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媛, 邹成桔, 张 力
(昭通学院 a.学报编辑部; b.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c.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文学研究
改变谜底字数的谜格
杨梦媛a, 邹成桔b, 张 力c
(昭通学院 a.学报编辑部; b.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c.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谜格是谜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标明了某种异常的成谜方法或别解手段。其中需要改变谜底字数的谜格可分为减少字数类和增加字数类两类,减少字数类谜格为数较多而增加字数类谜格相对较少,大部分减少字数类谜格与增加字数类谜格存在着对称关系。增加字数类谜格主要包括分读类和添字类谜格;减少字数类谜格主要包括并读类和删字类谜格,以及抵消类谜格和取字类谜格。
谜格; 灯谜; 别解
谜格是灯谜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标明谜作采取了某种异常的成谜方法或别解手段. 谜格可分为不变类、单变类和变底类三个大类。文[1]对不变类谜格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文[2]对单变类谜格和变底类中不改变谜底字数的谜格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改变谜底字数的谜格。
改变谜底字数的谜格可分为减少字数类和增加字数类两类。增加字数类谜格主要包括分读类和添字类谜格,减少字数类谜格主要包括并读类和删字类谜格,以及抵消类谜格和取字类谜格。
(一)分读类谜格
汉字从形体结构上可分为单字、部件、笔画、笔形四个层次。只有一个部件的单字称为独体字,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单字称为合体字。
在书写汉字时,部件与部件间留空过多,会造成将一个单字误认作多个单字的错误;汉字与汉字间留空过窄,也会造成将多个单字误认作一个单字的错误。例如古文有一篇名篇,题为“触龙言说赵太后”,由于竖向书写时“龙”字与“言”字靠得太近,以致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误认为说服赵太后的人是“触詟”。谜人利用这类错误进行别解,形成了分读类和并读类谜格。
将谜底中的某个、某些或全部合体字进行拆分后实现与谜面扣合的固定别解方式,称为分读类谜格。根据需要拆分的汉字在谜底中的不同位置,谜人为相应的谜格取了许多形象的格名。常见的分读类谜格如下。
1、虾须格和蝇头格
谜底二字或二字以上,首字为左右结构,将首字左右拆分为两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虾须格(又名鸦髻格、丫髻格、歧头格)。如林经贵先生谜作: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口语·虾须格)好容易
面为《木兰辞》中成句。将谜底读作“女子容易”,将“容易”别解为“容貌变易”与谜面扣合。
谜底二字或二字以上,首字为上下结构,将首字上下拆分为两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蝇头格(又名垫巾格)。如谢利文先生谜作:
挥手泪沾巾 (医学词·蝇头格) 禽流感
将谜底读为“人离流感”,挥手,人离别;泪沾巾,流泪、伤感。
2、燕尾格和蜓尾格
谜底二字或二字以上,末字为左右结构,将末字左右拆分为两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燕尾格(又名燕剪格)。如林祖炳先生谜作:
不久当位登九五 (石人·燕尾格)来旺
将谜底读作“来日王”与面相扣,谜目中“石人”为《石头记》(《红楼梦》〉人名的简称。
谜底二字或二字以上,末字为上下结构,将末字上下拆分为两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蜓尾格(又名鱼尾格、垫足格)。如蔡芳先生谜作:
将近二十四小时 (国名·蜓尾格) 约旦
将谜底读为“约一日”与谜面扣合。
3、展翼格和蜂腰格
谜底字数为三字或三字以上奇数,正中一字为左右结构,将该字左右拆分为两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展翼格(又名振翼格、振翅格、展翅格、双胎格、剖腹格)。如:
此刻大家静悄悄,惟吾私下喜洋洋 (《千家诗》句·展翼格)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谜底读作“时人不言只余心乐”与面相扣。
