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仲波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
——一个简单的分析
付仲波
由于各地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其他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不协调、不平衡情况,因此从经济区域性来研究各区域经济,能立足实际情况,结合现实,探究出适宜各地经济发展之路。文章从空间价值、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等方面阐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影响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从当前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性较强的理论方法出发,探讨持续提升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空间价值;自我发展能力;发展极;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主体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生产综合体。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该区域内矿产、土地等自然条件,以及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等社会条件,而外部条件主要为外部投资以及该地区周边发展环境。本文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原理,通过对空间价值、区域自身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等探究,找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中各因素的综合联系和影响。
1.区域发展属性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在该特定区域中进行,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要以区域发展属性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空间价值。
1.1 空间价值的基本涵义
空间利益中由于人的需求和欲望,必然产生为了利益而冲突的必然现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行为和对象之间互相作用,即人们对空间存在物体的利用以及其他具有改变其关联或者性质的行为,另外这种冲突表现为人们对空间物体进行作用后的结果,这种结果常常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增长极,这种增长极带来积极效用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该区域的要素功能退化。各区域具体情况不一,但是整体来说,区域空间价值都具有二元性,区域空间既可被人们利用,也是人们生存场所,即它可以为人们所用,而人们在利用中也应考虑可持续发展。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只注重空间价值带来利益,而忽视了空间价值的存续性,导致某些区域发展获得短期利益后,造成区域空间价值退化,效益边际递减的情况。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务必考虑到空间价值的二元性,重视区域发展中的生态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1.2 空间价值的构成元素
空间价值在很多理论中被理解为特定区域空间内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非流动性要素,然而空间价值并不仅是该区域内的特定固定性资源,除了自然环境给予的这些如土地等不可流动要素,空间价值还包括人力资本以及可变动的空间结构等流动性要素,这些因素的变革或者创建,能使空间价值在区域内固定要素的限制中发生变化。
1.2.1 不可流动性要素。不可流动性要素主要为气候类型、土地资源、空间位置等具有不可交换、不可替代的地理环境资源。由于这些不可流动性资源的空间固定性,决定了各区域发展依存的资源存在差异,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力差别加大区域间成本的相对差别,形成区域相对成本优势,从而促进区域间贸易。区域经济因不可流动性要素的固定性,而具有区域粘性,区域粘性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
1.2.2 流动性要素。区域空间中的流动性要素主要为区域中可交换、流动的人口、资金,这些资源为突破本地区不可流动性资源造成的客观限制提供支持。针对某些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缺乏开发能力等,可调整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劳动力、引进高科技人才,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资金的流动性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区域主体立足本地发展,引进外围资本,以此发展规模经济。从要素流动性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因此得到改善,从原本“可以做什么”,发展到“做到什么”、“应该做什么”。
1.3 空间价值的利用
空间价值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条件,应充分利用空间要素,发挥空间价值整体作用。特定区域内,既有空间资源的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所以将区域内的人看成同质劳动力,在较小的运输成本下,可在本区域发挥更好作用。本地区某些部分先发展起来,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必然形成一个空间发展极,空间发展极溢出将发展利益扩散到周围,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当然,在发展经济增长极时应注意规模经济不超出空间价值承载力,并为后续发展留余地,否则会出现规模经济后的“拥挤”,造成规模不经济。
2.区域自身发展能力推进
2.1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基本认识
区域经济发展就某一区域来说,依赖本区域的整体外部性政策以及经济措施,但最有力的支撑仍是本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从构成要素来看,可以把区域发展能力看成功能、权力、资源、知识的函数[2]。功能主要是生态环境决定的该区域主体功能,权力指区域主体在空间资源价值运用中的可行能力,资源即区域内资源量与该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知识为科学技术、认知以及价值判断等,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更复杂。区域发展能力的生成条件要尽可能包括能力形成的所有条件。从成长视角看,这些条件有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由五大资本形成的功能性结构,决定区域发展能力的层次和水平。自然资本可以分为可贸易部分和不可贸易部分,如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物质资本可以分为私人的、公共的,如厂房设备、交通设施;社会资本主要着重于社会发育程度的考量,重点从观念、组织与制度的角度考察;人力资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必备条件,重点从健康、技能的角度考察;知识资本主要从区域的技术资源、研发水平等方面考察[2]。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以本地空间价值为基础,而空间价值的固定性、不可交换性成为本地结构调整、追求帕累托最优的客观障碍。许多经济学家为规避这一困难做出探索,比较重要的突破是空间要素流动性假设。在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为规避空间结构的差异,他基于要素的完全不流动和商品完全流动假定,用比较成本替代了空间差异;在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中,基于级差地租的认识,他把劳动力的可流动性纳入了农业区位选择中,并通过租金、产品运输成本来规避空间差异问题。此外,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胡佛的成本—市场理论都遵从了这一基本思想。之后,克鲁格曼以流动性要素为研究重点,通过贸易理论和区位选择理论的有效整合,解决了流动性要素“生产的空间区位”问题[3]。基于前人已有理论的阐述,可知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不可流动要素,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本地区比较优势。
