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敏
(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长恨歌传》心理线索揭析
王军敏
(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陈鸿的《长恨歌传》以政治主题为主,并在篇末点出批判及警戒之意:“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照应主旨,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心理线索:在对贵妃生惑主,死亦惑主进行鞭挞的同时,对明皇身为一代帝王,不断随心而动、随意而行的感性用事也进行了批判。贵妃生前,其专宠及固宠,始终伴随着动移人意,也因此造就了权势滔天的杨氏家族,贵妃的得宠、玄宗的随心而动最终断送了强盛的唐王朝;贵妃死后,玄宗被迫与最高权力失之交臂,却仍怀念贵妃,三载一意,皇心震悼,最终南宫晏驾。文中的批判对象明指贵妃,暗指玄宗。
关键词:《长恨歌传》;心理线索;心;意
李杨题材自唐中期以来,一直被无数文人骚客青睐。他们或为此生死相恋唱悲歌,或借此美色误国警醒当世,在文人各自的润色下,不同文学体裁都在演绎着这场由李杨而起的情与祸。陈寅恪先生曾言:“唐人竟以太真遗事为一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此观于唐人诗文集即可了然。”[1]唐代杜甫的《长恨歌》《哀江头》,陈鸿的《长恨歌传》皆属此类。此外,唐以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清代洪昇的《长生殿》等,都是关于此题材的经典之作。文人笔下李杨题材作品的生发,几乎与史实同步,并在之后不断地延续。关于《长恨歌传》的研究,多是从与白居易《长恨歌》对比补充的角度来分析其政治意义,单篇研究并不多。相关论文有2014年河南大学王春霞硕士论文《〈长恨歌传〉研究》,马萌《〈长恨歌传〉版本辨析》(《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张中宇《〈长恨歌传〉版本考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朱凤相《〈长恨歌传〉作者稽疑与断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杨苘《〈长恨歌传〉赏析》(《思想战线》(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等,从版本、作者、主题等都有所分析,然并未注意文中所涉及到的心理线索。
《长恨歌传》以政治主题为主,在作者严肃的创作目的之下,既有对贵妃惑主的批判,也有对唐玄宗作为一代帝王,不断由“心”而动,任“意”而行的鞭挞。全篇共出现7次“心”,2次与“心”相关的表达,反映了寻杨妃——得杨妃——宠杨妃——杀杨妃——招杨妃魂——悼杨妃的发展历程。文中出现7次“意”,展现了杨妃承宠、专宠——主动惑主——引起民愤,杀之以塞天下怨——招魂以信物验于上皇——警醒后人的发展历程。“心”与“意”互相交织,共同交待着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局。
《长恨歌传》中,对安史之乱前明皇贵妃的骄奢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外戚专权、朝政黑暗予以嘲讽。全篇背景定位于开元升平之际,“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先是元献皇后武淑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2]117。长久的勤政太平生活,已觉疲倦,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玄宗已开始追求声色自娱的生活,而此时并无“可意者”[3]2178,在“诏高力士潜搜外宫”下,贵妃的出现便成了必然。开篇为李杨事件的发生交代了背景,也是文中首次“上心忽忽不乐”的原因。
此后共出现三次心情表达:“上心油然”、“上甚悦”、“其为人心羡慕如此”。三处表达分别照应未得贵妃、得到贵妃、贵妃专宠后造成的世事人心的变化。其间陈鸿着力铺叙了贵妃的美貌与承宠、杨氏家族声势之显赫。蒋若六曰:“美人相,富贵相,妖淫相,后乃现出罗刹相,真可笑可畏。”[4]虽是对杜甫《曲江春游》的概括,然同样适用于此。“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2]117,因没有使自己满意之美人,玄宗内心的失望与期待油然而生。全篇重点在杨妃承宠之后展开,此处作者仅用数笔带过,然却将此时玄宗作为一代帝王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贵妃进宫后“上甚悦”,文中对贵妃“美人相”的描述栩栩如生:“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诏赐藻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2]117从鬓发、体态、行为举止极尽刻画,并与“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汉武帝李夫人相比。后截取“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2]119的画面,突出贵妃的光彩照人。与此前“左右前后,粉色如土”的油然之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贵妃容貌过人。贵妃入宫,以及由此造成的杨氏外戚煊赫之象是安史之乱前,文中书写的重点所在,第四次出现的“心”字即是对此现象的反映。“其为人心羡慕如此”[2]117,从下层人民的心态变化,讽刺杨氏外戚祸乱朝纲,由此不难看出贵妃专宠对明皇,进而对朝政产生的影响,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仅自己宠冠后宫,整个家族也因她权倾朝野。一方面,此时的玄宗重色是其专宠的重要原因,她以贵妃之位,享半后服用;另一方面,杨妃主动迎合上意更是使其恩宠不断得到巩固,“冶其容,敏其词,婉娈万态,以中上意”[2]117,揣摩上意,最终“使天子无顾盼意”。自己得宠之余,杨氏家族也炙手可热。“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3]2179其盛之势,皇家公主也需避其锋芒。天宝十载正月望夜,“杨家五宅夜游,与广平公主骑从争西市门。杨氏奴挥鞭及公主衣,公主堕马,驸马程昌裔扶主,因及数挝。公主泣奏之,上令杀杨氏奴,昌裔亦停官。”[3]2180杨氏外戚之盛,更为其愚弄国柄提供便利,也一步步将唐王朝推向风雨飘摇的地步。
