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刚
(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文化学研究
文化滞后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以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研究对象
李晓刚
(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呈现出以基层政权为基础,以村民自治为代表的实践行为形态,是农村政治文化的重要变迁节点。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文化滞后,仍存在着臣民文化、草民文化抬头和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持续地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的对策是:可以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其政治意识;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发挥两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等对策来解决。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 农村政治文化; 文化滞后; 对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不能缺少,在我国,农业是基础,而三农问题是一直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程中,文化孕育及文化传承作为人和其他动物的标志性区别之一,一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导向与推动或是约束与抑制的作用。基于文化本身具有的社会变革功能,把文化纳入民主政治改革的研究视野,通过对民众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传承和发展的全方位考察,为改革提供思想支撑。我们在探索当代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这一伟大实践之时,也必须把诸多具体实践置于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之中去分析和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社会伴随经济领域的创新和成长,伴随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依靠科技、发家致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发展、自强不息”为理念的乡村新型思想文化形态开始形成,农民对于政治和政治变革都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
正如阿尔蒙德和维巴指出的那样:“一个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1]农村政治文化是指村社居民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中,基于一定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基础的对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认知取向、情感取向、评价取向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对农村政治现象进行解释、描述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村民自治制度能够实行,是新型乡村政治文化“开花结果”的表现之一。然而,较之发展较快的城市而言,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变革中文化滞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依然广泛地制约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发展。
“文化滞后(culture lag)”也被称为“文化堕距”,此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意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
文化是由物质、精神等方面组成,在变迁发生时,由于各组成部分变迁的速度不同,就会导致各部分之间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引起各种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在文化变迁进程中,物质文化的部分先于精神文化的部分而变化,其次是制度,再其次是风俗、民俗,而价值观总是最后才发生变迁。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文化滞后性集中表现为民主制度已确立,但以参与型政治文化为主的公民文化尚未形成。特别是存在着臣民文化、草民文化时有抬头和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
(一)原因之一:臣民文化
1、政治传统中的臣民思想根源深远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皇帝是“天子”,各级地方官吏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老百姓是“子民”。在这样一种阶层结构中,老百姓是无权过问政治的。“臣民”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单一取向的政治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传承下来的。
2、现代政治活动中臣民意识影响
臣民文化的本质在于,不仅统治阶层把“代民做主”视为己任,而且老百姓也自甘依附,形成了“请官做主”的政治心理。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民主政权的确立,传统的“臣民”文化观念受到了有力的冲击。但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头脑中仍留有烙印,并在农村政治改革中不时表达出来。在实行村民自治的实践中,部分农民受“臣民”文化的影响,对民主选举“村官”反应迟钝,对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表现得十分漠然,投票随意、从众甚至有的放弃投票。正是由于这种民主参与热情不高,才纵容了村治选举中“贿选”、“拉票”等失范行为,制约着基层自治工作的实质性展开。
3、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臣民文化也才会根深蒂固的残留在人们的脑海里。教育资源匮乏的原因主要有:
(1)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严重;
(2)经济落后,环境条件差,优秀人才难以留住。
(二)原因之二:草民文化
1、社会文化传统中的草民文化
“草民”文化作为一种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形态,在古代农村社会发育得十分“丰满”,一方面,农村“山高皇帝远”,皇权往往鞭长莫及。乡村基层官吏易于权力欲膨胀,极力塑造“父母官”形象,乐于“替民做主”。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乡村居民由于长期受到地方政权的专制压抑而又找不到可以“申张民意”的地方,便慢慢形成了以“忍、让、退、避”为特点的处世哲学,这就更加助长了地方官吏的“草民”意识。
2、现代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活动中的草民文化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草民”文化在人民民主政权机构中受到了批判。但作为一种意识,要从人们的头脑中一下子彻底更除是很难的。这类“草民”意识,不仅存在于村民自治机构中,而且在一些偏远山区的乡镇干部中也存在。
(三)原因之三:人才流失制约了文化的发展
目前导致我国城乡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均衡。
1、先天不足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的基础设施匮乏,教育资源不足,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封建落后思想的存在,使我国的现有文盲人口中,绝大部分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先天不足”。
2、农村的文化环境平台较差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因素对环境与人的作用是双向的,较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反之,较差的文化环境可以排斥优秀人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环境平台较差,人才要产生创造性劳动,必须有好的平台,加之,社会环境的宽松,双向选择,人才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工作,而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众多的发展机会对乡村文化阶层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农村文化精英就会向城市流动,由此,造成了农村优秀人才的流失。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才能破除臣民文化的存在。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塑造政治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农村民主政治文化的思想观念。同时,要不断加大建立健全制度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教育功能。从而,逐步降低 “臣民”和“草民”文化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负面影响。
(二)积极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其政治意识
农民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主体,其是否广泛而积极地参与村民自治决定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能否真正得以实现。因此,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发展归根到底还得依赖于广大农民的现代化。
由于城乡差别、文化传统的长期影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等诸多历史及社会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不少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而文化素质低就必然导致民主意识较为薄弱。这样一来,与城市居民相较而言,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程度就显得相对偏低。大多数农民对村民自治制度的认识仅限于对村干部的投票,认为自己投票选了自己认可的村干部,让他们代表自己说话就行了;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而且应当合理合法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更谈不上对自己政治利益的维护。
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2]美国学者亨廷顿也指出:“在现代化中的国家,政治参与扩大的一个转折点是农村民众开始介入国家政治。”[3]因此,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政治意识的增强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被农民直接投票选出,是农民心目中的政治代言人,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者和执行者。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村民自治的实现程度。他们对农村政治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农村政治文化的构建水平。要努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提升他们的政治技能,让他们可以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影响政治生活。要把干部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也纳入村治系统工程中,让干部们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 有效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留好人才、用好人才
农村政治文化构建的领导核心是镇、村两级党组织,要进一步理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让二者实现相互支持和配合,积极推进工作。应不断健全镇、村党组织,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在农村政治文化构建中的领导作用,提升两级组织的工作效率;应不断建立健全农村民主政治制度,采取环境留人、制度留人、感情留人等多种方式,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为基层民主政治中的政治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
文化与民主政治虽然都属于上层建筑,但仔细研究,我们就会看到文化滞后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消极作用,即使实行了民主选举,实际上也很难选出懂得民主管理,懂得谋划乡村经济发展的村治干部;虽然实行了村民自治,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仍很难有较大的提高。文化素质与政治素质关系密切,如果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得不到显著的提高,农村文化事业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乡村文化精英仍不愿留在基层服务,那么,文化因素将成为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人才是第一资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的优化环境,积极吸引大学生回家乡就业、创业,逐步提高村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应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激活管理,留住并用好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1]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巴.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443 .
[2]列宁. 列宁全集(第24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00.[3]塞缪尔·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74.
Th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La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Take the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LI Xiao-g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China’s rural society is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At this stage, the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politics are mainly re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 of the rural political culture is the villagers’ autonomy, the representative of practice behavior pattern. Currently, the cultural lag still exists in the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liege culture and vulgar culture, which are rampant nowadays, and the loss of excellent talents are constantly imped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to propagate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in public;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political awareness of the farmer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grass-roots cadres and boost up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y organizations; retain and exert fully the talents.
the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politics; the rur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cultural lag; countermeasures
2016-03-08
李晓刚(1978— ),男,山西武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研究。
D422.6
A
2095-7408(2016)02-0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