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霞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突发事件的舆情特征及其应对
冯 霞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为进一步推进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研究,从风靡移动互联网的三大应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谈起,在分析其技术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发现移动互联网传播舆情具有以下特点:多种传播方式并存,多元主体参与传播,传播中议程设置功能失控,传播中把关人缺失;移动互联网从舆情的爆发、发酵和消亡重构了网络舆情。最后从舆情的治理理念、责任主体、治理主体、传播主体并结合技术操作等提出移动互联网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移动互联网;突发事件;舆情特征;应对
随着便携的移动终端、高速4G网络的普及以及WIFI无线连接技术的覆盖,移动互联网变得无处不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打破了传统以桌面计算机为中心的媒体格局,成功地将用户迁移到移动互联网上。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总人群的92.4%[1]11。庞大的用户群突破了桌面终端的时空限制,将网络带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纷纷改变战略,将其发展重心迁移至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成为风靡移动互联网的三大应用,同时也成为突发事件舆情的集散中心。
在已有的研究中,尹亚辉总结了我国微博舆情管控与引导机制[2]。王来华指出微信已经成为一个民众表达其社会政治态度的特殊民间舆论场[3]。陆高峰指出微信将成为舆情监测的新阵地[4]。张艳梅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协调微信舆情活力、表达无序与社会进步、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建立成熟理性、科学高效的微信舆情妥处机制[5]。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文章指出微博、微信不再是简单的社交工具,成为媒体竞争的主战场、意见领袖发声的主平台和网民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微博微信不再是传统舆论场的一个补充,信息越来越具有首发性、独创性,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舆论场[6]。闫旭分析了新浪微博与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差异,指出在内容和话题差异背后是网络社会平台之间人际社会关系差异化的体现[7]。王玉珠以“东莞扫黄”事件为例,分析了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共生与变化[8]。微博和微信作为舆情传播的渠道已得到学者的认可,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媒体在移动端的产品新闻客户端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2.1 新闻客户端
在移动互联网终端,门户网站、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相继建立了相应的新闻客户端产品,将其优质的内容迁移至移动互联网。同时,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和数据的挖掘,诞生了新闻聚合类客户端,新闻聚合客户端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和地区设置,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新闻作品,满足用户的个人化需求。Web2.0时代,用户从新闻接收者跨越到新闻生产者行列,有移动客户端设置了自媒体频道,进一步满足了用户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的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现场参与人员、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等主体,利用新闻客户端发出不同的声音,实现信息即时传达。新闻客户端吸引不同人群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中,带来了多元观点的冲突对撞,使得网络信息更为多样。
2.2 微 博
微博是信息分享和传播的公共平台[9]。用户在微博中可组建个人社区,发布信息,发起热点话题,传播公共话语。微博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发布最新动态,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人气,形成舆情。已有实践证明,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客上发布出来,信息的快捷性、震撼的现场感,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微博信息作为新闻信息源目前已得到媒体的认可,甚至有记者作为微博客主在微博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挖掘新闻。微博由于能实现信息的即时发布和接收、快速传播与聚集人气,使得更多人愿意参与到这种传播方式中,拓宽了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环境。
2.3 微 信
微信一个基于用户关系实现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10],打破了网络间好友即传统的陌生人和手机通讯录即熟人之间的区隔,连接一切用户,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而微信公众号,更是方便了企业、个人、政府等所有社会成员发布自身信息,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入口。微信中的媒体信息、企业信息、个人信息等共同汇聚,构成新的舆论场。同时,由于微信信息内容传播的私密性,易形成一定的圈层网络,又具有网络人际传播的新特点,新的舆情信息经过微信的私密传播,使得网络舆情信息变得更为复杂,难以控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的桌面互联网络,作为全天侯信息传播终端,无时无刻连接一切用户;它拥有的社会关系链也是建立在所有人之上,不分熟人和生人,根据关系强度、地理位置、兴趣爱好等聚合成传播圈层网络,具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私密传播等所有传播类型的特征[11],并具有不同于以往传播类型的新特征。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改变了传统的舆论生态和格局,作为社会舆情的流传所,它以众声喧哗的状态呈起,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作用越来越大。
