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的学理逻辑

2016-04-12 12:47:20
关键词:著者鲁迅思想

王 姮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071)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的学理逻辑

王 姮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071)

冯玉文《鲁迅翻译思想研究》是鲁迅翻译研究的新成果。该书以鲁迅翻译思想为论题,将鲁迅的全部翻译活动统摄于翻译思想之下;又以鲁迅翻译“立人”目的为核心,阐释鲁迅翻译的选材和策略;再以鲁迅翻译作品的读者多寡、反映作为明鉴,客观公正、知人论世地评价鲁迅翻译的得失。该著总体结构和具体论证都具有较强的学理逻辑。

鲁迅;翻译思想;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预想读者

鲁迅翻译研究,在沉寂了半个世纪之后,近年来成为学界的热点。久未谋面的鲁迅译作不断出版*目前最为通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都没有收录鲁迅译文,以致鲁迅译文的传播不广。新世纪以来,情况有了很大改变。《鲁迅译文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鲁迅译文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鲁迅译文全集》(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纷纷出版;一些鲁迅全集也收入了鲁迅译文,如《鲁迅著译编年全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鲁迅大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等;收入了鲁迅译文的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的《鲁迅全集》,2014年也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再版发行。,在鲁迅研究似乎被开掘殆尽之际,人们突然发现鲁迅翻译研究即便不是一块处女地,也还远未被精耕细作。因此鲁迅翻译研究进入学界的视野并引起广泛的重视,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翻译研究论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收录了发表在《鲁迅研究月刊》上的鲁迅翻译研究论文20篇,其中仅有3篇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余下17篇都是发表于2000年之后,其中10篇发表于2005年之后。该著的统计虽不能代表全部鲁迅翻译研究的发展动态,但也可以一斑窥全豹。。自2004年至今,有关鲁迅翻译研究的专著已经出版6部*分别为刘少勤《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论鲁迅与翻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王友贵《翻译家鲁迅》(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寄《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吴钧《鲁迅翻译文学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顾钧《鲁迅翻译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冯玉文《鲁迅翻译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刘少勤《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论鲁迅与翻译》是本研究领域的首部专著,有筚路蓝缕之功;王友贵《翻译家鲁迅》立足于鲁迅的翻译活动而从多个角度对鲁迅的翻译成就进行总结:用很多个“第一”明确了鲁迅作为翻译家在中国翻译史、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寄《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论》是鲁迅翻译本体研究的专著,考察了1903—1918年鲁迅翻译的文体状况,它的奠基意义不言而喻——此前鲁迅翻译研究很少有人从语言文体入手;吴钧《鲁迅翻译文学研究》指出“鲁迅首先成为翻译家”,明确了鲁迅先于作家成为翻译家;顾钧《鲁迅翻译研究》的“鲁迅其他与翻译有关的工作”部分,介绍了鲁迅翻译丛书、主创《译文》、与翻译合作者的关系、与青年翻译者的关系等等,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上述专著都是鲁迅翻译的综合研究,均对鲁迅翻译进行梳理和阐释,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为鲁迅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冯玉文著《鲁迅翻译思想研究》最为晚出,其特别之处在于:以鲁迅翻译思想为论题,将鲁迅的全部翻译活动统摄于翻译思想之下;又以鲁迅翻译“立人”目的为核心,阐释鲁迅翻译的选材和策略;再以鲁迅翻译作品的读者多寡、反映作为明鉴,客观公正地评价鲁迅翻译得失。总体看,该著将鲁迅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了有机融合,从总体结构到具体论证都具有较强的学理逻辑。

一、以翻译思想立题

鲁迅的文学事业起步于1903年翻译法国雨果的《哀尘》,并终生译笔不辍。翻译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乃至整个人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认识一个完全的鲁迅,阅读和研究他的译文必不可少。只有和他译介的那些域外的文学和理论文字接触,才能明了他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来源”[1]1。完全可以认为:从鲁迅的翻译思想能够明确透视鲁迅的文学思想、人生诉求,因为鲁迅翻译思想与鲁迅的全部思想不但同根同源,而且最早形成。

以往学界多关注鲁迅的翻译理论,如“硬译”“欧化”等,对翻译思想着墨不多。如果单纯看鲁迅自己的说法,似乎很难说鲁迅确有翻译思想存在,因为其对于翻译的态度、方法等意见更多的是散乱的片言只语,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要想阐述鲁迅的翻译思想,就不仅要看鲁迅怎么说,还要看鲁迅怎么做;不仅要看鲁迅如何翻译,还要看鲁迅的翻译与其文学创作及人生理想的关系,很显然,这是一个很难操控的题目。

