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强化大学校长软权力的必要性与路径

2016-04-12 08:22:11刘娜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100024
社科纵横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领导者校长

刘娜(天津社会科学院 天津 100024)

试论强化大学校长软权力的必要性与路径

刘娜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100024)

大学校长是大学中权力的拥有者和实施者,如何提高大学的掌权和用权水平是任何一位大学校长都不能回避的必修课。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主宰人类社会生活的时代,大学运行中的任何一环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为此,需要大学校长顺应时代的变革,转变工作方式,不断强化其软权力的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的良好治理。

大学校长软权力大学组织特性良好治理

大学校长,作为大学最高的行政长官,是大学中权力的拥有者和实施者。尽管“权力本质上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1],但毫无疑问,大学校长对大学的领导和管理无不体现着权力的作用。当前社会网络信息技术日益主宰我们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属于学术组织的大学中,需要校长顺应时代的变革,转变工作方式,不断强化其软权力的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的良好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软权力?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组织中的权力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广被认可的是组织行为学专家约翰·弗伦奇(John R.French)和柏崔姆·瑞文(BertramH.Raven)对权力的分类。他们根据权力的基础,把组织中的权力分为强制权(coercive power)、奖赏权(reward power)、法定权(legitimate power)、专长权(professional power)、参照权(referent power)。[2]

法定权是指因拥有组织中的正式职位而获得的权力。它是由法律赋予拥有一定职位的领导者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行使的权力。法定权是领导者职权大小的标志,是其他各种权力运用的基础。法定权一旦被确立,就意味着其受法律保护,领导者可以名正言顺地运用这种权力处理各种事务。法定权的大小是由职位的高低而确定的,职位高的权力大,职位低的权力小;法定权具有固定性,它不因某个人的存在而特设,也不会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取消。

奖赏权是因正面激励而产生的权力。它是领导者为了肯定和鼓励某一行为,借助物质或精神的方式,以达到使被领导者得到心理、精神以及物质等方面的满足,从而激发被领导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权力形式。

强制权是领导者在法定权的基础上,强行要求下级执行行动、履行职责的一种用权行为。它以服从为前提,以法律、纪律、规章为保障,以处分、惩罚为手段,是领导者对其下属不服从领导时所给予的强制性剥夺。强制权通常会立即见效,但它易产生抑制和报复,破坏信任以及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来说,除非必需,否则应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权。

专长权是由于领导者的专长而产生的权力,它来源于专门的知识和特殊的技能。一个人由于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或特殊技能,并因此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也就拥有了一定的权力。领导者的专长权可以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交往的任何时间中使用,可体现在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如规划、决策、协调、说服、检查等,处处都有专长权的用武之地。

参照权是由于领导者的表率作用,赢得被领导者发自内心的信任、支持和尊重的权力。它基于人们对某个人的崇拜、取悦心理而形成。参照权一般包括以下三类:一是魅力权。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素质的认同及其人格的赞赏这一基础之上的。二是背景权。这种权力是指那些由于辉煌的经历或特殊的人际关系背景而获得的权力。三是感情权。这种权力是指领导者由于和被领导者感情融洽而获得的一种影响力。

一般而言,合法权、奖赏权和强制权只有在组织的环境中才能获得。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合法职位,就相应地拥有法定权,就可以实施奖赏权和强制权,因此这三种权力类型属于职位权力,也即硬权力。而专家权和参照权,代表着个体本身的影响力,属于个体权力,即软权力。软权力是个体通过自身的知识、技能、素质、修养、品德、人格、资源、信息等赢得爱戴、信任、尊重,从而获得更多的拥护和支持的能力或影响力。

二、实现大学校长软权力的必要性

从大学的组织特性和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境况来看,只有大力强化大学校长的软权力,才能实现大学的良好治理。