谜底字数为三字或三字以上奇数,正中一字为上下结构,将该字上下拆分为两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蜂腰格(又名断锦格、分心格)。如:
蝙蝠能飞不是禽 (动物名·蜂腰格) 无翼鸟
将谜底读为“无羽異鸟”与谜面扣合,意为蝙蝠虽然能飞,但没有羽毛,异于鸟类。谜底无翼鸟因叫声“几维”又称几维鸟,产于新西兰,新西兰人以之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定为国鸟。又名鹬鸵,其翅膀和尾巴都已退化,是世界上稀有的鸟类。
有人将中分格作为蜂腰格的别名,也有人将展翼格和蜂腰格合称“中分格”。从简化谜格的角度考虑,以将中分格作为展翼格和蜂腰格的合称为宜。
4、解领格和鹭胫格
谜底四字或四字以上,将第二字左右(或上下)拆分为两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解领格(又名鸳肩格、鸳颈格、鸢肩格)。如郑伯川先生谜作:
尺笺与归雁争飞 (六运开幕式活动·解领格) 信鸽竞翔
将谜底读为“信合鸟竞翔”。尺笺,书信。谜目中的六运,为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简称。
谜底四字或四字以上,倒数第二字左右(或上下)拆分为两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鹭胫格(又名盘膝格)。如:
误中美人计 (成语·鹭胫格) 不识好歹
将谜底读为“不识女子歹”与谜面扣合。
5、三须格和鼎足格
谜底二字或二字以上,将首字拆分为三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三须格;将末字拆分为三字,与剩馀字连读扣合谜面,称鼎足格(又称蟾足格)。如网友风为谁起的谜作:
猜谜最恨全是撞车谜 (三字生活用品·鼎足格) 打气筒
依格规将谜底读为“打气个个同”。猜谜又叫打文虎或射虎,撞车谜指雷同的谜作。时下谜界流行一个新词“批撞”,意味反对谜人制作撞车谜,主张制谜前应先搜索是否有人已制作过相同或类似的谜作,制谜时要独出心裁别具匠心,避免和他人的谜作撞车。
三须格谜作少见,如网友春雨惊春的谜作:
腊梅 (电视连续剧·三须格) 青花
依格规将谜底读为“十二月花”和谜面相扣。《青花》是由武汉电视台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于2004年合作拍摄的电视剧,由平江锁金执导,赵雅芝、斯琴高娃领衔主演,刘卫华、李建群等主演。该剧以瓷都景德镇的制瓷业为背景,以传世国宝“青花日月樽”为线索,讲述了民国时期薄家和司马家两个制瓷家族和中日两个国家间的爱恨情仇。
6、宝塔格
谜底字数要求四字或四字以上偶数,扣合时将谜底逢双数字左右拆分为两字与其馀字连读。例如:
卿卿(宝塔格·《诗经》句一) 如何如何
将底读为“如可人如可人”与谜面相扣。
7、曹娥格和碎锦格
曹娥格被认为是最古的谜格。陆滋源先生在文[3]中说:曹娥格是格的开山始祖,被尊为二十四格之首,后来在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碎锦格,因具有上下连贯、含意完整的优点超越了曹娥格,曹娥被挤进了冷门,聊备一格之名。
曹娥格源于东汉蔡邕在曹娥碑阴题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内隐“绝妙好辤”四字(辤为辞的异体字)。格规要求谜面为四字或八字,将谜底每个字左右拆分为两个字后连读与谜面扣合。
碎锦格(又名破镜格、堆金格、解刃格、汉印格)要求谜底两字或两字以上,每字不分上下左右分成若干部分后连读扣合谜面。例如网友希望的谜作:
数数孔丘贤弟子 (称谓) 车夫
将谜底拆分为“七十、二人”扣合谜面。据传孔夫子弟子三千,只有七十二个贤人。
如果谜底的每个字均为左右结构,每个字均分为两字连读扣合谜面,亦称为筠梢格;如果谜底的每个字均为上下结构,每个字均分为两字连读扣合谜面,则称为筠垫格。
从简化谜格的角度考虑,似可将所有碎锦类谜格一律标为碎锦,不再作更细的区分。
(二)添字类谜格
需要给谜底增加一个汉字才能与谜面扣合的谜格属于添字类谜格。这种谜格来源于科举考试的截搭题。
古代的科举考试,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按照严格的格式写作八股文。而考试的题目严格限制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中。考生苦读经书,可说滚瓜烂熟,对那些可能出题的地方早准备了范文当“标准答案”了。为了避免让考生押题,考官只好别出心裁出截搭题。由于古文不加标点,考官将一句话的下句首字截下来搭到上句末尾,或者将一句话的上句末字截下来搭到下句开头来做考试题目。这种出题法在北宋时就已萌芽。谜人将这种出题形式移用到灯谜,就形成了增字类谜格。
1、加冠格和纳履格