在《鲁迅翻译思想研究》导论中,著者对其选题的理论意义进行说明:“翻译活动是在译者翻译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译者的整个翻译系统都统摄于译者的翻译思想之中,因此,对译者翻译思想的研究是翻译研究的关键所在。”[2]3但是翻译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则是摆在著者面前更重要的问题。著者非常具有启发性和说服力的地方在于提出了四个具有普适性的问题,并以对这四个问题的分析来建构鲁迅的翻译思想。“第一,鲁迅为什么翻译?也就是翻译的目的问题。”“第二,鲁迅翻译了什么?也就是翻译取材问题。”“第三,鲁迅怎样翻译?也就是翻译策略和方法等问题。”“第四,鲁迅为谁翻译?即译作的预想读者问题。”[2]4-6这四个问题并非无来由的凭空设问,必然是终身从事翻译活动的鲁迅所思考过的问题。根据鲁迅的翻译活动来阐释这四个问题,事实上就等于建构了鲁迅的翻译思想体系。著者具体就从鲁迅的翻译目的、翻译取材、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路径、翻译方式、译作的预想读者等方面,阐发鲁迅的翻译思想,其思路不仅比较周密,也比较易于操作,既能够揭示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又能够展示鲁迅翻译思想的全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以翻译目的为核

自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境况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无论是政治体制变革的戊戌变法还是发展科技的洋务运动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当时,尚在日本留学的鲁迅依据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国家发展过程中国民精神的重要性,也就是在“1907年,鲁迅基本上已经确立了自由独立、个性解放、尊重个体、自强不息的国人精神范本”[2]13,鲁迅还断言:“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3]57。“对于国人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促使鲁迅通过翻译输入个人、自由、平等、人道等先进的外来思想,形成和彰显了‘立人’的目的”[2]13。为了“立人”目的达成,鲁迅企望借助翻译改造中国语言对国人进行扫盲、建设中国文学吸引国人阅读、借助外来思潮强健中国人的思想。因此,在鲁迅的翻译思想中,“‘立人’始终是这个系统的核心,而思想革命、文学建设和语言的改造则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运动在‘立人’周围的元素。”[2]20这样,看来并不相同的语言改造、文学建设、思想革命三个目的都被统一到“立人”目的之中。

鲁迅关注的是国民的精神世界,这点已经被众多论者所证实。但不能否认的是:鲁迅恰恰是基于当时国家的积贫积弱探讨国家振兴之路才瞩目于国民的精神改造。《鲁迅翻译思想研究》著者也同样注意到这一问题,阐释了“立人”与“立国”的关系:“鲁迅‘立人’学说的确与建立强大国家的愿景密不可分”[2]14,鲁迅作为爱国的知识分子和留学日本的弱国子民,深感国家强大对于国民的重要意义,但是“按照‘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逻辑,如果人们的思想足够强大,‘立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立人’和‘立国’相辅相成”[2]16。

通过著者论证,“立人”不但是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也是鲁迅全部思想的核心,更是“立国”的必备条件。

三、以翻译选材为基

鲁迅翻译了什么?这是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的实践基础。著者在附录一的“鲁迅翻译作品国别统计表”中列出了五个表格,包括鲁迅翻译的法德美英四国作品列表、鲁迅翻译的“弱小民族”作品列表,鲁迅翻译的俄、苏、日作品也都分别列表,表格包含译作、体裁、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时间等栏目。通过表格,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鲁迅翻译选材的基本情况,回答“鲁迅究竟翻译了哪些国家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这个问题。了解这些基本情况,显然不是问题的全部。

著者专立一章“鲁迅翻译取材的价值标准”,探讨鲁迅翻译选材中蕴含的内在思想。通过对《域外小说集》的选材分析,关注到鲁迅有意放弃了当时极其流行的俄国虚无党小说,体现了他拒绝暴力的思想倾向;在翻译苏联文学中,鲁迅大量选择“同路人”文学,而对苏联主流文学表示了淡漠,体现了取向真实的倾向;大量翻译弱小民族文学中隐含着对经典的回避,体现了鲁迅瞩目边缘的思想倾向。根据鲁迅的翻译选材,著者还提出,“鲁迅的译作传达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对于宗教、礼教、官员在内的特权阶层的颠覆与批判,对于弱势者的怜悯与体恤,呼唤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之间——整个世界的平等与博爱”[2]59。

在“鲁迅翻译取材的国家、作家因素”中,著者统计鲁迅翻译法德美英等强国作品21篇,西班牙、芬兰等弱小民族作品25篇,俄国、苏联作品分别是52和55篇,日本作品是100篇。根据鲁迅翻译作品的数量,著者依次指出鲁迅翻译法德美英等强国文学体现的是“仰望中的启蒙诉求”,翻译弱小民族是“寻觅同盟”,翻译俄苏文学是“‘为人生’精神的契合”,翻译日本文学是“失落中的华年之忆”,这些论断不仅以量化统计为依据,也以鲁迅的思想和鲁迅译作的主题进行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在鲁迅翻译选择的作家中,著者注意到鲁迅重点翻译了爱罗先珂、巴罗哈、“同路人”以及英年早逝等作家或作家群体,这都体现了鲁迅基于自身考量和社会关怀对苦难人生的关切和同情。

四、以翻译策略为证

鲁迅怎样翻译?为了实现“立人”目的,鲁迅“借助外来文化的洗礼来实现中国人的新生”[2]7,正所谓“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4]40。为确保外来文化的原汁原味,也“就是译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尽可能保持异域特色”[2]128,“鲁迅不惜用异域的文法、句法来结构汉语的语言”[2]136,在文艺理论翻译中甚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5]200,这就形成了颇遭非议的“硬译”。

