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

2016-04-12 00:54:41吴琴
视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价值

□吴琴

解读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

□吴琴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新闻的选择标准即新闻价值主要由时新性、显要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要素构成。而随着网络媒体的诞生,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价值在互联网环境下,其取向发生了嬗变,即由原先的时新性转向即时性、显要性转向实用性、接近性转向亲近性及趣味性转向煽情性及媚俗性。

新闻价值;变化;互联网环境

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纸《太阳报》的创刊,推动了“便士报”的发展和加速了报纸行业的竞争。为了在报业竞争中获胜,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提出“与众不同的、有特色的、戏剧性的、浪漫的、动人心魄的、独一无二的、奇妙的、幽默的、别出心裁的”新闻采访要求,认为符合上述要求的,便是具有价值的新闻。①20世纪初,经过美国和日本学者的长期的研究,新闻价值的概念逐渐清晰,并明确了新闻价值要素并成为选择新闻事实的标尺。在中国,新闻价值的概念,主要由徐宝璜、邵飘萍分别从美国、日本引进而来。然而上世纪50年代起新闻价值在中国经历了认同、批判等曲折的过程,直到1978年,新闻价值才被确定为选择新闻事实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

一般而言,符合新闻价值要求的新闻或者文本则被视为具有新闻的属性;反之,则会被视为不具备新闻属性或新闻属性不明确。新闻价值要素,是指衡量新闻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标尺。站在不同的认知角度,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归纳不尽相同。新闻价值包含哪些要素,学界持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即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占主流。而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在Web1.0到Web3.0的进化过程中,网络媒体改变了媒介生态结构,它不仅分流传统媒体的受众,还促使受众的阅读习惯从经典阅读转变成浅阅读,其阅读态度从被动接受变成积极参与等,这导致传统新闻学上的新闻价值的可行性受到质疑,并变化成新的新闻价值内涵。

一、及时性向即时性转变

在新闻学中,时新性指的是时间近、内容新,即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是当前国内比较认可的一种新闻定义,在满足内容新的前提下,传统新闻学通常要求新闻工作者及时地报道新闻事件,这也意味着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一般停留在“刚才、当天、不久以前”。但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价值标准已从“及时性”修正为“即时性”。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原创内容成为稀缺资源,而独家新闻更是弥足珍贵。要想生产出原创内容及挖掘出独家新闻,更需要掌握时效性概念,让原创内容或者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发表在媒体上之间的时间段越短越好。传统媒体由于受行政审批、采编播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在时间上有所延迟,稍有不慎可能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间。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的生产已不再专属于专业媒介机构,而是存在用户生产内容(UGC)、专业生产内容(PGC)及职业生产内容(OGC)等三种生产方式,这不仅克服了传统媒介在时间上的弊端,还促使信息发布从“及时性”转变成“即时性”。比如,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它们能够实现快速更新,在时效性上优于传统媒体,依靠的是其多形态的终端渠道和快捷的信息沟通方式,实现用户生产内容。专业生产内容主要指的是传统媒介机构在互联网平台开设新闻客户端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使得新闻生产实现即时更新的全时发布。职业生产内容生产平台主要以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为代表,由于它们偏向商业特性,在新闻生产方面相对PGC与UGC而言,新闻发布不仅可以忽略政府管控,其内容的质量还有一定的保障。

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新闻以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而不再以新闻文本与故事或新闻机构与人员为导向来规划新闻生产,这意味着媒介在时间战略上终于可以有能力真正听命于受众的“安排”,实现以时间战略实现了空间战略。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为追求时间而陷入假新闻、碎片化传播的怪圈,进而削弱受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网民素养以感性认知为主。

二、显要性向实用性的转变

在传统新闻学中,新闻价值有显著性和重要性元素,在此,统称为显要性,但在网络新闻环境下正在向实用性的价值方向发展。

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变动往往为世人所瞩目。在西方的新闻学教科书中提出一个著名公式:名人+普通的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于大众而言,名人、著名团体等具有很强的召唤力或吸引力,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社会的利益,受众关注显要人物或机构的重要事迹,即是关注他(它)们所代表的阶层,亦即是在关注受众自身的不断向上增长的需要。因此,媒介工作者将新闻生产的重点投向他们,其所在的媒介机构能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双赢。

实用性新闻既不像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那样关系到国家大事、人类命运,也不像趣味性强的软新闻只带来当下的情感满足,而是一种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利益的一种信息。比如,股市行情可以给人带来投资,IT动态可以帮助人采用最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于这类实用性新闻信息或泛信息化的新闻,判断它有无新闻价值,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不能从传统的重要性标准出发,而只能因人而异地看它对接受者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少实用性。