加冠格又名正冠格、加冕格,谜目属于诗文成句,需要将谜底前一句的末字加到谜底前面和谜底连读才能和谜面相扣合。例如:
“天子自有死法,何得加以锋刃?”(《诗经》一句·加冠格)曾不容刀
谜面出自《资治通鉴》,是隋炀帝杨广在宇文化及擒杀他时说的话。谜底出自《诗经·卫风·河广》其中“刀”通“舠”,是小船。谜底与谜面扣合时需要加上前面一句“谁谓河广”的最后一字“广”,成为“广曾不容刀”,别解为“杨广不允许拿刀来杀”来表达谜面的意思。
纳履格又名进履格、正履格、生莲格。与加冠格类似,需要将谜底后一句的首字加到谜底尾部和谜底连读才能和谜面相扣合。例如:
约定归期九月九 (五言唐诗一句·纳履格) 待到重阳日
谜底是盛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最后一联的上句,与谜面扣合时要将其下句“还来就菊花”的首字“还”加至末尾,成为“待到重阳日还”,将“还”别解为归家。
2、重头格、叠腰格、双尾格、投影格
谜底字数二字或二字以上,需要将谜底的首字重复一次后才能与谜面扣合,称为重头格。例如:
连日凝眸眺峰峦(重头格·浙江名胜一)天目山
将天目山按格读成“天天目山”与谜面扣合。连日,天天;凝眸眺,目;峰峦,山。
谜底字数二字或二字以上,需要将谜底的尾字重复一次后才能与谜面扣合,称为双尾格(又名重尾格)。例如:
兰 (双尾格·围棋术语一) 三连星
将谜底读成“三连星星”与谜面扣合,兰的上面两点象形为两颗星。
谜底字数三字或三字以上奇数,需要将谜底的正中一字重复一次后才能与谜面扣合,称为叠腰格。例如:
一旦茅塞顿开(叠腰格·三字俗语一) 天晓得
将谜底读为“天晓晓得”与谜面相扣。一旦,天晓;茅塞顿开,晓得。
自1964年南京灯谜小组在第14期《灯谜集》中将叠腰格标为投影格后,重头格和双尾格亦被标为投影格,并且将格规放宽为谜底字数二字以上,其中某字需重复一次后方能与谜面扣合。也有人认为重复后的两字须不同义,这就使格规要求更为严格。
3、藏珠格
藏珠格又称嵌腰格,谜底为二字或二字以上双数,需在正中另加一字后才能与谜面相扣。例如网友西岭的谜作:
双鞭将打头,扑天雕尾随 (《醉翁亭记》句二·藏珠格)前者呼后者应
需要在谜底正中加上一个“延”字,读作“前者呼延(灼)后者(李)应”才能与谜面相扣合。
4、回文格
回文格本是文人在制作诗、词、联时的一种修辞手段,其特点是一首诗、词或一副联倒读顺读都符合格律要求且能表达相应的意境。运用了回文修辞手段的作品具有更多的对称性,从而给人以新的美感。例如宋代李禺的回文诗《两相思》:“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正读是在外乡的丈夫致家乡留守妇女儿童的书信;倒读则成为在家乡的妻子给远乡的丈夫的回信。
谜人将回文这一修辞手法用于灯谜别解中,形成了回文格。它要求将谜底先正读再倒读后连在一起与谜面相扣合。例如费之雄先生的谜作:
猜谜能手猜灯谜 (回文格·泊号) 打虎将
依格将谜底读为“打虎将将虎打”和谜面相扣合。
(一)并读类谜格
将谜底中的某些或全部汉字进行合并重组后实现与谜面扣合的固定别解方式,称为并读类谜格。根据需要合并的汉字在谜底中的不同位置,相应有不同的格名。常见的并读类谜格如下。
1、比目格、并蒂格和同心格
谜底三字或三字以上,将开头两字合并为一字后与后面的字连读扣合谜面,称比目格(或合纵格)。如:
噩耗 (成语·比目格) 人言可畏
将谜底依格读作“信可畏”与谜面扣合。又如:
更上层楼(成语·比目格)一日千里
将谜底依格读作“目千里”与谜面扣合。
谜底三字或三字以上,将最后两字合并为一字后与前面的字连读扣合谜面,称并蒂格(或并足格)。如陈继耿先生谜作:
“此神噉鬼充旦暮” (文学题材带量·并蒂格) 诗钟九首
谜面为文同《蒲生钟馗》诗句,将谜底依格读为“诗钟馗”扣面。诗钟是与灯谜比邻的一种文字游戏和文学作品,大约最先出现在明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地域。诗钟限一炷香时间吟成一联或多联,以香尽鸣钟而得名。诗钟需要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钟格。和普通对联相比较要求立意更新奇,格律更工整,内容更含蓄,甚至类似谜语才好。
谜底四字或四字以上偶数,将正中两字合并为一字后与前后的字连读扣合谜面,称同心格(或同心结、鸳鸯带格)。如周昕先生谜作:
侍妾邀其着新装 (古龙小说词句·同心格) 小言青衣
谜底见于古龙七杀手系列《猎鹰·赌局》中“财神上门”一章。依格将谜底读作“小请衣”扣面。
2、叠锦格和合璧格
谜底五字或五字以上,其中某两个相邻字要合成一个字后再与其他字连读扣合谜面(不是开头两字、末尾两字或正中两字),称叠锦格。例如:
广积粮 (《留侯论》一句·叠锦格) 是足以为良人矣
依格将谜底读作“是足以为食矣”扣面。
谜底四字或四字以上偶数,每两字合成一个字后再连读扣合谜面,称合璧格。例如:
对眼 (成语·合璧格) 一日千里
依格将底读作“目重”扣面。眼为目,对为双重。
也有人认为叠锦格为比目格的异名。从简化谜格的角度考虑,似乎可以将比目格、并蒂格、同心格合并在叠锦格中。
(二) 减字类谜格
