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2016-04-12 05:58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肠系膜阑尾

彭 云

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 甘肃省山丹县 734100

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彭 云

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 甘肃省山丹县 734100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262例腹痛小儿常规腹部多切面扫查,重点检查右下腹及脐周等肠系膜分布区,观察并记录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长短轴比值(L/S),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内部血流情况。经抗炎治疗7-10d后复查彩超,并将治疗前后的图像特点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62例患儿均在腹腔内清晰显示多个(4-8个)肿大淋巴结,为密集型或’串珠状分布。长径大者21 mm,小者6 mm,纵横比(L/S>2)。彩色血流显示:可见星点状、棒状或树枝状血流信号,RI(0.65±0.03)。治疗后复查,结果显示淋巴结明显减少或缩小。结论:高频彩超能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对临床诊断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愈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彩超

肠系膜淋巴结炎已经成了儿科患者腹痛的主要原因,它常在急性上呼吸感染后过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胃肠道炎症之后而引起回肠末端或结肠区域淋巴结的炎症,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随着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这使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的检出率有大幅度提高。本文通过对262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彩超诊断和临床抗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患儿262例,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20例,年龄2~12岁。患儿多以右下腹痛常见,表现为隐痛或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少见,在两次疼痛间隙多数患儿感觉较好,少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治疗验证。

1.2 仪器与方法

所用仪器为HD11超声仪,探头频率12MHz。患儿取仰卧位,以脐周为中心,重点对右下腹回盲区肠管间寻找长径大于10mm的低回声结节,进行多切面扫查,必要时适度加压,确认为淋巴结后,记录其形态、数量、大小、边缘、内部回声及纵横比值,并应用彩色血流等方法,排除肠管、血管等其他结构以及监测淋巴结内的血流。同时,观察腹腔内有无肿块,肠间隙有无积液,有无肠梗阻、套叠,阑尾有无增粗等异常征象。全部病例储存于工作站,以便随访对照。

1.3 诊断标准

以同一区域肠系膜淋巴结数>2个,长径>10mm,纵横比>2,或淋巴结呈簇状排列为诊断依据。

1.4 治疗与转归

所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一般经过静脉输液、抗生素及对症治疗7-10天后,腹痛减轻或消失,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超声复查肠系膜淋巴结,其数目减少,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治疗效果良好。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

肿大淋巴结位于右侧下腹有178例(占67.9%),脐周84例(占32.1%),在肠系膜走行部位显示多个大小不等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呈“串珠状”分布,部分低回声紧密相贴,最大者长径21mm,最小者6mm。肿大淋巴结皮质呈均匀低回声,皮髓质分界欠清晰,明显肿大淋巴结其髓质回声稍增强,似“假肾症”。彩色血流显示:所有肿大淋巴结均可探及星点状、短棒状或树枝状血流信号,RI均值为0.67±0.03。经药物治疗7-10天后,腹痛缓解、消失,超声复查肿大淋巴结数目减少,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彩色血流显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特征:依据声像图特征分为两种类型:(1)低回声型:最多见,表现为肿大的淋巴结皮质呈均匀低回声,皮髓质分界欠清晰,共216例,占82.5%。(2)等回声型:肿大淋巴结皮质回声略偏强,尚均匀,皮髓分界清晰,共46例,占17.5%。彩色多普勒表现:所有肿大淋巴结均可探及血流信号,根据血流分布多少分为两种类型:(1)少血流型,结节内可见稀疏散在星点状血流信号。(2)多血流型,结节内可见多条血流信号呈树枝状分布。

2.2 转归

以上全部病例经过治疗后复查,发现腹腔内淋巴结数目及大小均明显减少,淋巴结长径<11mm,短径<4mm

3 结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以男性多见,是因为男性生理发育迟于女性所致。本组病例262例,其中男性142 例(占54.2%),女性 120 例(占45.8%),通过总结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特征,在结合临床体征即位于右下腹及脐周的阵发性、痉挛性、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就可以较准确的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炎和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

4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好发于少年儿童。右下腹是回肠末端、盲肠、和部分升结肠的系膜,也是淋巴系统最丰富的区域,于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后的各种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性增生,故右下腹痛常见,以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其特点。

腹痛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又以右下腹常见,因此在小儿腹痛中应首先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小儿急性阑尾炎时超声图像能显示绝大多数增粗的阑尾,增粗的阑尾通常直径>7mm,阑尾纵切面为长条呈“指状”回声,横切面为强弱相间的“环状”回声,部分阑尾腔内见积液或阑尾腔内粪石影。急性阑尾炎时可合并淋巴结肿大,但淋巴结数目相对较少,应认真鉴别,以免漏误诊。另外发现肿大淋巴结时还要仔细查找有无增粗的阑尾,如果只有肿大淋巴结而未见增粗的阑尾,就可指导临床给予相应治疗,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治疗及阑尾手术。其次,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应该与肠套叠鉴别。再次,肠系膜淋巴结炎也需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鉴别。虽然两种病症的声像图都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期出现散在的液化区以及伴声影的强回声斑块,可合并腹水。最后,本病还需与恶性淋巴瘤鉴别。肠系膜恶性淋巴瘤超声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纵横比<2,通常累及多个部位,多个结节聚集、融合,可有中心液化坏死。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进一步帮助鉴别,恶性淋巴结多呈树枝状、网状血流或淋巴结包膜下见多条彩色血流,此外,恶性淋巴结血流阻力指数RI>0.7。总之,患儿在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因此,高频彩色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治疗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钟世藩.儿科疾病鉴别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60.

[2]代涛,王子干,李美华,等.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09):621.

[3]孙莉,罗冰清,庞荟.超声鉴别小儿急性阑尾炎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J].上海医学,2003,26(08).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肠系膜阑尾
老年急性阑尾炎行开放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疗效对比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阑尾先切法与传统阑尾切除法比较
比较对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