由于传统媒介资源的稀缺性,多元化的传播情景难以做到老少皆欢,而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媒介技术能力的支持,互联网的分众能力,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阅读需求去寻找他们的所需要的频道、新闻栏目或者信息,就像在经济学领域里所发生的从生产者导向转化为消费者导向的发展潮流一样,媒介所发布的新闻有任何一点旨趣上的变化都是由受众市场引起的。没有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媒介的信息也就丧失其生产的意义。2012年,张一鸣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创建《今日头条》,它根据受众的使用偏好,推荐有价值、个性化,属于他们个人的今日头条使得媒介内容从粗约式发展走向了集约式生产。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将会保持下去,并且以一种看得见的调节方式,来使得新闻逐步地在终极用户那里得到和谐和统一,并且自发地产生某种新的秩序。这就是我们所要论述的有关传统新闻价值观中的“显著性”的价值元素已向“实用性”方向发生偏移。

三、接近性向亲近性转变

接近性包括两个方面,即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指的是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质量。相比较而言,报纸发行的范围内发生的事情,要比外地发生的,性质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心理上的接近,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文化、人事等原因的影响,而容易引起受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但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新闻本身转向更多地关注新闻中信息与人的关系,即亲近性的强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技术特征使得媒介新闻可以支持个性化订阅、栏目的互动化以及更强的参与性,以促使每一个受众都能够主动地寻求与自己的心理相接近的新闻。同时,他们自己还能够做到使用交互手段使心理距离更加趋近于零。这实际上是在把过去传统媒介甚至不敢想象能达到的生产目的,在一举手间得以实现。其次,由于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能将任何一条新闻和其他相关新闻相互联系起来,使得新闻的在地化传播或者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关联变得更加容易。最后,在BBS、新闻组等媒介信息(泛意义上的新闻文本)服务项目中,人们可以参与生产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新闻,因此在这种样式当中,新闻的拉近性,最大限度地表现为与每一个对象的零心理距离的亲近性。③

以上三种体现,都是以新闻事件与受众心理上的接近消解了其发生空间上的距离。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于接受心理的控制是新闻分众化的关键,而物理层面上的空间性则早已被网络媒介的虚拟性所消解,并建构出媒介化的场景,此时,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成为现实。

四、趣味性向煽情性、媚俗性变化

新闻的趣味性指新闻报道引发受众情趣和兴味的特性,是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之一。一般来说,受众越感兴趣的事,其新闻价值越大。新闻的趣味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新鲜奇特、饶有趣味;二是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那些新奇、反常、带有人惰味的东西较易引发受众的情趣和兴味,激发受众的求知欲。传统媒介时代不仅是趣味导向的时代,也是媒介资源稀缺的时代,它允许新闻工作者有时间去原创内容、挖掘独家新闻。但是互联网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手持麦克风,自己、自由的歌唱。于是,传统意义上的趣味导向发生了“名存死亡”的变化,由内容新鲜奇特、饶有趣味,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而走向煽情性、媚俗性。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阅读方式由深阅读转向浅阅读,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某类新闻得到受众的关注,进而产生眼球经济,这就需要在新闻上进行媚俗化和煽情化处理。新闻媚俗化的体现在选材和言语两方面。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牢牢抓住年轻受众猎奇的心理,将新闻题材或言语进行新奇的处理,使得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娱乐化、消遣化,而这些加工过的新闻在很多细节上往往是失真的,其言语甚至带有嘲笑弱者、消解严肃场景的特效。《汉书》中曾记载“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④,但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意义上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界限模糊,甚至融合,比网络媒体选择明星的私人事情、个人隐私等,并对其进行大量曝光,甚至用看似正义的口吻对其生活方式进行评述。言语媚俗化主要体现在:用调侃、谐谑言语评价事件中的弱势一方,甚至把弱势方的遭遇当成笑话看待。如,最近网络爆出一段南宁男子“蓝瘦香菇”的一视频后,竟然议程设置出各种版本的“蓝瘦香菇”。这种言语风格大大带有嘲笑、调侃之感。新闻标题的煽情化倾向除了标题的使用,还有新闻内容的暴力、犯罪、冲突、灾害、星腥性等倾向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新闻价值确定有利于新闻事实的选择,同时它的取向也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新闻学的新闻价值带来了一定的消解并建构出新的价值取向。在消解与建构的过程中,有些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比如网络新闻的实用性、亲近性等;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那些不好的新闻价值取向,新闻媒体有所警惕。取长补短,尊重新闻价值规律,让新闻价值更好的服务新闻工作者,进而服务社会。

注释:

①石晶.互联网时代新闻价值嬗变对新闻采编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③张毓强.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④孙祥飞.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M].人民日报社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价值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