1、脱帽格、脱靴格、解带格
谜底字数三字或三字以上,将首字去掉扣合谜面,称为脱帽格(又名升冠格、免冠格、落帽格、孟嘉格、龙山格)。例如:
愿借明驼千里足 (五言唐诗·脱帽格) 迷花不事君
面为《木兰辞》句,底为李白《赠孟浩然》诗句。依格将首字“迷”去掉,读作“花不事君”,将花别解为花木兰,扣合谜面上句“木兰不用尚书郎”。
谜底字数三字或三字以上,将尾字去掉扣合谜面,称为脱靴格(又名弃履格、无底格、力士格)。例如:
《谏逐客书》谁人写 (成语·脱靴格)斯斯文文
依格将底读作斯斯文扣面。第二个斯别解为《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意为这是李斯的文章。
谜底字数三字或三字以上奇数,将正中一字去掉扣合谜面,称为解带格(又名鸿沟格、挖心格、比干格、抹胸格、折腰格)。例如宋宗鉴先生谜作:
岁(五言唐诗·解带格)暮从碧山下。
依格将底读作“暮从山下”扣面,夕有暮的含义。
2、摘领格和刖胫格
谜底字数四字或四字以上,将第二字去掉扣合谜面,称为摘领格(又名折领格、折项格、射喉格)。例如:
小说(成语·摘领格)大逆不道
依格将底读为“大不道”反扣谜面。
谜底字数四字或四字以上,将倒数第二字去掉扣合谜面,称为折胫格(又名脱袜格、膑膝格、缓带格、不胫格、刖胫格)。例如顾之乐之的谜作:
儿女已在眼(五言唐诗·折胫格)一览众山小
谜面用宋代陈师道《示三子》诗句,谜底为杜甫《望岳》诗句,依格读为“一览众小”扣面,意为一眼便看到众儿女这些小辈们。
3、期艾格
谜底字数三字或三字以上,其中有两字为重叠字,去掉一个扣合谜面,称期艾格。例如:
湘云卧芍(宋诗篇目二·期艾格)醉眠、眠石
《醉眠》、《眠石》分别为宋代诗人唐庚、饶节的诗作,依格将底读作“醉眠石”扣面,谜面用的是《红楼梦》中史湘云醉卧石上的典故。
期艾格的格名源于三国时期周昌和邓艾的典故:二人都因口吃,说“期”为“期期”,说“艾”为“艾艾”。格名含义是说谜底中的叠字是因口吃而造成,应该将其去掉。
4、双落帽格、双落靴格和双折腰格
谜底字数在四字以上,将谜底开头两字一起删去扣合谜面,称双落帽格;将末尾两字去掉扣合谜面,称双落靴格。谜底字数为偶数,将正中两字去掉扣合谜面,称双折腰格。例如:
我乃无名辈(七千·双落靴)时人不识余心乐
谜目“七千”是七言《千家诗》句的约定简称,依格将底读为“时人不识余”扣合谜面。
(三) 抵消类谜格
利用汉字的语义别解,将谜底中部分字词抵消后与谜面扣合,谜人创立了抵消类谜格。
1、抵消格
又称停云格、销剩格。谜底一般为两个以上,谜底中有自身抵销的字样,抵销后扣合谜面。如赵首成先生谜作:
华山剑姓啥 (国名二·停云格)苏丹、不丹
、苏丹和不丹分别为非洲和亚洲国名,依格将谜底别解为苏丹不丹仅剩下“苏”,为号称华山剑的西安谜家苏剑先生姓氏。
又如王松昌先生谜作:
先生田间走(古人二·抵消格) 司马迁、司马光
依格将谜底别解为司马迁的司马光了,余下“迁”扣合谜面。谜面中先生别解为“生”的首笔“丿”,田间别解为田的中央“十”;走为部首“辶”,合而为“迁”。
2、神龙格和折柳格
用抵消法删去谜底的后半段,馀下前半段扣合谜面,称神龙格(又名鳞爪格、掩尾格),取“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意;反之,用抵消法删去谜底的前半段,馀下后半段扣合谜面,称折柳格(又名灞桥格)。例如林卓鹏先生谜作:
坐怀不乱一高僧(潮剧唱段名·神龙格)安得心上人儿还
“安得心上人儿还”为潮剧《宝莲灯》唱段。依格取前五字“安得心上人”扣面,读作“安得心”“上人”,第六字“儿”被尾字“还”还掉了。上人为高僧的别称。
又如:
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首都·折柳格) 帕拉马里博
依格读谜底作“马里博”和谜面相扣。谜底首字“帕”被次字“拉”拉掉了。谜面出自孙膑助田忌与齐王赛马的故事。
有人认为神龙格和折柳格谜底中被去掉的部分不一定要有抵消的字样,这样神龙格和折柳格就属于减字类谜格了。有人将抵消别解法用于谜面,将谜面成句中的某些字词通过抵销去掉后与谜底扣合,称之为玉版格。有人认为抵消其实是一种扣合法门,主张不再标格。
(四)取字类谜格
在较长的谜底中按照一定规律取出若干字扣合谜面,我们把这类谜格称为取字类谜格。
1、连横格、连纵格和连珠格
连横格(或称并蒂格),谜底为两句,各取首字扣面;连纵格(或称叠履格),谜底为两句,各取尾字扣面;连珠格(或联珠格),谜底为两句,取上句末字和下句首字扣面。例如:
握(成语二句连·连横格)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哑语(成语二句连·连纵格)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毛(成语二句连·连珠格)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第一题取“拳曲”两字扣面,指曲指成拳为握;第二题取“手口”两字扣面,意为以手代口;第三题取“手曲”两字扣面,用反手成毛的典故。
