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笛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延安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实践和应用
吴笛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710128)
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和传承,是指导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航标。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引入延安精神,是对延安精神的丰富,也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升华和应用。
延安精神;志愿服务;实践;应用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能动,已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一个中国人有特别的指导及精神意义。有效的将延安精神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来,既是延安精神与时俱进的升华,更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灵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精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本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标志,引导中华民族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持和坚强后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二者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实事求是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冲破某些破旧思想的桎梏和旧习惯的束缚,把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联系在一起;而解放思想主要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研究和解决社会改革的问题,认识新情况,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难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一切以人民为基础,以提供全身心的贴心服务为宗旨,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贴近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政党难以兴旺发达;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难以繁荣富强。一切靠自己,不求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全力拼搏,没有条件就千方百计地去创造条件,用这样的精神去奉献自己,服务社会。
延安精神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不仅没有磨灭其光彩,反而在新形势下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延安精神有着凝聚战斗力、开创未来的无限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延安精神的巨大社会效应,动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共同建设美丽新中国,投身祖国建设,投身社会实践,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更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延安精神号召中国人民继承和发扬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中华思想和中华道德,让优良传统与中国人血脉相连,让后世传承;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中进行延安精神教育,尤其是通过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传递延安精神的精髓,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社会正能量,抵御外界腐朽思想和诱惑的现当代大学生的重要途径。用延安精神来感化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用延安精神来教育和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有强的国,才能有强的民。
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主要是从欧洲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们彼此帮助,助人助己的过程中形成的。到了二十世纪初,欧美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先后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推动其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志愿服务从政府延伸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参与其中,志愿服务系统也日益规范和体系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本着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宗旨,开展的志愿性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素质,投身于服务社会的洪流中,奉献社会、回馈社会。志愿服务蕴含着自愿性、公益性、利他性,其核心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奉献”指的是不计回报、不求报酬的参与推进社会发展的无私行为;“友爱”指的是志愿者们不分国度、民族、性别、年龄和信仰等限制,彼此理解信任,相互帮持,协作努力服务社会;“互助”指的是互相帮助,助人自助的精神,用自己的知识、能力、热情去帮助危困中的人们;“进步”指的是志愿者用自己的奉献和服务实践助力人们摆脱困境,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组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既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重要体现。志愿服务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还能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大学生利用其业余时间,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贡献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在此过程中,他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国家和社会的前进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活动领域狭窄。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集中在支教、扶贫、环保、社区及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活动少有领域的拓展,而大部分志愿服务项目与志愿者所擅长的专业不相关,且技术含量低,一方面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多元性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容易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2、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目的不纯,价值取向功利化,参与度不高。有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目的性极强,如拿学分、评奖评优加分、丰富阅历、增长经验等,没有真正理解志愿精神,没有思考如何真心实意的奉献社会3、“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少磨炼和合作奋斗精神。“90后”出生后获得了较好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保障,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艰苦奋斗传统观念和作风。父母辈用积累许久的资源换得他们生活的安适,“90后”接受新生事物广泛,但追求个性,强调自我,缺乏对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分析和考量。
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理解还未深入,甚至有一些误解,例如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就是“义务劳动”或者“免费人工”等,各界对志愿者的支持系统非常欠缺;其次,我国目前没有系统规范的立法来维护志愿者权益,保障志愿者的权利,志愿者缺乏后勤保障和安全感,难以全身心的投入。此外,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教育较少,宣传力度和保障手段也很有限,在推行活动时有半强迫性质,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下降。
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导向作用和创新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延安精神具有新的时代价值。有效的将延安精神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使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用自己的优势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既是对延安精神的最好传承,也是高校素质教育有意义的实践和应用。
(一)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指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在现实客观的前提下,突破原有旧体制、旧思维,创新方式方法。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拓宽服务活动内容,拓展服务活动领域,创造新颖、与时俱进的新活动。除原有的环境保护、公益筹款、暑期支教和帮扶贫困等形式外,可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紧扣社会热点的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和企业的合作,拓展志愿服务的渠道。让大学生志愿者走入社区,走入用人单位,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突出专业优势,突出素质优秀,突出服务优势。此外,要加大思想宣传力度,让广大学生在延安精神的指引和影响下,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接受和认同志愿精神。
(二)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追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民,这恰恰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题中之意。志愿服务不谋求利益,身体力行奉献社会,需要的是纯粹、无私的精神,不带功利,不讲回报,不求名声,把所有的能量、能力和能动性付诸志愿服务。与此同时,提高企业、公众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认识和尊重,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将志愿经历与党员、学生干部经历同等对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权利,使得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受到侵犯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这样才能让全心全意的奉献无后顾之忧。
(三)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标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求拼搏、奋进的心志和状态。“90后”大学生在物质极大丰富,生活体验更加广泛,生存条件飞速提升的社会中成长,极其缺乏吃苦和奋斗的意识和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所提倡和要求的这种精神,正是“90后”大学生志愿者们需要在实践中做到的。开辟新的志愿服务基地、拓宽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志愿服务手段任务繁重,需要艰苦奋斗来磨炼自我,砥砺品质;社会需要援助的时候,志愿者们义不容辞投身其中,实践志愿精神,用行动谱写最美的志愿之歌。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汲取其中的精华来哺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用延安精神中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实践。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志愿实践,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
[1]崔景明.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兼谈大学生传承延安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8):59-61.
[2]李苏宁.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64-166.
[3]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93-97.
[4]彭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教育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7):88-91.
[5]张冬梅,陈新亮,余欣.延安精神与深化大学生志愿“双服务”工程.[J].文学教育,2010,(8):65.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Yanan Spritis in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s
WUDi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Yan’an spir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ual guidance and lead for college students.Introducing Yan’an spirit into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is enriching of Yan’an spirit and sublim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and application.
Yan’an spirit;volunteer service;Practice;Application
2016-1-6
吴笛(1989-)女,陕西延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青少年论坛】
D432.9
A
1674-2885(2016)0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