3.1 分布式网络的技术特点
3.1.1 平 等
移动互联网络的技术沿袭了阿帕网的结构特征,采用分布式网络体系,分布式网络体系决定了网络上的每个联网设备之间没有从属关系,都是平行互联、无中心的结构配置,这决定了网络连接带来的信息传播针对每个个体都呈平等态势。在信息的传播上,表现出控制性弱、传播内容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3.1.2 开 放
分布式网络体系采取包切换技术,使得人们无法阻止网上信息的传播,除非整段摧毁,否则无法阻止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同时,随着智能设备的增多,个体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这一开放、易用的特征意味着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无论个人、组织甚至国家和政府,谁都难以完全控制网络,互联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开放的信息大集市。
3.1.3 便 携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桌面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便携性,便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网络连接的无时无刻,网络连接的时空拓展到生活时间和空间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空,这一特点带来的是碎片时间的利用,移动互联逐渐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3.2 环境的社会特征
3.2.1 网络意见表达的群体特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网民中,年龄在10~29岁范围内的占到50.5%,我国网民依然以中等学历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术学历的网民占比达到55.2%,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1%[1]15;移动互联网网民呈现低龄化、学历层次较低、多是学生等特点。报告还显示,低龄人群的认知特点、表达特点、行为特征较之职业人士在互联网舆论的表达上更为随意,且带有强烈的情感特征,加之非理性的情绪围观,容易助长偏激情绪而群情激愤,促进群体极化逐渐形成,最终形成舆论偏见,决定舆论走向[12]。
3.2.2 负面心态
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后,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期,在此期间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逐渐演变成社会不同群体与阶层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社会大众的负面社会心态不断增强,个人的心态直接影响言语和行为。由于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助长了个人在网络空间散播消极言论,影响了参与网络事件的倾向性和群体对事件的评价,并最终使舆论走向极端。
3.2.3 社会文化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共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教育和商业却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人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3]。部分新闻媒体和舆论领袖为了迎合公众口味,将严肃信息娱乐化,信息的内容越来越庸俗化。网络的出现将这一现状“发扬光大”,在利用网络“一夜暴富”现象的驱使下,许多人不甘于寂寞无闻,纷纷投入到网络信息发布的大潮中。网络信息变得空前的琐碎,缺少了书面信息应有的逻辑性,失去了厚重感,使得社会文化变得浮躁。
4.1 关系传播、公开与私密传播并存
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扬了桌面网络的关系特征,分布式技术系统所构建的网状传播,注重用户的关系扩散,个人媒体、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建构的传播路径依用户的关系网络走向而进行,实现了平等的一对多的传播目的。
随着社交网络中私密软件和平台的兴起,以传播用户私密信息和进行私密传播为主的传播渠道开始出现。它注重对个人私密关系的保护,如微信,传播的私密性很好地保护了个人的信息隐私、评论隐私等,实现了用户私密信息的传播,同时所带来的危害也不言而喻,由于信息在熟人间秘密传播,导致信息不易扩散,虚假信息、谣言信息等不能轻易被证伪,突发事件发生后,和突发事件相关的人、事,在微信朋友圈如病毒式传播,入侵所有关系用户。
4.2 多元主体互动参与传播
4.2.1 企业用户
企业用户作为经营主体,追求利润是其经营活动的目标,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本企业的利益,主要包括自身有形的经济利益和与经济利益相关的外在形象等。在除自然灾害外的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企业用户与事件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用户主作为第一知情人,对外发布信息,成为引发舆情发展的直接诱因。
4.2.2 政府管理部门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客以及权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事件救援情况、事件调查结果,甚至有为防止同类事件的发生而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发布和实施情况。政府部门及时的信息发布满足了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知情权,缓解了民众的焦虑,同时也表达了国家、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执法部门的执法情况。
4.2.3 新媒体运营商
从当前看,除部分新闻客户端隶属于国家级、地方级媒体单位外,多数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运营商都是商业网站或个人媒体;商业网站的运营遵循企业的运营模式,而个人运营商多数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标。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和个人,从经营管理中获取经济利润是生存和发展的本质需求。但同时作为公众交流信息的平台、社会公共话语的空间,又兼具媒体的性质。