2.2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提升的基础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主要依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对区域经济所做的贡献。首先,我国国土面积覆盖广,气候类型涵盖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大陆、高山高原气候等,高原、高山、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交错,另外,加上各地地貌差异,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分布不均,水域呈现两横三纵的大格局。各区发展因内部不可流动要素等,而出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问题,区域功能定位与自我发展能力不匹配等。为应对诸多不匹配,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应从当地实际、主体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对应策略,以个体提升促区域发展能力提升。
2.3 自身发展能力提升条件及表现
2.3.1 国家区域选择。国家应从整体发展出发,对区域发展进行建议、指导,在把握整体发展的主线路上,针对各地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实行从国家到地方的区域选择,从个体到整体的推行,试点改革之后在相似地区推行,这一理论的主要表现经济特区开放、三沿地区发展政策。试点改革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和区域特性,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并成为具有示范性的发展极,以此发挥扩散作用,以先富带后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即在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资源调配下,得到较大发展,是我国协调区域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表现。
2.3.2 地方政府政策引导。
地方政府在国家大方向的指导下,分析区域功能、权力、资源、知识等构成要素,制定贴合实际需求的地方政策。针对本区域的自然资本,可在矿产丰富地区发展对应工业,工业区的建立增加就业岗位,并同时出现居民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集聚形成区域内的工业城。利用权利方面,应加大引进先进技术的财政投资,重视对区域人口的教育,提高对区域价值的利用。资源利用方面,协调空间与资源的比率关系,从可持续发展出发,适当利用资源,避免出现“资源诅咒”现象、造成规模不经济。对新兴工业和民族工业进行扶持,在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条件下,给予优惠政策,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建设,促进工业发展。
2.3.3 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独立的盈利组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企业自负盈亏的特点,我们可知企业具有较强的积极主动性,能从自身发展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区域经济发展。从区域发展能力五大生成条件(自然、物质、社会、人力、知识等资本)来看,企业选定位置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本,利用本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对物质资本的运用要结合企业本身属性和需求,最大限度减少机会成本,临近交通便利地点或者原料产地、市场;正确评估当地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培育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密切关注区域政治经济政策,较好适应现存社会资本,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3.区域创新能力表现与发展
3.1 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认识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区域创新主要是区域内主体对新思想、新技术、新制度等一系列知识的创造过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推动本地区科技进步。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和信息等。人力资源是基础,是连接整个创新活动的因素,知识和信息是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的强大动力。区域创新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是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产业、技术等基础上做调整,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区域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机制,同时创新主体具有创新意识,并将其运用到生产,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3.2 区域创新主体的作用方式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有四个最基本的行为主体:政府、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5]。区域创新过程中,一方面有区域主体个体创新出现,另一方面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和协作。
3.2.1 政府。政府在创新能力中具有主要建设作用。为了地方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全力推动创新,加强经济与科技联系。政府推进创新的主要方式表现为革新经济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政治环境,并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如市场监督和市场调节等,全面推进创新能力提升。
3.2.2 企业。企业是区域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践行者,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应用创新技术推动生产力的主要行为者。在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下,企业为获得更多效益,十分积极地运用新科技,增强竞争力。企业从推动创新中获益,客观上也进一步提升了创新能力。
3.2.3 大学和研究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是重要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源和主力[5]。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科学技术知识的集中区,有来自政府资金支持的项目,也有来自企业支持的项目。由于这些创新项目来自政府或市场需求,所以这些创新研究项目代表了社会中主流创新需要和方向。在创新项目研究中,研究工作者不仅为创新项目成果做出极大贡献,自身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为政府和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创新能力持续发展。
3.2.4 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主要有信息服务、科技咨询、人才中介等,这些机构为政府和企业寻求有效创新成果提供便捷,减少信息传递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搜寻成本,为创新研究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应用缩短路径。
区域创新能力正是在区域创新主体的努力和相互协作中不断提升,因此在促进区域创新能力过程中,要加强区域主体个体创新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整体协作精神的培养。
4.结论
综合来看,区域主体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区域总体价值有清晰的客观认识,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生成条件,以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其他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1]姜安印,谢先树.空间价值二元化:区域发展的空间演进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1):95-100.
[2]姜安印.区域发展能力理论——一个初步分析框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6):128-134.
[3]闫磊,姜安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和实现基础——空间管制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2):213-216.
[4]马学娟.产业结构调整与宁夏区域经济发展[J].成功(教育),2010-08:278-279.
[5]王海涛.区域创新理论讨论[J].中国经济评论,2005,5(4):72-74.
付仲波(1989—),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