贵妃的专宠与固宠,伴随着“动移人意”[3]2178,杨妃入宫到安史之乱前这段时间,在《长恨歌传》中出现三次“意”,以中上意——使天子无顾盼意——先意希旨,既有贵妃主动迎合之意,也有玄宗被移之意。作者虽未进行直接批判,浮于表面的是冷静的笔触,将杨氏后妃及外戚的权势娓娓道来,更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以及“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的民谣出现,然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杨氏一族倚仗权势肆意妄为的鞭挞,以及对玄宗因色误国的叹息。
安史之乱前,作者的描写集中在对杨氏一族的讽刺鞭挞上。安史之乱后,更多呈现对贵妃的吟咏,以及对明皇贵妃情爱的感慨,然正因如此,更加突出杨妃对玄宗“生惑主,死亦惑主”的影响。安史之乱发生的这段时间,在文中则属略写,作者仅用数句,承接前后两部分。在简短的篇幅中,交待了事件的始末。天宝十一年(752),杨国忠窃取丞相位,愚弄国柄,后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六军不发,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2]118。其中有两处表达心理之词:杨国忠死于道周后,“左右之意未快”[2]118;请以贵妃塞天下怨时,玄宗“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2]118。前者写民之所向,后者写帝王的无奈。此两处虽未正面写贵妃,作者借他人之口,从侧面反映了官兵对贵妃,以及倚仗她而权势滔天的杨氏一族的愤慨。贵妃生前,因帝王恩宠,不仅自己宠冠天下,更是荫庇整个家族。前朝、后宫,都不离杨氏一族的翻手覆掌。贵妃凭借自身美貌,以及揣摩上意,专宠后宫,甚至动移人意,时刻牵动明皇的心理变化。而明皇作为一代帝王,懈怠朝政,感性用事,更是将唐王朝推入风雨飘摇的地步。
从贵妃进宫到安史之乱爆发,文中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诠释了贵妃的“生惑主”。玄宗以声色自娱,作为一代帝王,数次随心、随意而动,安史之乱后,更是如此,作者在文中后半部分将贵妃的“死亦惑主”亦诠释得淋漓尽致。文中选取贵妃死后,明皇对贵妃的怀念,以至招魂一事,其心理状态也都是围绕这一事件展开。
贵妃马嵬坡之死,依旧不能挽回唐王朝逐渐衰落的步伐。唐玄宗在经历安史之乱后,被肃宗遥尊为太上皇,无奈册命曰:“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5]234权力被迫交接,又在“阉宦李辅国离间肃宗”的情况下,“移居西内。高力士、陈玄礼等迁谪。上皇寖不自怿”[5]235,生活处境一日不如一日。这种环境下,虽时移事去,然玄宗闻霓裳羽衣声,仍“天颜不怡。三载一意,其念不衰”[2]118,这便是招魂一事发生的背景。
此后,又出现四次心理表达:“知上心念杨妃如是”、“玄宗大喜,命致其神”、“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第一处从道士角度说明玄宗对贵妃之意,文中特意说明道士是“自蜀来”,对明皇贵妃一事有深刻体会,自然知上心所念,“自言有李少君之术”[2]118,玄宗闻此大喜。此处化用典故,李少君是西汉方士,“善为巧发奇中”[6],因言中故铜器,为汉武帝所重,据《史记》记载,其懂得益寿不老之术。玄宗得知后大喜,与此前的天颜不怡形成对比,急命道士招魂,不难看出玄宗此时心系杨妃。文中将重点放在道士招魂一事上,实际说明贵妃对明皇的影响并未随着死亡而消失。诚然,“贵妃之死象征着一个值得怀念的盛唐时代的结束”[7],然对玄宗来讲,贵妃之死只是象征着其对玄宗的影响从政治权力转移到身心上。道士于仙山见贵妃,临行请以当时一事,“验于太上皇”,贵妃提及乞巧之夜,“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2]118-119。二人以帝后之尊,欲享普通人之情。作者并未对此进行评价,甚至文中不时流露对此情的惋惜无奈。但这实质上与前文所批判的明皇随心而行无甚差别,这仍是其安史之乱前抛却责任,声乐自娱的延续,此时的批判是无声的。直至招魂完毕,“使者还奏太上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2]119,最终晏驾南宫。杨妃对玄宗之“惑”随着玄宗生命的结束也宣告结束,然此前造成的一切影响却都无法消弭。
安史之乱前,贵妃的专宠,动移人意,造就了杨氏家族炙手可热的权势,并最终导致战乱的发生。安史之乱后,贵妃的离去,带走了玄宗一手创立的开元天宝盛世,并逐步消耗殆尽玄宗的身心健康。贵妃之死,玄宗不怡;道士招魂,玄宗大喜;还奏玄宗,皇心震悼,日日不豫。事情的发生,每一步都牵动着明皇的内心。此段共出现三次“意”:三载一意,其念不衰;玉妃固征其意;意者不但感其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角度:第一处表达贵妃死后,明皇的心情,与文中玄宗数次随心而行相配合;第二处写道士临去,贵妃告知乞巧夜之事,此意虽不像他处,有特定的内涵,然却联系着明皇贵妃的普通人之约,以二人之情,进一步突出玄宗作为帝王的感性用事;最后一处却是点明主旨,“意者不但感其事,意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2]119。作品以此突出文本的政治意义,重申一代帝王因美色误国,过于感性用事的后果。
