轻人徐凤国、邵颖、白春、韩艳玲、乐乐、菲菲、小栓子、二宝、娜娜等发生了碰撞。年轻人认为评剧节奏慢、老陈式的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不能满足青年人的多元文化需求,主张小剧团有些剧目排评剧,有些排歌舞、小品,搞晚会式的剧目。可邵老爷子不答应,使得小剧团不死不活,很长一段时间演不出戏来。后来,因肥牛销路出了问题,村民们一蹶不振,“孩子王”徐凤国组织青年人搞了一场赈灾义演,激发村民斗志,团结起来共渡难关,最终找到了更好的销路。邵老爷子这才意识到,年轻人搞多元文化自娱自乐也是有道理的,最后以徐凤国为编导、邵颖任总监兼主演的电视剧将农村文化建设的自娱自乐推向高潮。该剧通过对几代农民形象的刻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尤以徐凤国为代表的青年农民群像的塑造最为朴实清新、个性鲜明、独具魅力。剧中徐凤国、邵颖、白春、艳玲、国梁等青年人身上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风貌,他们正直善良、时尚阳光,热爱家乡、甘于奉献,这些美好的品质令该剧自始至终充满了健康向上的气息,鼓舞人、感染人。该剧演员的表演也是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很好地诠释了人物的精神内涵,作为一部展现原汁原味乡土生活的优秀农村剧,对乡村青年追求文化的形象表达具有独特意义。

四、观赏电视剧也要力戒浮躁

电视剧是当今中国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受众群体最多的大众艺术和文化产品,是当今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无论何种级别,无论哪家电视台,每个频道、每天都会有若干集电视剧播出。无论何种电视剧在任一平台上播放,最主要的目的都在于以先进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启发人、影响人。对于观众来说,抖落浮躁的尘埃,静下心来看下去,看懂看透看明白,才能收到受教育、受鼓舞、受启发、受影响的作用。然而,受网络新媒体的冲击,现实生活中电视剧的功能却被淡化和弱化,老年群体也已渐渐远离电视机,不看或很少看电视剧,甚至春晚这档以往全球华人都钟爱有加的节目,在不少青年观众心目中已经不能与玩电脑、看微信所带来的乐趣相提并论,国民在电视剧的观赏上浮躁心态日盛。电视剧观赏的浮躁心态,导致现有的评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意愿。知识分子群体缺乏评价电视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没看全、没看明白,也不能作出有质量、有独到见解的评价;普通群众的评价由于缺乏稳固和透彻的了解,只流于消费心理和个人喜好,无法真正成为评价体系的中坚力量,最终就导致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的产生。文艺创作要想有筋骨、有温度,就必须摒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严厉批评的8种文艺怪现状,其中之一就是作风浮躁,下基层深入生活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没有走心,没有动真情。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良币现象。”电视剧在编辑首度创作和导演、演员二度创作中有浮躁心态,便会出现以下怪状:一是努力应合市场的低俗创作;二是缺乏独特创意的跟风创作;三是揣摩评委口味的奖项创作;四是快速海量码字的网络创作;五是刻意主题先行的应景创作;六是执意追求形式的空心创作。这种浮躁心态使得快餐式作品、消遣式作品、粗制滥造的作品增多,而耐看的、深刻的、精益求精的作品已凤毛麟角,这也是导致部分观众观赏电视剧浮躁的原因。

五、结语

事实上,像《老家门口唱大戏》这样内涵丰富的电视剧,在2013年初次观看时,笔者就认为该剧意识超前,清新怡人;2015年再次观看,笔者认为是紧跟党的中心工作的良心之作;2016年第三次观看时,笔者更加觉得她是唤醒农村文化、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同步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活教材。因此,笔者认为文艺创作当远离浮躁的同时,文艺作品观赏也应摒弃浮躁。只有静下心、耐住性,看全、看透、看明白,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从而实现电视剧生产、传播的各种功能。

(作者为盐城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总监)

猜你喜欢
笔者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谁远谁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