4.2.4 个人用户
突发事件中的个人用户有以下三类:突发事件当事人、当事人家属;可能受突发事件影响的人(如核泄漏周边人群、泥石流地区居民)以及公众。突发事件发生的当事人及其家属,因涉及到自身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会放在第一位,以当事人的角度发布有关救援和处理情况。而可能受突发事件影响的人,因涉及到人身、环境等安全问题,会在发布信息的同时,情绪化地评判信息,以此聚集人气,动员社会成员介入到社会事务中或政府关于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社会公众,通过对微信公众号中关于突发事件文章发表评论、微博话题的组织与评论等,以互动的方式从道德层面、责任层面等,利用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认知来解读突发事件,并对相关企业、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新媒体信息传播者之间的信息交互传播以及由此带来的突发事件舆情的传播,增加了移动互联网空间中舆情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对各级管理部门的舆论引导与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4.3 舆情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失控
4.3.1 传统环境下突发事件的信息议程按既定程序有序进行
根据麦库姆斯的议程设置理论,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与公众的“议程认知”具有高度的相关关系[14]。在报纸、电视占主导的新闻时期,新闻的议程设置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公众只能看到事前安排好的新闻,对事件的议程设置能力很弱。2003年,非典型肺炎流行时期,为了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政府对关于非典流行病的发生情况及其舆情控制较为严格,关于非典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情况、感染人员等信息统一由官方媒体发布,公众了解更多的是关于病情的预防措施、注意事项等,政府部门和媒体适时地发布一些非典型肺炎感染者的状况,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当时,虽然计算机网络已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工具之一,但当时的网络媒体沿袭了传统媒体的特征,信息皆由门户网站统一发布,论坛、BBS、聊天等工具虽已有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公共话语平台,信息舆论皆由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控制,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较强。
4.3.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更加随意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多元主体参与到传播过程中,传播形态和方式更为多样,信息常由新媒体使用者发布。2010年,在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中,一名大学生的微博成了向外发布舟曲灾情的媒体。在事件发生期间,该同学以普通观众的视角,直播现场灾情以及政府部门的救援情况,成为公众自己设置议程的典范。公众对灾情的关注视角,转移到了对政府部门的问责机制以及救援情况是否到位的角度。2015年4月7日福建龙海发生严重校车事故,造成3名学生死亡,7人受伤。事件发生后,公众开启了校车事件原因调查、责任追究以及国务院关于校车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的质疑。同以往相比,公众的质疑批判能力增强,议程设置能力更强。
4.4 传播中“把关人”缺失
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传统媒体发布信息前,信息要经过记者采编、编辑把关、责任主审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信息和舆论进行了层层过滤和把关。新媒体时代,针对突发事件,不仅仅是事件相关人、政府机构、企业单位, 所有人都成为突发事件传播中的重要参与者。公众参与舆论传播的机会较之以前大大增多,且传播成本很低,已有平台针对相关舆论信息,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过滤,但新兴媒体的传播速度、广度在不断突破传统手段所规制的藩篱,仅仅依靠微博、微信等媒体对舆情信息进行过滤和检验远远不够,舆情信息对把关的要求极高,而现实中对于把关人、把关环节、把关机制的设立远远不够。
5.1 舆情爆发的渠道增多,爆发的动机复杂
事件的发生是引起舆论的必要条件,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处置能否形成公众舆论则有多方面原因。当事人的处理态度、处理方式是影响事件发展成舆情的重要因素,轰动一时的夏俊峰事件就是其家属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引发舆论关注,利用城管与商贩之间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关系,煽动舆论。夏俊峰事件之所以能炒得沸沸扬扬,其妻起了关键作用,她利用新媒体微博平台,消费公众的怜悯心理以及公众积压的对城管的不满心理,希望达到最高人民法院轻判夏俊峰的目的。
发生于2015年10月安徽亳州的恶狗咬人事件,起初被害人说是为救人被狗咬伤,博取公众的同情,并筹集医药费。后来,该新闻被不断质疑,最后当事人不得不承认是伪造事实,是被害人为自己筹医药费的手段。此外有企业为扩大知名度而策划营销事件,如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的“人贩子一律死刑”,有说法认为是某婚恋网站的营销手段,这表明引爆舆情的动机,在打着公益的旗帜下,更多的是出于经济目的。
2015年4月,广州市番禺区利得鞋厂发生的大规模工人罢工事件,其背后操纵者是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负责人曾××,他借助服务部多次插手工人维权事件,使维权走向极端。经过调查发现,曾××与一些境外组织和外国驻华使馆长期保持联系,多次出境接受培训,接受境外组织的资助。对个人而言,罢工及其舆情的爆发为名利所驱使,但境外组织参与其中,却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5.2 推动舆情发展的信息点增多,舆情发酵时间缩短