《长恨歌传》以批判为主,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8]《长恨歌传》已超出搜奇记逸的范围,有写实之风,其批判主旨也是作者有意为之。虽前后感情基调因贵妃之死,对明皇贵妃一事的态度可能存在差异,篇末点题仍将批判矛头直指贵妃,然却始终贯穿着对明皇随心而动,随意而行的批判。因宫中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左右前后无所遇,上心油然;得贵妃后,上甚悦;贵妃的才智明慧,善巧便佞,使玄宗无顾盼意;安史之乱爆发,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贵妃死后,天颜不怡,三载一意;闻道士能招贵妃之魂,上大喜;使者将贵妃所言还奏,皇心震悼,日日不豫。全篇的行文脉络几乎可用玄宗的感性心理变化来勾勒。在明皇倦于政事,以声色自娱并广搜外宫的前提下,贵妃的出现是必然结果,其出现象征着明皇由之前的勤政爱民向骄奢淫逸的转变。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转折点,贵妃的出现,则是唐玄宗人生的转折点。贵妃生前,利用自身优势,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玄宗因此殆废政事,朝政旁落,杨氏家族炙手可热。玄宗从得贵妃之悦,逐步因贵妃而移人主之意。贵妃死后,唐王朝日渐衰落,玄宗失去最高权力,对贵妃,仍是三载一意,甚至招魂欲与贵妃相见。贵妃对明皇之“惑”,贯穿生死。生前,玄宗因她断送了强大的唐王朝;死后,玄宗日日不豫,最终死于南宫。从政治权力到身心健康,一代帝王从人生
参考文献: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13.
[2]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刘昫.旧唐书: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9.
[5]刘昫.旧唐书: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司马迁.史记: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454.
[7]王钰.唐宋传奇说微[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53.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39.巅峰,一步步跌入底谷,并失去生命。文中多次出现相关的心理词语,将明皇不断抛却责任、感性用事的形象充分勾勒了出来。所以,《长恨歌传》的批判是多方面的:对贵妃以及依附于她的杨氏家族,批判其惑乱君主,败坏朝纲;对作为一代帝王的明皇,批判其感性用事,因色误国。
(责任编辑:薄 言)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Clues of Everlasting Regret Biography
WANG Jun-min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Henan, China)
Abstract:Chen Hong’s Everlasting Regret Biography Gives priority to political themes, And points out criticism and alert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Meaning is not only the sense of the matter, also for punishing stunner, smothering chaos to order, hang down to the supplier.” Care of substance,this paper runs through a psychological clue, astigating the imperial concubine who confused the emperor during life and after death. At the same time, scourging the emperor constantly goes with her heart and mind. Before imperial concubine’s death, Yang Kuei Fei with the imperial harem fa vorite, always accompanying with shifting the Emperor’s mind, produced the powerful Yang’s fami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Yang Kuei Fei and Emperor Xuan Zong, mighty tang dynasty was ruined. After the death of Yang, Xuan zong was forced to miss out the highest power, but still miss Yang, until his death. In this paper, the critical object refers to Yang On the surface, besides, refers to Xuan Zong secretly.
Key words:Everlasting Regret Biography; psychological clue; heart; mind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1-0017-04
[收稿日期]2015-11-25
[作者简介]王军敏(1991-),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