2、枝头采撷格和落红拾翠格
这两个谜格为潮汕谜人首创,流行于饶平谜坛至今,是对连横格和连纵格的继承和发展。标此二格的谜作,谜目通常为一首诗或一首词,取其每句首字扣合谜面,称枝头采撷格;取其每句尾字扣合谜面,称为落红拾翠格。例如网友春雨惊春的谜作:
踏青无伴(七言唐诗·枝头采撷格)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处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取“独上春野”四字扣面。又如网友云起谜作:
醒悟不贪时已晚 (《三国演义》诗一首·落红拾翠格)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取“觉知足迟”扣面。
可以看出,这两个谜格是受藏头诗和藏尾诗的启发而创立的。
通过对谜格的分析讨论可以看出,谜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创立了大量生动形象有趣的谜格,其中一些谜格已被人们淡忘,而另一些常用谜格仍然广为流传。同格异名的现象在谜格中大量存在,也有少数同名异格的现象。谜格的同格异名增加了初学者学习的难度,但对灯谜创作也有一定的有利因素。灯谜同名异格的现象有着历史的原因,应该尽量避免,需要谜家和灯谜爱好者加以规范。合理地适度地运用谜格,能够增添灯谜制作、猜射和欣赏的乐趣。
[1]柳忠良. 中华灯谜学[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2]朱家熹. 中华灯谜学[M]. 台北:民族正气出版社,1985.
[3]孙雍长. 谜格[J]. 语文建设. 2000(11):44—44.
[4]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高名凯,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陆滋源. 中华灯谜研究[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邱景衡. 中华灯谜鉴赏[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7]翟鸿起. 猜技巧与灯谜创作入门[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8]崔慧明, 孙玉华. 中华灯谜大观[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9]中华国粹网. 中华灯谜库搜索系统[EB/OL]. [2016-04-30]
http://www.zhgc.com/mk/index.asp.
On the Puzzle Grid with the Change of Word Number in Answer
YANG Meng-yuana, ZOU Cheng-jub, ZHANG Lic
(a.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Journal; b.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Puzzle grid is a part of riddle, which indicates the special means to make or guess riddle. The puzzle grid with the change of word number in answ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ype with reduced word number and the type with added word number. Generally speaking, the former is more than the latter, besides, often symmetrical with the latter. The former mainly includes word-merging grid, word-deleting grid, word-offsetting grid and word-selecting grid. The latter mainly includes word-dividing grid and word-adding grid.
puzzle grid; lantern riddle; reinterpretation
2016-02-19
杨梦媛(1970— ),女,云南昭通人,副编审,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及编辑学研究。
I207.78
A
2095-7408(2016)03-00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