1.学术性特征决定了大学校长要强化软权力

世界主要由各种各样的组织构成,其主要组织类型有三种,分别是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学属于社会组织,作为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机构,它具有内在的、与学术活动规律相关的学术属性,这是大学存在的基础,也是大学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等其他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根本特征。当前在我国,大学还具有在政府管理下的科层属性。学术属性与科层属性构成了大学组织结构的两个方面。科层属性的组织一般采用官僚制结构和管理模式,主要注重专业、效率和服从。他要求严密的权限的划分,听从统一的指挥,具有严格的上下层关系,由此可见,大学的科层属性实际上对应于校长的硬权力,即由校长职位的合法性而产生的权力,它以规章、制度、条例以及决议、决策等为旨归。但是,大学还具有根本的学术属性,组织行为学家科恩和马奇(Cohen and March)将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描述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认为它的目标自由而多样、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参与者不断变化。这样,以效率、服从、执行等为特征的硬权力与大学的学术属性、松散而自由的无序状态是冲突的,也无法很好地发挥大学作为学术自由与创新的功能。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的有效治理,校长必须强化其软权力,发挥专长权和参照权的作用,从而增强自由与创新的学术组织的内在联系性和凝聚力。

2.民主性特征决定了大学校长要强化软权力

大学组织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民主性的组织。首先,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是扎根于学科和专业的,离开学科和专业,学术机构将不复存在。在这样的机构中,教授是产生和控制高深知识的源泉和载体,因为“教授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他们也就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和课程以及如何讲授,他们最有资格决定谁有资格学习高深知识(招生),谁已经掌握了知识(考试)并应该获得学位(毕业要求),以及谁有资格成为教授。”[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必然是民主的组织。其次,大学中追求学问的方式也规定着大学是民主与自由的机构。由于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是探求学问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组织存在的价值前提。大学原则上是对各种问题进行无条件质疑、批判和反抗的地方,而质疑、批判和反抗所蕴含的就是民主精神的真谛。最后,由于大学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大学里汇聚了现在和未来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精英。从理论上讲,他们有比普通人更高的素质和修养,而民主的推动与实践跟人的素质息息相关,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了解民主的内涵,也能够理解民主赋予的权利。可以说,大学是实践民主精神、实施民主管理的最佳之所。由上可知,大学本质上是民主的、批判的、自由的。大学组织的民主性特征与当今校长发挥硬权力的作用,发布和下达命令,由广大师生顺从和接受的模式是不相兼容的。为了契合大学本质上的民主、批判以及自由精神,校长必须强化软权力的作用,并鼓励批判、质疑和创新,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生产高科技成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大学校长强化软权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网络信息技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开始进入到一个以交互式的媒介占主导地位的电子信息网络化时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人类文化发展的速度、深度与广度。而我们这个时代大学既是新文化、新技术的发源地,也是新文化、新技术的践行者。无论教学、管理还是服务,现代大学运行中任何一环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和冲击。由于网络媒体的交互式、互动性、快速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治理大学,很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交流平台,广大师生及民众关注者可以通过学校官网主页、BBS、E-mail、即时通讯、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等了解学校重大事件,对校园事务等各类话题发表意见和评论。而且,由于大学师生都是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更愿意、更有能力、更有勇气直接表达自己意愿,并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师生民主意愿加强的影响下,在高校中,那种垂直的、僵硬性、命令-执行式的硬权力不但不会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反而会促使他们形成反感和厌恶的不良情绪。正如伯恩鲍姆所说,“高校师生对硬权力形式的反应可能会造成组织和管理问题,使主客体双方产生疏远感。”[4]这样大学校长在治理学校的过程中应抛弃硬权力实施软权力。这样就会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更自由地表达其诉求,从而使学校的各项政策、制度落实得更顺畅,促进大学平稳、和谐发展。

4.民众的不信任使大学校长强化其软权力

大学,曾经是神圣崇高的精神家园;大学生,曾经是令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大学教师,曾经是“行为示范”的光辉榜样。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为适应人才需求进行大幅度扩招,虽然在短时间内也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但学生的生源和培养质量日益得不到保障;为了适应满足扩招不得不拓展物理空间和满足“高、大、上、全”的心理需求,高校还不断扩建校园和大搞基建,虽然高校的物理空间和校园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改造扩建也为高校财政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高校评价体系的细化、量化和分值化,有些教师为了评奖、晋升等开始寻求“捷径”,学术抄袭、学术不端等行为时有发生;由于个人承担学费、不包分配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读书无用论”再次重出江湖;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的侵蚀,个别大学领导、教师出现了道德腐化与堕落……高校的负面消息被媒体大肆渲染后,社会不断地在妖魔化大学,“教授”的意义发生了异化,大学生也在某种场合变成了“无用”的代名词。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快捷性,高校一旦有负面消息,便会在社会上迅速传播扩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消息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挑战着人们的神经,加深着人们的误解,使得人民群众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学术及道德素养逐渐持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这种不信任迫使大学校长谨言而慎行,任何硬闯蛮干、重赏重罚式的硬权力作用造成的不良后果都可能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大学校长必须强化软权力的作用,以积极的、正面的、充满正能量的形象示人,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出色的领导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文化修养等影响广大师生甚至人民大众,扭转人们对高校的有色眼光,重新点燃人们对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信心。