传统媒体作为舆情发酵的主要媒体时,与舆情相关的信息由传统媒体发布,在发布中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议程设置,对与舆情相关的信息进行把关筛选后方才成为新闻,舆情的酝酿和发酵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元主体利用多种媒体和平台进行信息发布,随着转发、分享、跨平台传播等技术的实现,信息的传播扩散更为便捷,传播时间大大缩短,传播路径达到最优。2015年在北京三里屯优衣库不雅照视频舆情中,起初是当事人发给微信朋友看,后被朋友转发至微博,引爆网络,推动该事件成为热点事件。
发生于2015年12月20日的深圳滑坡事件,12月21日因人民日报官微发起话题对此事进行报道、公众人物转发的关于滑坡救援消息使舆情到达高潮,此后逐渐回落。12月25日随着深圳市委领导鞠躬道歉、国务院灾害调查组关于事件的认定再次升温,将事件重新推回到公众视线中,28日12名企业相关责任人被羁押,再次推动舆情的发展。而在微信朋友圈,针对此次滑坡事件,除救援信息、事故认定等外,传播最多的消息是“深圳滑坡幸存者!一语惊醒十亿人”。
5.3 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私密性使得舆情的消亡周期更长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指出,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将自身桎梏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中[15]。当前的新闻聚合类客户端,如今日头条,根据文章的阅读量和个人的阅读情况推荐文章,个人被禁锢在他人或自我建构的信息内容中,较少关注能引起个人认知冲突的其他信息,逃避社会矛盾,陷入为自己编造的“信息茧房”。
微信本是一个私密的空间,但微博等其他媒体所具有的一键分享等功能可将信息分享至微信朋友圈,个人用户沉浸在朋友圈中流传舆情信息,而较少去关注公共空间信息,使得舆情信息的传播时间更长。且当前微信朋友圈的自净功能和机制尚不完善,使得舆情及其谣言信息在微信空间中的传播需借助其他手段来完成,因此,微信中舆情的传播更为隐蔽,危害更大,传播时间长,范围广,导致舆情的消亡周期变得更长。
目前,中国在新媒体管理中实行的是政府为主体、以业务许可制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传统垂直管理方式。新媒体管理部门资源有限,针对新媒体层面问题层出不穷,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措施无法满足当前环境下关于新媒体管理的要求,新媒体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6.1 推行法治和善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
传统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遵循着维稳逻辑,维护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是其目标。实名制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进行维权。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借由开放的平台、匿名的表达等方式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集中呈现,并引起类似遭遇人群的共鸣。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矛盾的声音越来越高,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对互联网空间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进行立法规范,使其在各自的职位上守法经营、依法使用。在制定法律规章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思维分析网络问题,转变理念。
推行法治与善治相结合的理念,互联网空间中的矛盾并非都能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多元主体更多需要的是协调、沟通,政府在保证公众享有充分的公共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公众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采取合作与互动的方式进行协调和沟通,达成多元与和谐的社会状态。简言之,关于新媒体的社会治理,要建立起在法律范围内政府引导下多方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
6.2 地方管理部门要适时介入引导舆情
热点事件发生后,相关管理部门迅速介入事件,开展调研并及时告知公众,是避免舆情扩大和引起公众恐慌的唯一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部门的缺位、官员的沉默失语等使得公众对政府公信力提出质疑,2015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大火事件,政府发布会上一句“不知道救援总指挥是谁”的回答,激起了网络民众的愤怒。
2015年12月20日,深圳滑坡事件发生后,深圳市副市长在现场亲自参与指挥施救,12月25日,国务院调查组认定深圳滑坡系生产安全事故,12月28日,深圳警方已对滑坡事故相关责任人共计12人采取强制措施;12月30日,根据企业受灾情况,将受滑坡事故影响的90家企业4630名员工全部安置。地方管理部门面对事件敢于担当的态度、积极参与救援的决心与投入、关于事件信息的及时发布、对相关企业的调查问责情况以及灾后群众的安置措施等一系列信息的及时发布,有效地引导了舆情发展。来自新浪微博的数据显示,在25日召开的第10场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市长许勤鞠躬道歉,成为舆情的一个引爆点,引导网络民众的言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6.3 公众人物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和伊莱休·卡茨在两级传播论中指出,现实中信息的流向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个人影响,这些对其他成员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16]。已有研究对自媒体平台中用户的社会角色及其话语权大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为数不多的意见领袖控制着话语权[17]25,网络舆情的传播通过意见领袖这层中转站,意见领袖的态度会直接或间接的传递给信息接收者,其发布的信息把持着信息的流向,影响着公众对舆情的态度。2015年由央视前著名记者柴静制作的直指北京最痛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朋友圈空前刷屏。但由于这一群体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亟需规范,以发挥好信息的中转作用。