在著者看来,欧化策略指导下的“硬译”包含两层含义:早期是为了保持原著原汁原味“克服困难、勉为其难地进行翻译”[2]146,也就是“硬着头皮译下去”[2]148的意思,后来在与梁实秋等人的翻译论争中,鲁迅将‘直译’和‘硬译’当成相同或者相近的翻译方法”[2]152,二者均属于欧化翻译范畴。著者还指出,自从翻译论争之后,鲁迅笔下的硬译都被加上了引号,又表明鲁迅其实并未将硬译视作翻译方法,论战中的意气之争,最终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口水战,更是将错就错,这其实已经背离了论战的初衷。“梁实秋等人对于鲁迅‘硬译’的攻击完全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而鲁迅采用‘硬译’却更多出于为中国语言‘输入新的表现法’的考虑”[2]155,著者更将“硬译”视为“鲁迅为推进语言改造而进行的急切实验”[1]150。鲁迅一直探寻如何将繁难的汉语变成大众能轻松接受的语言——这毕竟是“立人”目的实现的前提。因为鲁迅和梁实秋看待“硬译”的出发点不同,意见相左也就自然而然了。

鲁迅的欧化翻译策略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否定和对域外先进文化的向往,所以说,欧化是一种文化取向”[2]5。鲁迅欧化翻译策略和“硬译”方法的论证,既贯通了鲁迅翻译以“立人”为目的,又反映出著者在整体结构与具体行文上的前后照应。

五、以预想读者为鉴

鲁迅为谁翻译?也就是预想读者的问题。每位作者在创作之前和创作过程中都会对作品的受众有所考量,翻译作品也是如此。鲁迅翻译以“立人”为目的,自然是读者越多越有利于目的的达成。但考察鲁迅翻译的预想读者发现:鲁迅没有特别看重译作读者数量的多寡。

鲁迅的预想读者首先指向包括自己在内的先觉者,因为“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6]360。有感于那一代知识分子半新半旧的出身和引领民众前进的重任,自我的改造势在必行。鲁迅在文艺理论翻译中采用欧化的语言甚至文法,就是希望通过和自己一样的精英读者的阅读来输入新的内容和表达法,但是精英读者却“如同眼睛里著了玻璃粉”[7]342一样反感,就更不能指望大众读者接受了。鲁迅翻译的具有归化翻译特征的戏剧和带插图的小说是有意为大众设计的,但当时大多处于文盲状态的大众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欧化翻译的译作。鲁迅翻译的童话尽管在评论界颇受好评,但却难以见到儿童读者的意见:在中国毕竟是成人掌控着儿童的阅读选择。总体看,是“鲁迅采用欧化翻译策略注定了读者与译作的疏离”[2]214。

直面鲁迅译作与读者的隔阂,著者指出了鲁迅“欧化”翻译策略与“立人”翻译目的二者存在的失和:“运用翻译改造民众的思想需要尽可能多的读者,而运用翻译进行语言变革实验又使读者流失了”,“思想改造和语言变革是‘立人’的直接手段和先决条件,二者的共时运作必然出现彼此的掣肘,虽然这种矛盾出现于翻译的内部系统,但也延缓了‘立人’目的的达成。”[2]226按照著者的设想,如果语言变革——文学建设——思想改造依次序进行,会更有利于“立人”;但当时鲁迅身处水深火热、数症并发的中国,明知病灶所在,却也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

总体看,《鲁迅翻译思想研究》将翻译目的、选材、策略方法和预想读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整体结构合理,具体论证精彩,学理逻辑严密。诚然,该著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那就是理论层面的辨析比较充分,但是还缺乏深入到翻译实践的更有力的实证,如果能结合中外语言的比照、转换来体会和阐释鲁迅的翻译思想,其立论就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也是当前翻译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

[1]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翻译研究论文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3.

[2]冯玉文.鲁迅翻译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鲁迅.文化偏至论[M]//鲁迅全集: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M]//鲁迅全集: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M]//鲁迅全集: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二恨恨而死[M]//鲁迅全集: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M]//鲁迅全集: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张玲玲)

Academic Logic of A Study of Lu Xun’s Translation Theory

Wang He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Fen Yuwen’s A Study of Lu Xun’s Translation Theory is the latest research on Lu Xun’s translation. The monograph grasps the core of Lu Xun’s translation. As an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 of Lu Xun’s translation theory, it explicitly expresses the ultimate goal of Lu Xun’s translation that is “Li Ren” (Erecting people), and then explains the translation subjec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ans, with the focus on the prospective readers, making his translation a whole system. Generally speaking, the book has a tightly academic and theoretical logic, symbolizing the gradual in-depth study of Lu Xun’s translation theory.

Lu Xun; translation thought; translation goal; translation subject; translation strategy; prospective reader

I210.96

A

1008-293X(2016)06-0117-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6.023

2016-08-11

王姮(1990-),女,山东淄博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16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著者鲁迅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卫拉特研究(2020年0期)2020-01-19 01:21:18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