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洪 蒋泽涛
对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分析
文国洪 蒋泽涛
近年来,崇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核心来抓,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取得了突出成效。崇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调研崇州市专家服务基地建设情况,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就进一步加强推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出思考意见。
自2008年崇州市财政投资建成农业专家大院以来,专家服务工作不断提档升级,特别是在2012年成都、崇州两级联合建立成都市崇州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人才工作站后,崇州人才工作走上了快车道。近日,成都市崇州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人才工作站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成为成都市唯一一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也是四川省第二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聘任专家达168名,合作的科研院校也由最初的3个扩大到34个。覆盖领域已从单纯的农业延伸到旅游、文化、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多领域专家抱团合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建立坚强的政策保障体系。出台了《崇州市引进企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评定管理细则(试行)》、《崇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享受特定工作及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崇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办法》和《崇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形成了“1+3”的政策支撑体系。
建立完善的专家服务体系。建立了协议管理机制,政府为专家提供科研场所,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项目发放补贴,积极引导专家与本地企业合作。专家积极为政府决策献策建言,主动开展公益性科研项目;组建了1300余人的“管家”服务团队,负责专家对接日常事务工作,又负责协助专家开展技术推广、科学实验、数据搜集等工作;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和市级领导跟踪服务小组,及时收集专家需求并协调解决有关具体问题。
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智力合作。
崇州市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走廊”建设,高度集合全市高层次智力资源,统筹解决企业和民生事业发展的智力需求。截至目前,已与9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签订协议,与34个高等院校建立项目合作关系。通过几年的积淀,崇州市从最初的争取专家科研项目落地转变到通过项目主动寻找专家服务当地发展,实现了人才工作项目化。
产业布局不合理,对高层次人才吸附能力不强。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26.10亿元、排全省第42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人才资源的吸附能力不强。而在产业结构方面,三大主导产业中除电子信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外,家具制造、建材制造都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产业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人才资源基础薄弱,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率不高;尚未针对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人才工作站建立独立机构,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对接服务专家的质量受到较大影响;专家数据库仅有在崇州服务专家的数据,对全国各领域知名专家的信息掌握不多、不细;智力服务供需对接机制不畅,特别是对企业的智力需求不能动态实时掌握。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比较优势不明显。崇州市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1+3”政策,主要是从住房、子女上学、家属工作安排等方面去考虑,对人才自身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体现出政策优势,对吸引高层次人才引进较为乏力。
坚持规划引领,做到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吻合。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产业规划同步进行,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科学设定长期发展与短期建设统筹协调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
坚持数据管理,做到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同步实现。充分利用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市和大数据产业的优势,建立健全专家人才数据库和企业智力需求数据库。
以应用为核心,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针对行业领域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成果转化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
以柔性引进为主,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博士、硕士、高级职称专技人才、高级技师技能人才等专家型人才,特别是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人才;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要做好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创新技能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积极培养技能型产生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建立专家资源整合的机制及制度。
建立专家资源整合的机制及制度,对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布局、远期规划及项目详规作一整体规划;制定专家联席制度和专家论证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召开主题会议,研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政府决策进行实施前论证,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作者单位:崇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