6.4 搭建互联网舆情分析和监控平台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研究,需要整合利用新闻传播学、舆论学、大数据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借助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力量,结合已有的案例分析信息传播扩散的路径。在研究扩散路径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与综合,并结合案例总结传播规律,将总结得出的传播规律运用到舆情监控与分析过程中,建立模型,借此来监测互联网中的舆情信息。这需要交叉融合的学术功底。
已有研究指出,少数热门话题能够吸引大量网民,而大量冷门话题一般只被少数人关注[17]25。舆情监测者通过了解热门话题,可以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进而对舆情信息进行监控和治理。
6.5 企业要平衡好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获得双赢
在新一轮经济和政治改革浪潮中,在大众服务至上的竞争格局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成为企业能否在新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基本条件。企业在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社会对企业又提出社会责任的要求,即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在遵纪守法方面做表率,遵守社会伦理,在慈善领域作出贡献。结合当前新媒体层面的问题,社会责任的缺失是企业突发事件的根本原因,而舆情信息的传播又是突发事件引起的,企业要构筑以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等重的体系,平衡好经济利益与责任意识的分量,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双赢。
6.6 公众要自觉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拒绝传播虚假信息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移动互联网络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日趋增大。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结构呈现低龄化特点[1]14。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对法制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加强对网民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使之在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中保持清醒头脑,提升网络民众对世情、国情和社情的把握能力,拒绝传播引起恐慌的虚假消息,传播网络舆论的正能量是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之一。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展较之传统媒体时代有较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技术的进步上,更体现在参与的低门槛,广大民众通过移动互联网参与到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使得舆情的传播变得更为复杂,舆情的监测与治理更为困难。喻国明指出,推动中国社会舆情整体生态发生不断演变的力量主要由“政治-技术-社会”三方组成[18]。技术力量、政治进步、与社会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重构了舆情传播环境,这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9-0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 7337470363.pdf
[2]尹亚辉.我国微博舆情管控与引导机制研究[J].青年记者,2014(1):97-98
[3]王来华.微信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特征:一个新舆论场的产生和作用[J].江淮论坛,2015(5):144-146
[4]陆高峰.微信将成为舆情监测的新阵地[J].青年记者,2014(2):94-94
[5]张艳梅,安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舆情妥处机制研究[J].当代传播,2015(2):103-105
[6]天津大爆炸:双微传播与以往有何不同[EB/OL].[2016-08-21].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00 19.htm
[7]闫旭.新浪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差异研究[J].新闻世界,2015(5):202-203
[8]王玉珠.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共生与变化[J].新闻界,2015(11):59-63
[9]陶海燕.微博在政府危机公关的应用[J].商情,2012(36):58-59
[10]方爱强.微信的营销价值与运用策略[J].消费电子,2013(4):113-114
[11]雷跃捷,李汇群.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J].新闻记者,2015(8):54-59
[12]张海兵.高校突发事件舆论演化影响因素分析[J].新闻知识,2015(9):83-85
[13]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
[1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4
[15]梁锋.信息茧房[J].新闻前哨,2013(1):87-87
[16]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8
[17]黎红友,陈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生成和传播机制研究[J].当代传播,2016(1):24-25
[18]喻国明.当前社会舆情场的结构性特点及演进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5(10):37-40
(责任编辑:胡永近)
2016-09-12
安徽师范大学培育基金项目“数据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16XJJ014);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育项目“互联网数据新闻的发展路径探析”(16XCB011)。
冯霞(198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1.012
H309
A
1673-2006(2016)11-0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