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甫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全面提升扶贫质量
宋文甫
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摘帽。要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必须正确处理好扶贫工作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始终牢牢牵住“牛鼻子”,着力在解决主要矛盾上下功夫、使长劲、求实效。
思想脱贫。扶贫先扶志,只有把思想扶贫的“上篇文章”做好了,脱贫致富才有强大的内生动力。要结合实际大力宣传身边“脱贫”典型事迹,倡导“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培育“勤劳致富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观念,坚持“先干先扶、大干大扶、不干不扶”的导向,全面营造“扶贫不扶懒”的氛围,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勤劳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
技能脱贫。根据贫困群众不同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劳动能力和生产环境,灵活采取集中办班、上门服务、参观见学等方法,突出抓好以种植养殖、家政劳务、小作坊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谋生致富的技能。并依托当地企业、定点培训机构和各类创业基地,培养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增加贫困家庭收入。
路子脱贫。要在准确摸清底数、落实好资金和政策倾斜的基础上,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地帮助贫困群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重点抓好优势特色的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适合旅游开发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搞好旅游扶贫工程;适合培育手工业作坊的地区,则要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配套加强物流体系建设,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时间安排上,要搞好“倒计时”。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剩五年时间,然而四川省的贫困人口尚有380万之众,并且大多都属于深度贫困,这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形成“倒逼”之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对扶贫对象逐户逐人进行排查核实,信息录入上网,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根据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科学编制扶贫项目规划,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在规定的时限内如期完成,确保时间到、任务了、台账销。
在力量整合上,要拧成“一股绳”。
扶贫开发是一场“大合唱”,需要政府、行业和社会齐心协力唱好“多声部”。一方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扶贫开发责任切实担起来。另一方面,必须统筹深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扶贫的生力军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帮、市场主力、行业主抓、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大扶贫新格局,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推的强大合力。
在帮扶对象上,要突出“两类人”。
现阶段,要注重将两类贫困人口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一类是大水“漫灌”以来一直未实现过脱贫,或是不适应同质性的扶贫政策,或是自身根本不具备脱贫能力素质的群体;一类是一度脱贫后因病、因灾、因学、因老等又返贫的群体。工作中必须牢牢扭住这个重点,切实创新帮扶举措,通过精准的点穴式扶贫,一点一点抓好巩固,防止扶贫工作出现倒退。
编织好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加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统筹力度,使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就业帮助和产业扶持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加快完善以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户”等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重点完善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统筹制度,提高大病报销金额,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求助范围。对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群众,要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其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积极研究扶贫、低保、救助等工作协同推进的机制和办法,使困难群众通过社会保障安全网顺利实现兜底脱贫。
深入推进开发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根据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的不同情况,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广泛覆盖到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产业覆盖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培植支柱产业,通过产业集聚效应,让贫困群众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特别要针对贫困地区获得资源的条件差,能力低,观念落后,容易陷入“贫困—环境恶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实际,搞好生态扶贫,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