三、强化大学校长软权力的路径

校长的软权力看似是校长自身的问题,但要强化大学校长的软权力,实现大学的良好治理,不是靠校长自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制度环境和校长个人等一系列的调整与改变。

1.政府扩大并落实大学的自主权,是强化大学校长软权力作用的前提

我国绝大部分大学都是政府举办的,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高校一直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理,高校的经费管理、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都直接或间接地纳入政府统一的行政管理范畴,高校成为了政府的附属机构。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校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而且《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也确定了“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还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但是,由于部分部门和人员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行政管理模式积重难返,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控制关系仍然没有实质性改变。在此背景下,无论校长个人的学识如何渊博、德行如何高尚、办学理念如何先进、管理水平如何高超……但如果大学缺乏自主自由地管理氛围,校长软权力就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还需继续扩大并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大学只有实现了相对独立自主的管理,大学校长软权力才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可能实现大学的良好治理。

2.改革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是强化大学校长软权力作用的保证

我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任命是政府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来进行的,校长选拔是相对封闭的,而且教师和学生没有什么参与权。要强化大学校长的软权力,就要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首先,在遴选标准上,除了考察大学校长的政治素质是否过硬、管理经验是否丰富、学术水平是否卓越之外,还需要考察候选人的办学理念、性格品质、为人处事,甚至是对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处理等。这些“软性”指标看似无足轻重,但它们却是校长软权力的重要来源,在网络化时代的大学治理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在遴选过程中,校长选拔除了上级考察、学校的校级领导以及资深教授的参与之外,还需要有代表广大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利益的普通教师和学生代表的直接参与。因为大学师生是大学发展的主体和支柱,没有了任何一方,大学也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因此,大学的遴选理应有代表广大师生利益的代表参与整个遴选过程,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意见,让他们有与校长候选人沟通、交流和了解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拔出真正“得民心、顺民意”的校长。而“得民心”和“顺民意”的校长在大学发挥软权力的作用时显然会更顺畅,软权力作用的效果才会更显著。

3.从大学校长本身来说,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淡化“官员”的思维模式

制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强化校长的软权力,还需要校长自身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淡化“官员”的思维模式。“官员”思维是习惯于下达命令让下属服从和执行的,是与硬权力模式相互呼应的。而校长要充分发挥软权力的作用,必须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意识以及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意识,让师生员工心服口服地接受领导。美国韦尔斯利学院的鲍特姆利(KimBottomly)校长,在早年被提名为耶鲁大学的副教务长时,她说:“很多年来,正是许多人的帮助和指导才让我取得了如此的学术成就,而接受领导者职位正是回报和服务他们、回报和服务学校的好时候。”[5]对于这样具有强烈服务意识的领导者来说,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其巨大的人格魅力的。被领导者越是“心悦”,越易于“诚服”,这正是软权力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我国大学校长来说,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淡化“官员”思维,更好地为师生、为学校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软权力的实施效果。

[1]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2]John R.French,&Bertram Raven.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In Steven Ott,Sandra J.Parkes,&Richard B.Simpson. Classic Reading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Third edition).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Inc.2003:137.

[3]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2.

[4][美]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别敦荣主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14.

[5]Kim Bottomly.My past and Wellesley’s future.Wellesely. Fall 2008:15.

G647.12

A

1007-9106(2016)04-0161-04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0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CIA100166)的阶段成果之一。
*

刘娜(1976—),女,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城市社会学。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领导者校长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留学(2017年14期)2017-08-01 00:17:04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论校长的修养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汽车零部件(2014年1期)2014-09-21 11:58:39
怎样才能当好大学校长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大学校长谈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20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